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間骨折又被稱作股骨轉子間骨折,指的是發生于股骨頸基底到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見。這是因為老年患者多伴骨質疏松,而股骨粗隆部位隨著骨質強度不斷降低,極易發生骨折。統計發現,股骨粗隆間骨折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其中,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死亡率為27%~30%,骨折保守治療1年的死亡率為36.2%~50%。股骨粗隆間骨折屬于關節囊外骨折,很少影響到股骨頭的血液循環,因此一般不會導致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見病因
粗隆間骨折一般好發于身體衰弱的老年人群,特別是老年女性,與骨質疏松密切相關。如車禍、高處墜落等暴力性沖擊也可導致粗隆間骨折,多見于年輕人。由于股骨轉子間區域是骨囊性病變的好發部位之一,當骨囊腫侵犯骨皮質,會致其膨脹變薄,受到輕微外力或不用外力就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療
老年粗隆間骨折主要有手術和非手術治療二種方案,都存在相應的風險和并發癥。由于非手術治療的病死率、致殘率更高,因此對于絕大多數患者來講,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案。非手術治療通常指姑息性治療,僅適用于身體狀況極差的患者,一般臥床休息6~8周,需注意防治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瘡、深靜脈血栓形成等,這是導致患者殘疾、死亡的重要原因。
對于能耐受麻醉和手術的患者,可采用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目前,常見的手術方案是股骨轉子間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釘固定,患者在術后早期可部分負重和進行康復訓練,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改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的康復訓練
早期階段(術后0~1周)
術后當天,患者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踝泵、股四頭肌訓練、床邊坐位訓練、呼吸訓練以及步行訓練等。早期康復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因臥床導致的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褥瘡、下肢靜脈栓塞等,同時能夠防止肢體廢用性萎縮,促進骨痂生長,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具體來說,術后當天可以讓患者進行足趾和呼吸訓練,如在做腹式呼吸訓練(鼻子吸氣時肚子鼓起來,嘴巴呼氣肚子癟下去)的同時,配合足趾屈伸。術后第1天可進行踝關節屈伸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訓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床邊坐位訓練。
(1)踝關節屈伸訓練(踝泵):患者仰臥位,下肢伸展,緩緩勾起腳尖盡力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保持5~10 s,然后緩緩下壓,至最大限度時保持5~10 s。如此反復屈伸踝關節,10個為一組,每次3~5組,每2~3小時訓練1次,每天完成不少于100個。(2)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訓練:患者仰臥位,腳尖向上,在膝關節下墊一個小毛巾卷,膝蓋用力下壓毛巾卷,收縮股四頭肌并保持5~10 s, 10個為1組,每次2~3組,每2~3小時訓練1次。(3)床邊坐位訓練: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的前提下,越早開始越好。在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健側肢體屈膝支撐于床面,雙手抓住吊環,上半身坐起,借助吊環拉力轉移體位。起床時做好對患側肢體的保護,鍛煉時間應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而定,一般首次坐位時間不超過5 min,每天可做1~2次。(4)坐—站訓練:患者床邊坐位訓練2~3 d后,可開始進行站立訓練。站立時,健側腿后伸,至于中線后方;患側腿前伸,置于中線前方。健側腿用力,借助助行器站起,收回患側腿。站立時,以雙手、健側腿作為支撐,患側腿不負重;坐下時,患側腿前伸床,對側手觸摸床邊后,控制身體緩慢坐下,并收回患側腿。(5)步行訓練:患者雙手借助助行器,先移動助行器,再移動患側肢體,后借助雙手移動健側肢體,進行三點式步行。早期不鼓勵患者進行過多的步行訓練。
上述各項訓練以患者不痛及自覺有輕度疲憊感為宜。
中期(術后1~4周)
術后中期階段的訓練應在早期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髖周肌群肌肉力量訓練、髖膝關節活動度訓練、體位轉移、部分負重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1)髖后肌群等長收縮訓練:患者仰臥位,臀后墊一小毛巾卷;臀部發力下壓毛巾卷,保持5~10 s,重復15次。(2)髖外展肌群等長收縮訓練:患者仰臥位,髖稍外展,患肢向外抵抗外側床欄或墻壁,保持5~10 s,重復15次,也可借助彈力帶或抱枕進行。(3)髖內收肌群等長收縮訓練:患者仰臥位,稍屈髖屈膝,兩腿間夾一軟抱枕,保持10 s,重復15次。(4)仰臥位足跟滑行活動:患側髖部維持中立位,足跟向髖關節方向移動,屈髖屈膝,足跟緊貼床面,保持10 s,重復15次。(5)部分負重下步行訓練:讓患者先在磅秤上感受負重的百分比,一般從體重的10%~20%開始,逐步過渡到50%~80%。(6)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主要包括洗臉、刷牙、吃飯、大小便以及洗澡等,讓患者逐漸回歸正常生活。
后期(術后5~12周)
在術后后期階段,應在早中期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步態、日常生活及柔韌性進行練習,盡可能讓患者及早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生活。
(1)坐位抗阻伸膝訓練:患者坐位,小腿自然垂于床邊,彈力帶一段固定于踝關節處,另一端固定于同側床腿。伸膝向前用力拉彈力帶,保持10 s,重復15次。(2)坐位踮腳尖訓練:患者坐位,雙足與肩同寬,足尖踩地提踵,保持10 s,重復15次。(3)助行器或平行杠內部分負重訓練:患者站立位,重心逐漸向患肢偏移,保持20~30 s,重復10次。(4)接拋球訓練:患者站立位,保持平衡,接住從不同角度拋過來的球,可逐漸增加拋球距離和力度來增加訓練難度。(5)上下樓梯訓練:一手扶住把手,上樓梯時,健側腿先上,下樓梯時,患側腿先下。如果是用手杖進行步行訓練和上下樓梯訓練,手杖必須放在健側。
術后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
由于患者的行為活動不便,在康復訓練時需要旁人協助,尤其是在進行轉移及步行活動時,以免出現跌倒等意外,造成骨折部位再次受損。在術后早期,盡量避免患者肢體負重,可借助助行器、拐杖等輔助器具行走。步態訓練時,避免足尖先著地,而要足跟、足弓、足趾依次著地。在日常飲食中,多食含鈣、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出院后,應定期到院接受復查,一般復查時間為術后6周、12周。術后6周復查時,應嚴格遵醫囑,下地時使用助行器或者扶拐,避免患肢完全負重。術后12周再次進行復查,行X線拍攝確定骨折愈合情況。如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完全負重行走,逐漸脫離助行器或扶拐。在手術1年后,根據骨折的愈合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取出內固定。
結束語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選擇手術治療。在術后早期、中期和后期階段,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各階段的針對性訓練,有利于患者的整體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改善生活質量。早期訓練的目的在于防止肺部感染、壓瘡,促進患肢血液流通,減輕腫脹,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中期訓練的目的是加強患肢活動度和肌力,為患者后續回歸家庭和社會做準備;后期訓練的目的是提高體能和柔韌性,促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