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氟喹諾酮類藥物(AZD)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抗菌藥物之一,在治療細菌感染方面療效顯著,對各種感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刺激和損傷、胃腸神經癥狀、肌肉骨骼癥狀、中樞神經系統中毒以及心血管系統毒性等。目前,臨床使用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共有9個國家和地區列入《中國兒童和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診療指南》,其中6個國家已將其列為兒童、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療的一線用藥。氟喹諾酮類藥物作為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對預防細菌感染仍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常用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包括左氧氟沙星(FOX)、環丙沙星(CY)、莫西沙星(M)等。但近些年,該分類有新的變化,如氟喹諾酮類已不再是一種獨立的治療方案,而是與其他抗菌治療藥物聯合應用。臨床上氟喹諾酮類藥物還可以作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抗生素的替代品,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多選擇。根據我國醫療實踐發現,口服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呼吸疾病等不良反應。
關鍵詞: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抗菌藥物
喹諾酮類藥物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抗菌藥物,已成為治療呼吸道感染的首選藥物,在抗生素治療領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逐漸增多,氟喹諾酮可引起溶血性貧血、肝功能異常綜合征、呼吸抑制、腎臟損害等毒性反應。因此,臨床應當高度重視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
1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
氟喹諾酮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及蛋白合成發揮抗菌作用,減輕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癥,促進炎癥介質釋放,從而有效控制感染,促進患者恢復。由于其可直接接觸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造成生物膜破壞和細胞膜損傷而引起炎性反應,并對組織造成破壞,同時使腸道菌群發生變化而產生對機體有害的物質。不良反應包括肝功能損害和腎功能不全、周圍神經病變等。故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劑量條件以及療程要求,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劑量,不能自行停藥、濫用藥等,特別應注意小兒的用藥問題,并定期進行隨訪和檢查。
2安全性評價
氟喹諾酮類藥物,特別是第一代和第二代 AZD中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是由于其毒性效應較強,以及藥物與機體內環境代謝功能紊亂、肝臟解毒和腎臟排泄等原因,目前在我國仍是最主要的致殘風險來源。因此,對此類藥物安全評價成為臨床醫師和患者關注的重點之一。臨床研究表明,該類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13.4%。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主要分為3個時期:①口服給藥時期(包括開始用藥);②片劑給藥時期;③口服劑型給藥時期。不同劑型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口服劑型方面,CY、MM為典型代表不良反應,但是在我國臨床上卻并不常見。據統計,2014年我國共報告244例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病例報告,占全部報告病例數的43%,其中胃腸神經反應(56%)、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周圍神經炎、中樞性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等一系列神經癥狀)是主要死因。肌肉骨骼系統損傷和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則是氟喹諾酮類藥物最常見的毒性反應。
3用藥提示
目前,臨床上大多數氟喹諾酮類藥物僅作為預防用藥(主要為預防流感、肺炎等),患者自行用藥或停藥后病情往往復發。因此,用藥前應注意觀察患者所服用藥品名稱是否含有該成分字樣。用藥期間需監測患者心率、血壓等,以便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減少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對老年患者來說,臨床上經常用藥時間越長、劑量越大,其不良反應越嚴重。因此老年患者應密切觀察服用藥物時是否有呼吸困難、肌無力等不良反應,如果出現應及時停藥并就醫。對氟噻諾酶缺乏者,應盡量避免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若長期應用,建議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血氧飽和度下降及時停藥,并進行補液。若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及肝功能損害,應及時停掉氟喹諾酮類藥物。對腎功能不全者、心血管系統安全風險高者慎用。對已經發生心腦血管系統損害的患者應在服藥后3 d內或根據病情適當延長用藥時間,避免病情反復或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避免用藥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
腎功能不全是該藥發生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臨床應定期進行腎功能、電解質檢查;用藥期間密切觀察心率情況、有無呼吸困難,如果發現應及時停藥并做相關檢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應。對老年患者,尤其伴有嚴重器官功能衰竭情況下,不能使用氟喹諾酮抗菌素,需更換其他抗菌素或聯用其他抗菌藥物治療者,必須嚴格遵守用法用量、持續時間、治療療程和用藥方法。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應謹慎使用氟喹諾酮類(尤其是在心血管毒性方面)類藥物,以免產生嚴重后果。另外,有過嚴重不良反應史或存在心臟毒性的患者也不建議用藥,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應避免聯合應用這類藥物。下面根據本院門診160例患者服用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情況進行分析,并比較不良反應發生與時間的關系。見表1。
4討論
4.1 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危險因素
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導致心臟毒性,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發作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一是藥物誘導竇房結部位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二是氟喹諾酮類藥物通過心肌細胞膜及周圍神經傳導時干擾竇房結血管收縮;三是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竇房結擴張、心肌耗氧量增加及心肌耗氧量增多,可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四是氟喹諾酮類藥物促進心肌細胞鈣丟失從而導致心肌壞死。此外,有學者研究表明,心臟毒性還與劑量等因素有關。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用藥劑量、血藥濃度、心率、呼吸頻率和呼吸窘迫率等參數。在不能控制上述參數時可考慮停用該藥物。此外,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使用大劑量和長期口服氟喹諾酮類藥,其心臟毒性可能增加50%。建議患者在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時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使用和監測心率、呼吸深度、收縮壓等生命體征;如發現心臟異常跡象及時停藥并及時就診。
4.2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選用原則
腸炎及泌尿道感染應首選諾氟沙星。傷寒以氧氟沙星及環丙沙星較好。綠膿桿菌泌尿及呼吸道感染應首選環丙沙星,但它不宜作為院外患者球菌性肺炎的首選。低白細胞血癥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要預防用藥,可選用環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氟喹諾酮類藥物用于治療嚴重感染時,如敗血癥、腹膜炎、重癥肺炎等均以靜脈給藥為宜,病情基本控制后可改為口服給藥。
4.3 注意事項
臨床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期間,患者若出現呼吸抑制現象應注意監測呼吸頻率,并及時調整用藥劑量。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藥濃度和肝腎功能,必要時需監測血藥濃度。患者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時應盡量避免飲酒,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與酒精混合形成具有更強致敏性的藥物。服藥期間,還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氣喘等不良反應,定期觀察患者心率波動情況。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氟喹諾酮類藥物進行合理調整,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4.4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預防性治療
合理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既往病史、近期病情及用藥特點,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定是否適合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對嚴重感染者,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后逐漸加量直至停止服藥;對一般感染者,可考慮對其進行預防性治療,降低用藥風險。
氟喹諾酮類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中主要是用于治療各種革蘭陰性菌引起的疾病,但在其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心動過速等。為了有效避免氟喹諾酮類藥物在臨床中的不良反應,需及時評估氟喹諾酮類藥物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對于易發生不良反應治療方案制定、藥物減量及調整用藥等方面進行全面監測。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持續開展關于氟喹諾酮類新藥的安全性研究,目前該領域已取得較大成果。但臨床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需進一步改善:大部分醫生對氟喹諾酮類藥效成分不熟悉,或對氟喹諾靈有過敏情況;部分醫生缺乏專業知識和藥品知識,如口服給藥方法選擇不正確(如胃腸道、腎臟等)、用藥不合理等;未建立嚴格用藥管理制度如患者合理用藥信息告知制度等。臨床應建立規范的用藥管理制度和指導合理用藥機制,加大安全用藥教育與宣傳力度,合理調整用藥劑量,減少耐藥性的發生。
氟喹諾酮類藥物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已成為臨床治療耐菌感染的重要選擇,該類藥物與抗菌藥聯用是感染治療領域的新趨勢。氟喹諾酮類藥品的上市將為臨床治療帶來更多生機,但目前我國氟喹諾酮類原料藥生產企業對于該類藥品生產、質量控制及不良反應監測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有效監測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已經建立了相應的管理規范及技術規范,并在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我國各大醫院對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亦有較好認知程度及掌握程度。在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應用過程中需注意其用藥劑量、療程和不良反應發生機制。當出現臨床上癥狀體征及臨床表現與本類藥品說明書所載內容不一致時,應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或聯合用藥有效治療;同時注意定期監測血常規、肝功能及腎功能等項目并及時調整用藥劑量。
綜上所述,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使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深遠的。目前,市面上關于如何安全使用該類藥物的研究并不多,導致該類藥物安全性評價工作開展緩慢也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做好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監測及評價工作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譚穎華,梁柱紅,張慶蘭.氟喹諾酮藥物不良反應[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6(14):43-44.
[2] 劉珊珊,肖特.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9,35(2):290-292.
[3] 韓爽.氟喹諾酮藥物不良反應及合理用藥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20):85-86.
[4] 殷娟英.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防治對策[J].海峽藥學,2019,21(2):133-134.
[5] 李萌,劉玉輝.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J].哈爾濱醫藥,2019,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