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甲鈷胺片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北京市延慶區南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8例,均伴有周圍神經病變,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甲鈷胺片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疼痛評分、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VAS疼痛評分、臨床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給予甲鈷胺片治療較常規治療能夠明顯緩解疼痛,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機體功能,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甲鈷胺片;周圍神經病變;疼痛;臨床效果
近年來,在較高物質生活水平、生活及工作壓力、不健康飲食、生活不規律等因素影響下,患糖尿病的人數越來越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為糖尿病中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在臨床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可危及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的微血管疾病,其中以周圍神經病變最為常見。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病情較為隱匿,部分患者比糖尿病更早出現癥狀,病情嚴重者會導致痛感缺失、肌肉難治性潰瘍、感染等,創口難以愈合,最終甚至需要截肢[1~4]。目前,臨床上一般依據該病的癥狀、發病機制等針對性采取治療,常規治療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防治中能起到一定的效果[5~6],但是并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甲鈷胺片治療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北京市延慶區南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8例,均伴有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臨床表現有疼痛、四肢痛感缺失、走路不穩等。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53~70歲,平均年齡(62.72±3.1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3年,平均病程(2.43±0.29)年。研究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52~71歲,平均年齡(62.54±3.4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4年,平均病程(2.21±0.95)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診斷標準: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7]中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內科學》[8]和中華醫學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9]中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以體重減輕、多飲多食多尿為主;實驗室指標為空腹靜脈血糖≥7.0 mmol/L,隨機靜脈血糖≥11.1 mmol/L。
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者;合并因其他原因導致的神經病變者;合并腦血管疾病后遺癥者;合并臟器功能不全或血管病變者;合并惡性腫瘤、無法配合者;對實驗藥物過敏者;孕婦、易過敏體質者;近期服用可影響神經傳導速度、激素類藥物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動態監測血糖水平、根據血糖指標給予短效胰島素進行控制、飲食調節等干預。待血糖水平穩定后,研究組患者加用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143107)口服治療,1片/次,3次/d,藥物劑量可以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堅持服用藥物30 d。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估,包含刀割樣疼痛、燒灼感、刺痛、麻木等。(2)比較兩組療效:顯效為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得到改善,肌電圖檢查發現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腱反射功能恢復正常;好轉為癥狀基本緩解,肌電圖檢查發現神經傳導速度提升幅度在3~5 m/s,腱反射功能部分恢復正常;無效為癥狀無好轉甚至下降,肌電圖檢查發現神經傳導速度和腱反射未見好轉[10]。有效=顯效+好轉。(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常見不良反應有食欲不振、頭暈、惡心、腹瀉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VAS疼痛評分高于研究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1.43%,低于研究組的95.9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12%,研究組為0.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基礎代謝異常導致的慢性疾病,發病周期長,且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給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1]。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發病率比較高且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由于體內持續高血糖引發機體糖代謝功能紊亂,葡萄糖因氧化產生氧化產物,進而對周圍組織神經造成損傷,發病時可造成患者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并且有痛感缺失、手足麻木等復雜臨床表現[12~13],病情嚴重者會導致痛感缺失、肌肉難治性潰瘍、感染等,創口難以愈合,更甚者還需截肢,且該并發癥的病情較為隱匿,早期發現并給予對癥治療尤為重要。
有研究發現[14],周圍精神病變與氧化應激損傷和神經營養因子缺乏存在密切聯系,而且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B族維生素(主要為維生素B12)的代謝障礙,甲鈷胺能夠通過轉甲基作用,參與神經細胞內的蛋白質及核酸的代謝,從而修復受損的軸突細胞。臨床研究表明[15~18],甲鈷胺片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VAS疼痛評分、臨床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甲鈷胺片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疼痛情況,提升臨床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給予甲鈷胺片治療較常規治療能夠明顯緩解疼痛,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機體功能,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紅梅,楊男,許倩,等.α-硫辛酸單用及其與甲鈷胺聯用對比甲鈷胺輔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經濟學評價[J].中國藥房,2019,30(5):119-123.
[2] 余玲,宋秋艷,甄月巧,等.血塞通聯合甲鈷胺和硫辛酸治療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脂水平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9,14(3):184-187,192.
[3] 張璐.芪歸通絡顆粒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干預和對DPN大鼠NGF、IGF-1及IGF-1R的影響[D].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2020.
[4] 李林,劉北彥.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對血清SOD,MDA和AOPPs水平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2020,27(2):197-199,204.
[5] 覃春美,李剛,趙艷,等.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尿毒癥周圍神經病變血液透析患者的療效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10):1408-1410.
[6] 陳元史,黎傳寶.養經煎協定方聯合甲鈷胺片改善陽虛寒凝、絡脈瘀阻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電生理的臨床效果和作用機制[J].世界中醫藥,2019,14(7):1766-1770.
[7]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電圖與臨床神經電生理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肌肉病學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11):787-789.
[8]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29-433.
[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8,38(4):292-344.
[10] 王旭萍,段濱紅,劉余,等.α-硫辛酸與甲鈷胺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對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的影響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0):198-199.
[11] 劉柳,蔣超,趙紫昊.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對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草藥,2019,50(11):163-167.
[12] 楊麗梅,賈榮梅,高倩,等.木丹顆粒聯合甲鈷胺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絡阻證的療效及對神經電生理和氧化應激指標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2):181-184.
[13] 谷曉林,魏麗萍.甲鈷胺聯合α-硫辛酸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對神經傳導速度和氧化應激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8,26(6):426-429.
[14] 顏浩,宋建華.依帕司他輔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炎性介質的水平影響[J].海峽藥學,2020,32(4):167-169.
[15] 張玉,劉勝全,谷紅濤.α-硫辛酸與甲鈷胺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及對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的作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193-194,197.
[16] 王紅梅,楊男,許倩,等.α-硫辛酸單用及其與甲鈷胺聯用對比甲鈷胺輔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經濟學評價[J].中國藥房,2019,30(5):119-123.
[17] 龔承嵐,許艷美.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血液流變學及神經電生理指標的影響[J].醫藥論壇雜志,2019,40(12):159-161.
[18] 張莎,雷光鋒.谷紅注射液聯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功能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3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