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發生了大血管病變、下肢血供不足,同時又有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而造成踝關節遠端的足部血管神經出現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爛。如果進一步合并感染,會發生糖尿病足壞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糖尿病足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等因素有關。
糖尿病足的癥狀
患者在早期僅出現足部皮膚瘙癢、干燥、無汗或色素沉著,但隨著病程的延長,神經系統發生病變而導致肢端感覺異常,如感覺遲鈍、麻木等,行走時有腳踩棉花感,有時會出現間歇跛行、靜息痛甚至刺痛;同時由于雙下肢肢端肌肉營養不良,可出現萎縮及關節變形,如弓形足、錘狀趾、夏科氏關節等。一旦不慎產生傷口,如合并感染,則局部形成紅腫、水皰、血泡,較重者出現糜爛、潰瘍,甚至是局部干性、濕性或混合性壞疽。
糖尿病足的診斷
糖尿病足是由高血糖和各種病理生理改變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傷。神經傳導速度測量儀能檢測神經傳導速度,客觀反映周圍神經的損傷程度,為診斷提供依據,對糖尿病足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主要基于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如果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早點接受檢查,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可以減少足部潰瘍的發生,避免壞疽、截肢。
糖尿病足形成的原因
血糖控制不好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機體抵抗力比較低下,容易出現皮膚軟組織感染,進而發生破潰現象。
動脈硬化
血糖波動大的情況下,可以破壞動脈內膜,造成內膜增厚,加上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病、血脂代謝異常、肥胖等,從而出現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且往往集中在血管的末梢和遠端。當人體血液不能夠供應到遠端的血管,肢體會因缺血出現病變,最終形成糖尿病足。
神經病變
糖尿病可累及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后者尤為常見。其中,遠端感覺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病變部位,此時患者的足部感覺缺失,即便用非常熱的水泡腳,或者出現一定損傷,也毫無察覺,加之缺血、感染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生。
糖尿病足的預防護理
健康宣講
護理人員要將糖尿病足的危害、臨床特征以及注意事項等知識告知患者,指導患者選擇正確的鞋襪、定期修剪趾甲和評估糖尿病足的方法,并發放科室制定的糖尿病足護理方法。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基本資料建立個人檔案,在每天查房時和患者出院前,實施個性化的健康宣講與指導。糖尿病患者每天晚上睡覺前,應對雙腳進行仔細觀察,查看皮膚表面是否有破潰、紅腫等。如果患者視力欠佳,可讓家屬代替檢查。如糖尿病患者的雙腳出現破潰,第一時間用消毒液如酒精、碘伏徹底消毒患處,后用無菌紗布覆蓋患處,每天換1~2次藥;2~3 d后如果依然沒有愈合,應到醫院就診,防止感染進一步加重。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
飲食
糖尿病足患者的飲食以低糖、限酒,少食多餐為主。(1)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2)限制飲酒,每天食鹽lt;5 g。(3)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包括食糖、糖果、甜點心、餅干、水果及含糖飲料等。但為滿足患者對甜味的需求,可使用甜味劑,如蛋白糖、木糖醇、甜菊片等。(4)對于血糖控制較好者,可在兩餐間或睡前加食含果糖或蔗糖的水果,如蘋果、橙子、梨等。
泡腳
泡腳時要注意溫度,水溫在38℃~40℃為宜,時間不宜過長。在泡腳前,先用體溫計測量水的溫度,因為足部出現神經病變后,足部對有害刺激的感覺會變得遲鈍而減少保護性反應,此時用腳是感覺不出來實際溫度。一旦燙出水泡,破裂后就容易引發感染,且較正常人的傷口愈合更慢。
生活護理
腳趾甲不能剪得太短,要剪平,避免嵌甲的發生。選擇棉質淺色、透氣性好的襪子;穿寬松、合腳的鞋子,避免穿尖頭皮鞋、高跟鞋、拖鞋以及暴露足趾足跟的涼鞋,且在穿鞋前檢查里面是否有沙粒等異物。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赤腳走在礫石路上可以改善微循環,其實,腳底一旦被礫石路面割傷,容易合并感染,甚至引發糖尿病足壞疽。使用保暖設備需謹慎,比如用暖寶寶、熱水壺暖手腳時,糖尿病足患者可能因對溫度不敏感,發生燒傷和燙傷。如果下肢動脈血流通暢,血糖控制穩定,建議每年進行血管超聲檢查1~2次,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性動脈造影。
控制血糖
把血糖調節到正常范圍,每天定時測量;2~3個月去醫院復診;平時加強運動,提高免疫力;注意測量血壓,做到防患于未然。
足浴療法
如果腳冷,可加些桂枝、細辛等溫經通陽藥物;如果局部干燥,可加當歸、紅花、粗草等滋潤藥物;如果有水分滲出,可加明礬。中藥治療糖尿病足雖然有好的效果,但療程較長,一般治療2~4周,癥狀就會有較明顯的改善。如果病情穩定,通常一個療程需要3個月。
結語
臨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下肢受累比較嚴重,一般會出現雙下肢遠端麻木、寒冷、感覺遲鈍、疼痛感、觸電等癥狀,嚴重時可產生下肢燒灼痛,甚至影響生存質量和疾病預后。目前,對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仍在不斷探索中,但最重要的是做好血糖的控制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