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息肉為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數屬于良性,臨床表現不典型,往往在其他疾病檢查時發現。即便如此,胃腸道息肉如持續發展,有轉變為癌癥的可能,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胃腸息肉的發現概率,可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包括老年人、日常飲食習慣較差的人。通過早發現、早治療,可有效降低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
胃腸息肉的分類
胃腸息肉有胃息肉和腸息肉之分,屬于消化道息肉,主要因胃腸黏膜局限性增生向腔內隆起,多數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常因其他不適癥狀在進行胃腸鏡檢查時被發現。盡管胃腸息肉發病機制不完全明確,但絕大多數臨床研究認為,胃腸息肉是胃腸腫瘤的癌前病變。隨著消化內鏡檢查在基層醫院推廣,胃腸息肉發病率逐年升高,對提高胃腸息肉檢出率、降低胃腸腫瘤的發病率有著重要臨床意義。因此,本研究針對胃息肉和腸息肉臨床特點、病理類型及其相關性等進行闡述,以指導臨床,提高胃腸息肉檢出率,有效降低胃腸惡性腫瘤發生率。
胃息肉
胃息肉多發生在為胃竇部,病理表現是在胃竇部呈現出一種新生物,但一般較小。在胃鏡下,能觀察到胃息肉呈現半球形,可單發或多發。胃息肉一般是良性的,但也有一定概率演變成惡性。胃息肉的早期癥狀不典型,不易被發現,可能的癥狀包括嘔吐、胃灼熱、腹脹等,也有可能沒有任何癥狀。胃息肉按照組織學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組織可見排列密集的細胞,腺體增生強烈,細胞核一般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表現為核染色質增多,染色較深,呈筆桿狀多層或單層排列,核分裂多見。
腸息肉
腸息肉在臨床上可根據息肉的位置分為大腸息肉和小腸息肉。而大腸息肉又分為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大腸息肉癥狀不明顯,潛伏期比較長,不易檢查出來,為疾病的診斷增添了困難。很多患者當出現了明顯的癥狀,如長期腹瀉腹痛、大便性狀和習慣發生改變等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往往已經發展為結直腸癌。結腸鏡對于腸息肉的診斷具有一定作用,但漏診率仍然比較高。據報道,年齡是影響腸息肉發生的因素之一。從以往的資料來看,年齡越大,發生腸道息肉的可能性越大。結直腸的息肉是具有一定的癌變概率,尤其是腺瘤性的息肉。
胃腸息肉的誘發因素
有很多原因可導致胃腸息肉形成,包括高脂飲食、纖維素攝入不足、細胞基因突變、胃腸道炎癥疾病、長期便秘、吸煙、飲酒、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抑酸劑等。此外,對胃腸道息肉的臨床統計發現,老年患者比年輕患者多,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不良飲食
每個人的飲食偏嗜不同,如經常吃一些生冷、油膩等食物刺激腸胃,容易引起胃腸息肉。相關報道表明,經常吃腌制、油炸食品的人更容易出現胃腸道息肉。一般來說,飲食中缺乏綠色蔬菜,不遵循低脂原則,鈣、硒等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維生素補充不足、吸煙飲酒等,都容易發生胃腸息肉。
遺傳因素
胃腸息肉有遺傳傾向,即父母或者家族有胃腸息肉病史,那么,后代出現胃腸息肉的可能性會更大。所以,如果存在遺傳風險,應該引起重視,定期去醫院檢查,同時糾正不利于身體健康的生活習慣。
炎癥刺激
如果患者局部存在炎癥,會對直腸的黏膜造成刺激,引起腸黏膜息肉。患有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的患者,經治療康復后,遺留的疤痕會逐漸收縮,也有可能形成胃腸息肉。
慢性刺激
有些患者可能存在其他的胃腸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這會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進而形成胃腸息肉。
胃腸息肉的防治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胃腸在人體中承擔重要的職責。胃為受承之官,為水谷之海,負責接收、消化食物;大腸為傳導之官,負責把糟粕和糞便排出體外。可以說,胃腸病的發生主要和飲食有直接的關系。中醫認為,“飲食不節,脾胃乃傷”。當胃受到了損傷,會出現胃脹、反酸、打嗝、噯氣的癥狀;大腸受到傷害,或因傳導過快,出現腹瀉等脾虛表現,滋生痰液,痰濕壅滯于胃內,形成息肉;或因傳導太慢,形成糞便淤積而化熱,熱灼津液,出現息肉。
但有很多人不愿意治療胃腸道息肉,主要是因為初期沒有什么不適癥狀,覺得不是什么大病。殊不知,如果不加以重視,任由疾病發展,最終有癌變的可能。因此,應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關注胃腸道疾病的一些信號,如大便規律的改變(大便量增多或者減少、性狀改變等),摒棄不良嗜好,包括吸煙飲酒、久坐不動等,早睡早起,加強鍛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胃腸息肉的形成。針對年齡超過40歲且有家族史,以及長期飲用濃茶、烈性酒的人,最好每年都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防止息肉癌變。
胃腸息肉最常見的治療手段是在胃鏡或結腸鏡下進行息肉的切除,防止疾病惡變。胃腸息肉也有保守療法,但效果一般欠佳,主要用于不適合手術的高齡老年人。胃腸息肉在切除后,有一定概率重新出現新的息肉。所以,術后患者還要定期復查,同時做好生活方式的干預,避免復發。
結束語
總之,胃腸道息肉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尤其對于較大的息肉,應積極給予內鏡下根除治療,并定期隨訪1~2年,避免復發,從而降低胃癌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