摘要:目的 探討距下關節撐開器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25例,行距下關節撐開器復位治療)和對照組(25例,行斯氏針牽引與撬撥復位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骨折復位指標、臨床指標以及術后疼痛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跟骨高度、Bohler角高于對照組,Gissanes角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手術治療中實行距下關節撐開器復位治療,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骨折復位情況,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減輕疼痛感,臨床治療效果更顯著。
關鍵詞:粉碎性跟骨骨折;距下關節撐開器;療效;骨折復位
跟骨包括4個關節面,是足部最大的跗骨,骨折發生率較大,且多發于成年人,通常因高處跌落足部先著地,致使足部受到巨大的垂直沖擊而發生骨折。跟骨及其周圍解剖結構較復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療難度[1]。針對位移顯著的粉碎性跟骨骨折(Comminuted Calcaneal Fracture,CCF),臨床多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其中以斯氏針牽引與撬撥復位治療為典型,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受牽引方向、牽引力度等客觀因素影響,致使患者存在骨折復位不佳等問題,不僅耽誤患者病情,而且加大并發癥發生風險[2]。距下關節撐開器屬于骨折新型治療手段,能擴大切口,減輕術野不清晰給手術帶來的影響,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骨折正確復位。本研究旨在探討距下關節撐開器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47.11±2.12)歲;交通傷10例,高空墜落傷15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6.55±2.63)歲;交通傷9例,高空墜落傷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使用骨折治療指南》中關于CCF的診斷標準;認知及溝通能力正常;臨床資料齊全;均為首次跟骨復位;有開臨床體征;生命體征平穩;治療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合并心臟、腎臟、肝臟等器質性疾病;合并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伴有其他急性疾病或惡性疾病;手術、麻醉禁忌;血液、淋巴等循環系統障礙;中途退出研究;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斯氏針牽引與撬撥復位治療:先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取跟腱點,將斯氏針插進其中,對患者足部開展牽拉復位,結束后采用斯氏針固定。
觀察組采用距下關節撐開器復位治療:在脛骨下段、跟骨外側經跟骨結節骨質豐富位置插入1枚斯氏針,安裝距下關節撐開器在患肢后側和2枚斯氏針相連,揭開跟骨外側壁,轉動撐開器的延長桿,慢慢撐開距下關節,復位跟骨結節骨塊,糾正跟骨內、外翻,跟骨高度恢復。用小型骨膜剝離器插進患者距下關節塌陷位置,向上糾正距下關節面的相關塌陷位置的骨塊,恢復Bohler角、Gissanes角,平整后關節面。骨折復位滿意后取2枚克氏針插入骰關節,臨時固定跟骨后結節骨折塊。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顯效,術后跟骨高度恢復至正常狀態,且可以正常行走活動;有效,術后跟骨高度存在顯著恢復的情況,未發現顯著并發癥;無效,術后跟骨高度未見改善,存在并發癥。總有效=顯效+有效。(2)并發癥發生率。(3)骨折復位指標:借助CT三維重建技術對患者術后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s角等骨折復位進行觀察。(4)臨床指標,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等。(5)術后疼痛程度:以疼痛模擬(VAS)量表評估,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36.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骨折復位指標、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跟骨高度、Bohler角高于對照組,Gissanes角低于對照組,兩組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術前,兩組VAS疼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60%足部骨折為跟骨骨折,常合并軟組織損傷、血腫、炎癥等,多因高能量損傷造成,伴有粉碎性骨折會導致大部分患者受傷后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至正常功能,致殘率較高[3],嚴重情況下可出現關節面塌陷、跟骨變寬、成角及CCF等。大部分患者出現CCF后患處疼痛會加劇,伴有瘀斑、腫脹等癥狀,不能正常行走,加之短時間內很難恢復,給患者生理、心理帶來雙重影響。針對CCF患者,臨床治療重點為調整距跟關節,恢復跟骨高度、Bohler角、跟骨軸線、解剖形態。常規治療為斯氏針牽引與撬撥復位,由于牽引力度、牽引方向可能存在偏差,可使患者不能完全復位,耽誤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并發癥發生率。
距下關節撐開器復位治療為近年來使用頻率較高的治療手段,能增大切口,逐步進行牽引,慢慢撐開復位,助力患者骨折復位,減少手術時間,手術視野更開闊,可充分暴露距下關節面,確保牽引復位的平穩性,防止頻繁使用C形臂X線機而引發出血、感染等問題[4]。此外,距下關節撐開器能擴大切口,便于醫生獲取更充足的復位內空間,確保撐開桿和患者跟骨間的距離更大,為放置內固定物創造良好的條件,減輕手術術野對手術的影響,同時減輕患者疼痛感。距下關節撐開器能慢慢牽引開展撐開復位操作,保證結節骨塊及牽引狀態更穩定,避免徒手牽引造成牽引方向不正確,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5]。距下關節撐開器借助牽引幫助患者骨塊復位時,還能避免傳統手術中牽引力度、牽引方向不正確而出現復位效果較差的問題,增強骨折復位效果。該術式能規避手術過程中骨塊旋轉位移,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手術操作更合理化、科學化,同時簡化手術操作步驟,大大減少手術時間,減輕對術區軟組織的刺激,減少患者生理疼痛感及心理不適感,促進術后較快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跟骨高度、Bohler角高于對照組,Gissanes角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手術治療中實行距下關節撐開器復位治療,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骨折復位情況,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減輕疼痛感,臨床治療效果更顯著。
參考文獻
[1] 蘇博源,潘永雄,洪勁松,等.距下關節鏡聯合后側小切口在跟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20,22(1):555-555.
[2] 王加利,宋飛遠,陳仲華,等.距下關節鏡輔助下聯合牽開器,復位器微創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20,22(1):177-178.
[3] 朱成明,王仁崇,覃永保,等.雙螺桿撐開器輔助開放復位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20,28(8):244-245.
[4] 馮仕明,趙家舉,馬超,等.三通道全內距下關節鏡排釘技術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22,60(6):161-161.
[5] 謝坤南,畢若杰,馬姍姍,等.基于三維CT解剖重建距下關節撐開植骨融合術治療陳舊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20,60(34):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