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ABO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病檢出率的差異。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中心2020年5月~2022年5月接收的疑似新生兒溶血病標本6023例,采用微凝柱集法進行ABO、Rh(D)血型鑒定,并進行溶血3項試驗,分析不同日齡、妊娠次數、不同性別、不同血型的新生兒溶血病檢出率。結果 日齡<3日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高于3~7日齡、≥7日齡新生兒(P<0.05);產婦妊娠次數≥2次的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高于妊娠1次者(P<0.05);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明顯高于O-B型母子血型(P<0.05);溶血3項試驗中,放散試驗檢測的新生兒溶血病的陽性率高于游離試驗陽性率、直接試驗陽性率(P<0.05)。結論 患兒日齡越小、產婦妊娠次數越高、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兒溶血病檢出陽性率越高;溶血3項試驗中放射試驗的新生兒溶血病檢出率較高。
關鍵詞:ABO血型;新生兒溶血病;放散試驗檢;檢出率
新生兒溶血病(HDN)指孕婦與胎兒血型不合,孕婦產生IgG抗體致敏胎兒或新生兒細胞發生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2]。根據流行性病學分析,引起新生兒溶血病的血型有ABO、Rh、Kell、MN,我國最為常見的為ABO溶血病,約占新生兒溶血病的80.15%;其次為RhD溶血病,約占15%[3]。新生兒溶血病多表現為肝脾大、水腫、黃疸和貧血,隨著病情進展,患兒還有可能出現黃疸。因此,臨床應提高新生兒溶血病的早期診斷率[4]。現階段,實驗室可通過直抗、游離及放散3項結果檢測判斷新生兒是否有溶血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胎次、日齡、性別、母嬰不同血型組合及溶血3項試驗的ABO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病檢出率差異。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中心2020年5月~2022年5月接收的疑似新生兒溶血病標本6023例,男3567例,女2456例;日齡(4.18±2.09)d。
納入標準:均為EDTA-K2抗凝血3ml;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試驗期間不明原因失訪或無法滿足隨訪要求;臨床資料不完整;無法配合研究。
1.2 儀器及試劑
血清學專用離心機(SC-3616低速離心機,由中國安徽中科中佳公司提供),新生兒血型檢測卡(柱凝集法)、抗人球蛋白檢測卡(柱凝集法)均由GRIFOLS公司提供;ABO血型反定型用紅細胞試劑盒(上海血液生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戴安娜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和專用離心機(Diagnostic Grifols.S.A);HH-S2數顯恒溫水浴鍋(江蘇金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采用自動微柱凝膠法測定,使用博訊血型卡分型系統,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自動加樣。對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標本可采用試管法進一步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不同日齡陽性結果比較
日齡<3日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高于3~7日齡、≥7日齡新生兒,不同日齡間陽性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不同妊娠次數陽性結果比較
產婦妊娠次數≥2次的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高于妊娠1次者(P<0.05)。見表2。
2.3 不同性別陽性結果比較
不同性別陽性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2.4 不同血型組合陽性結果比較
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明顯高于O-B型母子血型(P<0.05)。見表4。
2.5 溶血3項陽性結果比較
放散試驗陽性率最高,為63.01%,游離試驗陽性率為45.01%,直接試驗陽性率為4.03%,三者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5。
3討論
新生兒溶血病(HDN)指孕婦與胎兒血型不合。截至2017年,國際輸血協會已發現及確定了36個血型系統的320種血型系統抗原。現階段,可引起新生兒溶血病的血型有ABO、Rh、Kell、MN等系統,我國常見血型為ABO型,約占新生兒血型的86%。以往資料顯示,并非所有母嬰血型不合的都為新生兒溶血病[5~6]。臨床上對新生兒溶血病的確診多是根據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來判斷。國內常見的為ABO-HDN,第一胎可發病,多發生于O型母親所生的A型或B型新生兒,盡管當先發現病例不多,一旦發生溶血,新生兒臨床癥狀則較嚴重,出生1 d內或出生幾小時后容易出現黃疸,且癥狀加重[7]。若不進行及時治療,極易使患兒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新生兒死亡。
本研究顯示,日齡<3日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高于3~7日齡、≥7日齡新生兒(P<0.05)。主要是因為早期送檢的新生兒血樣中含有較多的致敏細胞及游離抗體,且隨著時間推移,致敏紅細胞及游離抗體數量日益減少,進而降低了檢出率[8]。為了提高新生兒溶血病檢出率,應盡早送檢標本,并盡早為患兒展開相應檢驗,提高診斷率[9~10]。產婦妊娠次數≥2次的新生兒溶血病陽性率高于妊娠1次者(P<0.05)。主要是因為前一次的懷孕可能給產婦留下IgG抗體及記憶性免疫細胞,若再次接觸同樣的血型抗體,可能會產生大量的抗體,最終增加ABO新生兒溶血癥的發生率[11~12]。本研究并未發現不同性別的陽性率存在差異,可能與選擇的病例相關。此外,血型O-A的陽性率明顯高于血型O-B陽性率。可能由于A型抗原免疫原性高于B性抗原,進而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13~14]。
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使得新生兒紅細胞膜上抗原數量不多,加上新生兒尚未產生抗體,其抗體多來源于母體。因此,對新生兒ABO血型的鑒定僅僅做正定型,無須進行反定型。鑒定時應注意存在的弱反應[15]。新生兒溶血3項檢查常見的檢查方式有直抗試驗、游離試驗、放散試驗。已有研究資料顯示,直抗實驗的敏感性較高,出現弱陽性,可作為鑒別診斷ABO與Rh溶血病的證據之一。游離試驗則是檢測新生兒血清中是否存在與紅細胞不相容的ABO外的抗體,該抗體來源于母親,若為陽性表明新生兒可能受害,游離抗體在發病24 h內進行抽樣檢測,其陽性率最高[16]。游離抗體試驗主要證明患兒血清中是否存在游離的ABO或Rh血清IgG抗體,其游離抗體與紅細胞結合引起溶血,有利于溶血、換血后的效果。本研究顯示放散試驗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項試驗,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一致[17]。
綜上所述,患兒日齡越小、產婦妊娠次數越高、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兒溶血病檢出陽性率越高;溶血3項試驗中放射試驗的新生兒溶血病檢出率較高。
參考文獻
[1] 梁振國,范貞,龐新豐,等.IgG抗體效價及亞型對母嬰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的診斷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2):175-178.
[2] 朱東波,吳媛媛,李東演,等.血型IgG抗體效價聯合臍血溶血3項在新生兒ABO溶血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2,21(1):76-79.
[3] 丁啟洪,付謙,周紅梅.ABO血型系統不同抗體產生的新生兒溶血病與IgG1、IgG3的相關性分析[J].貴州醫藥,2022,46(1):130-131.
[4] 宋建,楊婷,周小芳,等.新生兒體內IgG型血型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2,30(2):547-551.
[5] 劉鵬,丁建娥,姜丹丹,等.血管內皮鈣黏蛋白與ABO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病患兒血管內皮損傷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輸血與檢驗,2022,24(1):80-83.
[6] 薛松,徐詩雅,孫會麗.血清學指標及溶血三項試驗對新生兒溶血病早期診斷的價值[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22,14(2):312-316.
[7] 陳陽.RhD陰性孕婦的產前同種免疫分析及圍產期新生兒溶血病的監測和預防[J].臨床輸血與檢驗,2022,24(1):42-45.
[8] 黃愛群,孫凱,陳惠紅,等.新生兒ABO溶血病實驗室血清學檢測結果分析[J].中華臨床實驗室管理電子雜志,2022,10(1):1-5.
[9] 黨創偉,李自鋒,劉釗鋒,等.新生兒ABO同型血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安全輸血分析[J].內科,2022,17(1):102-104.
[10] 葉莉莉,孫慧謹,汪曉曼,等.微柱凝膠技術檢測孕婦免疫球蛋白G效價與ABO血型不合致新生兒溶血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性科學,2021,30(9):116-119.
[11] 陳蘇華.母嬰ABO血型不合致新生兒溶血病相關檢測指標的分析[J].婚育與健康,2021,4(14):141-142.
[12] 蔣璐茜,杜垚強,謝一唯,等.不同孕期ABO血型IgG抗體效價預測新生兒溶血病發生的效能比較[J].浙江醫學,2020,42(22):2417-2420.
[13] 李冰雪,劉思岐.微柱凝膠技術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診斷及輸血前檢驗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31):5913-5915.
[14] 尹明偉,陳學軍,曾智,等.母嬰ABO血型不相合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新生兒溶血病確診率的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20,41(6):663-666,670.
[15] 陳蕾,羅明,柳月霞.孕婦血清IgG抗A抗B水平檢測用于早期診斷ABO-HDN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24):4062-4064.
[16] 陳卓瑤,鄧秋連,黃映紅,等.溶血三項檢測血清總膽紅素及IgG抗體效價與新生兒ABO溶血病的關系探討[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20,43(8):1069-1072.
[17] 李紅霞,湯景霖.微柱凝膠技術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診斷及輸血前檢驗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7):12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