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可以簡單理解為腎內長了“石頭”,原因是當尿液在腎臟中形成時,尿液中結晶物質濃度相對較高,沉積在腎臟中形成結晶體并不斷增大,最終變成腎結石。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腎結石的發病率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但是,很多人對腎結石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導致在生活中未能對相關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存在較高的腎結石發病風險。所以,要想有效控制腎結石發病率,就要全面了解腎結石誘因、危險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低碳飲食,控制體重及內臟脂肪
通過對腎結石患者術后的結石成分分析,可分為代謝性結石、感染性結石及藥物性結石等。與飲食相關的主要是代謝性結石,如草酸鈣結石、尿酸結石。這是因為當人體代謝明顯下降時,尿酸、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尿液更容易呈酸性。在酸性環境下,草酸鈣、尿酸容易沉積形成結晶,并發展為結石。調查發現,超重或肥胖人群腎結石發病率明顯比正常體重人群更高,且容易復發。而控制體重的主要目標是減少體內脂肪的堆積,尤其是內臟脂肪。人體的脂肪主要是通過糖轉化而來,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所以降低體內脂肪主要通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來實現。進行低碳飲食,應該根據每個人的身高及現有體重定制每日熱量的攝入。具體來說,要減少甜食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控制如稀飯、饅頭、面條、糕點等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使體重指數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人體代謝,減少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的發生,從而降低代謝性腎結石的發生率。
多飲水、少喝湯、少飲酒
倘若身體長時間處于缺水狀態,尿液就會濃縮,其所含各種物質會因為過于飽和而發生沉淀,在這個過程中生成結石。通過多喝水,能夠有效稀釋尿液。研究發現,當尿量增加幅度達到50%,腎結石的發生率會降低86%。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數據可知,成年人每日飲水量應當保持在1500~1700 ml;對于腎結石患者來說,每日的飲水量需要高于2000 ml。最好根據身高體重考慮每日飲水量,如心臟和腎臟功能正常,建議每日的飲水量在40 ml/kg,比如60 kg的成年人,每日飲水量應超過2400 ml。不僅如此,保持多飲水的習慣,還能加快血液循環,增強人體代謝,有利于控制體重,使尿液呈弱堿性,減少代謝性結石的發生。
很多人以為喝湯可以代替飲水。其實不然。無論是菜湯還是肉湯,尤其經過長時間煮的湯,會產生大量嘌呤,攝入過多會導致尿酸升高,容易形成尿酸結石。
長期飲酒容易導致肥胖,人體代謝也會下降,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啤酒具有利尿作用,導致一些人認為能夠預防腎結石。實際上,釀制啤酒的麥芽汁含有多種酸性物質,包含嘌呤核苷酸、草酸等,上述物質相互作用,會導致人體尿酸水平明顯升高,增加腎結石發病風險。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草酸鈣結石是最常見的一種腎結石,約占70%~80%。研究發現,腸道對草酸吸收的增加可提高尿液草酸濃度,這是草酸鈣結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人體腸道內有不少細菌能分解草酸,如產甲酸草酸桿菌。當腸道菌群失調,這一類細菌明顯減少時,腸道對草酸的吸收就會增加。而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利于平衡腸道菌群。在腸道菌群失調時,服用益生菌的同時補充膳食纖維,更能促進腸道菌群的恢復。所以,在平時飲食中應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蔬菜水果的攝入量。有的腸道細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不僅能促進草酸從腸道排出,還能使得血液的草酸轉運到腸道,有效預防草酸鈣結石。
增加含鈣食物的攝入
不少人認為,預防腎結石應盡可能減少鈣的攝入。其實不然。鈣能在消化道與草酸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并從腸道排出,從而降低血液和尿液中的草酸含量,預防腎結石的發生。相反,低鈣飲食會導致更多的草酸吸收,并與血液中的鈣離子形成草酸鈣,并在腎臟沉積。因此,建議平時飲食增加含鈣豐富的綠葉蔬菜、牛奶、豆腐等。如果檢查發現缺鈣,也可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服用鈣劑,但要避免空腹補和過量補。
注重食用新鮮蔬果
蔬菜與水果富含大量的營養元素,尤其是鉀、鎂等。研究發現,人體內鉀、鎂元素的欠缺是導致腎結石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鉀、鎂能夠有效提升鈣的利用率,防止鈣跟隨尿液排出,從而降低腎結石發生率。正常食用含有草酸的新鮮蔬果并不增加草酸鈣結石的發生率,因為這些蔬果同時富含膳食纖維,有利于腸道菌群平衡,減少腸道對草酸的吸收。綠色葉菜富含豐富的鎂元素,且顏色越深,鎂元素含量越高。柑橘類的水果如橘子、柚子等,富含枸櫞酸鹽,能增加尿液中枸櫞酸鹽的濃度,抑制草酸鈣及尿酸結石的形成,并且能堿化尿液,溶解尿酸結石,從而在預防結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避免蛋白質攝入過量
倘若人體攝入過量的蛋白質,尿鈣的排出量會顯著增加,導致腎結石風險大幅上升。一般來說,保證飲食結構的合理,葷素搭配,不存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問題。倘若在正常飲食之外,補充過量的蛋清、蛋白粉,有可能存在蛋白質攝入過量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魚大肉在一日三餐的占比過高,主食、蔬菜占比過低,導致膳食中的鎂、鉀、鈣等元素有所欠缺,而磷、硫等元素含量過高,使得尿鈣排出量明顯增加。因此,飲食中必須對蛋白質進行合理控制,避免攝入過量。
結束語
從近年來的研究可知,飲食結構的優化調整,能夠有效預防腎結石的發生與復發。因此,需要深入了解腎結石的發病誘因,從飲食入手,做到低碳飲食,增加水和膳食纖維的攝入,從而有效減少腎結石的發病風險,切實維護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