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惡性腫瘤,顧名思義就是指發生于女性生殖器官子宮部位的惡性腫瘤。引發子宮惡性腫瘤的原因多種多樣,以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共刺激因子等為主因,常見于免疫功能低下、過早性行為以及性生活紊亂的女性。為提高廣大女性對子宮惡性腫瘤的重視程度,本文就相關話題進行科普。
什么是子宮惡性腫瘤
子宮惡性腫瘤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主要包括子宮體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瘤以及宮頸惡性腫瘤等。其中,子宮內膜瘤是最常見的類型,臨床上所說的子宮惡性腫瘤一般指子宮內膜瘤。子宮內膜瘤又稱宮體瘤,發病位置位于子宮內膜上皮,絕大部分屬于腺瘤。子宮內膜瘤以絕經后的婦女常見,但隨著生活習慣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該病呈年輕化趨勢。子宮內膜瘤的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調、絕經后陰道異常流血。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會出現局部疼痛加重的情況,陰道流血、流液增加。如果癌細胞發生轉移,還會對身體其他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比如向消化道轉移,食欲下降,腸梗阻、大便帶血等;向呼吸系統轉移,患者會出現咳嗽、咯血等。
引發子宮惡性腫瘤的病因及危險因素
子宮惡性腫瘤是僅次于宮頸癌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按照發生原因,可將子宮惡性腫瘤分為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
自身原因
性生活紊亂
研究表明,患者性生活紊亂會增加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過早性行為和擁有多個性伴侶的女性,出現子宮惡性腫瘤的概率遠超性行為正常的女性。
月經失調
子宮惡性腫瘤的前兆是出現月經不調。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觀察月經是否正常,如果發現月經不調,應及時調理,可降低子宮惡性腫瘤的發生率。
初潮早以及絕經延后
月經過早或者絕經過晚都可能增加患子宮肌瘤的概率。因此,如女性出現上述情況,要及時尋求干預。
分娩次數
有研究表明,未生育或者生育次數較少的女性,相較于生育次數多的女性患子宮惡性腫瘤的概率更高。但如果在生育過程中對子宮頸造成損傷,則會增加子宮頸癌的發生率。
糖尿病、高血壓、肥胖
在對絕經期后出現子宮惡性腫瘤的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研究表明,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水平同子宮惡性腫瘤的發生率有明顯聯系。糖尿病、高血壓、肥胖作為子宮惡性腫瘤“三聯征”,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比正常人要高許多。
遺傳因素
通過對子宮惡性腫瘤進行遺傳學分析,發現該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直系親屬中出現過子宮惡性腫瘤,那么后代患有子宮惡性腫瘤的概率會增加。
外界影響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HPV)
實驗室證據和流行病學資料都表明,子宮惡性腫瘤的發生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HPV)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把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當作是子宮惡性腫瘤發生的先決和必要條件。
共刺激因子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雖然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導致子宮惡性腫瘤發生的先決條件,但僅有極少數會發展成為子宮頸惡性腫瘤。要想引發子宮惡性腫瘤,還需要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刺激。目前已經確認可以誘發子宮惡性腫瘤的共刺激因子有吸煙、微生物感染、性激素影響等。其中,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會增加子宮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微生物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HSV)、淋球菌、衣原體和真菌等,都會增加女性生殖道對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性激素影響,如性激素替代療法、口服避孕藥等,會改變體內內分泌環境,延長雌激素對腺上皮的刺激,從而導致細胞惡變,增加女性患子宮惡性腫瘤的概率。
內源性雌激素增多的人群
包括多囊卵巢綜合征和卵巢功能性腫瘤患者。其中,多囊卵巢綜合征是育齡婦女常見的內分泌及代謝異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無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癥為特征,主要臨床表現為閉經、無排卵月經以及月經稀發等癥狀;卵巢功能性腫瘤包括卵泡膜細胞瘤和顆粒性細胞瘤。這兩種疾病會導致患者體內雌激素的分泌增加,子宮內膜受到刺激而出現增生,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增加。
外源性雌激素增多的人群
一些藥物會使得患者的雌激素分泌異常。如三苯氧胺作為治療乳腺癌的常見藥物,長期使用(5年以上),患者出現子宮惡性腫瘤的概率比正常人高7.5倍。
子宮惡性腫瘤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
診斷和治療
子宮惡性腫瘤在發病初期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絕經后出血等臨床癥狀。如果患者出現陰道排液增多,且呈膿血性白帶伴臭味,腹痛腹脹、消瘦等癥狀,需及時就醫。
目前,臨床上針對子宮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主要通過B超、分段診刮、宮腔鏡檢查、MRI、細胞學以及病理學檢查進行診斷。
在治療方面,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變范圍和組織學類型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目前,對子宮惡性腫瘤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放療、化療以及藥物等綜合治療。
預防
當患者出現臨床表現時,要及時就診,盡早接受治療干預。平時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戒煙戒酒,減少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肥胖“三聯征”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