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即癌癥疼痛,是癌癥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由癌癥本身或抗癌治療引起的,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痛苦,還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早期癌癥患者的疼痛率大概在28%左右;處于晚期的癌癥患者,疼痛率高達65%~82%,其中約有35%為重度的疼痛。因此,緩解癌痛是治療癌癥的重要內容。
癌痛的分級
醫學上根據患者主觀的感受,將癌痛分為三個不同的等級,即輕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輕度疼痛指患者會感覺到疼痛,但可以忍受,并不會對睡眠造成影響,也不會影響生活質量;中度疼痛指患者的疼痛感較為明顯,不能忍受,需要服用止痛藥物緩解,對睡眠會產生一定的干擾;重度疼痛指患者感受到劇烈疼痛,不能夠忍受,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以及睡眠,并伴有神經功能的紊亂或者被動體位,需要服用鎮痛類藥物。醫學上還會用《疼痛程度數字評估量表》將疼痛程度劃分為0~10分。其中,0分代表無疼痛感覺,10分代表無法忍受的疼痛。對于老年人、兒童,以及言語障礙患者,醫學上根據疼痛時所產生的面部表情制定了詳細的評估表,以便醫生能夠有效掌握患者的疼痛等級,并進行對癥治療。
癌痛的治療
臨床上對于癌痛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包括口服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臨床數據顯示,藥物治療是緩解癌痛最有效的方法,并確定了三階梯鎮痛給藥的原則:第一階梯,即輕度疼痛,治療上首選非阿片類藥物,根據患者病情,對癥給予輔助類藥物聯合治療,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該聯合用藥方案能夠增加藥效,不會讓患者產生耐藥性以及對藥物產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賴,且在劑量上具有封頂效應,即增加藥物的用量不會增加藥物的療效。需提醒的是,患者在服藥后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抑制血小板功能、刺激胃黏膜導致腹部不適、損傷肝腎功能等。第二階梯,即中度疼痛,在治療上首選弱阿片類藥物聯合非阿片類藥物,并根據患者病情給予輔助類藥物治療,如可特因、強痛定、曲馬多等。需要注意的是,曲馬多每次口服的計量為50~200 mg,具有封頂效應,每日最大劑量為400 mg。患者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便秘、鎮靜、嘔吐、惡心、急性中毒、嗜睡、身體依賴以及耐藥性、精神依賴、抑制呼吸等。第三階梯,即重度疼痛,首選藥物為強阿片類藥物聯合非阿片類鎮痛藥,并根據患者病情給予輔助類藥物對癥治療,如嗎啡、羥考酮、芬太尼透皮貼等。需要注意的是,嗎啡藥物無封頂效應,可以隨患者的病情無限制增加使用劑量,但不能首選芬太尼透皮貼,且只有阿片類耐受的患者才能夠使用。在治療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如便秘、嗜睡、鎮靜、惡心嘔吐、眩暈、急性中毒、身體依賴以及耐藥性,精神依賴以及抑制呼吸等。
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以采取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也能緩解疼痛癥狀,如介入治療、放療、針灸、經皮穴位電刺激等物理療法、認知行為訓練以及社會心理治療等。
癌痛患者用藥常見誤區
在癌痛治療過程中,患者常常會存在以下誤區:
(1)只有在癌痛發作時才用藥。其實不然,患者不論是否產生疼痛,在治療過程中都應該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才能夠有效保證體內的血藥濃度穩定,起到緩解癌痛的目的。如果患者沒用定時服藥,很有可能導致在下一次癌痛發作時,需要加大服藥劑量,帶來更大的副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2)把藥物不良反應當成藥物過敏。在臨床治療中,一些患者在服用嗎啡、曲馬多過后,產生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認為是對這類藥物過敏所致,于是擅自停藥。其實,這并不是過敏反應,只是服用藥物后所產生的常見不良反應。只要早期癌痛身體耐受,就可以正常服用。
(3)癌癥只有到了晚期才會引起癌痛。很多患者認為癌癥初期不會產生疼痛。其實,癌痛貫穿于癌癥整個過程,包括癌癥早期,只是患者可以忍受。
(4)吃鎮痛藥物會“上癮”。很多患者在服用鎮痛藥物時,認為會讓人產生依賴性。“成癮”是指患者持續性地渴望鎮痛類藥物,從而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實際上,如果按階梯性口服嗎啡類等鎮痛藥物,并不會使患者產生依賴性。
(5)所有癌痛患者服用劑量相同。臨床經常遇到癌痛患者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同樣都是癌癥,同樣的藥物,他吃了一片就不疼了,我吃一片就沒有效果呢?”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每個人存在個體差異性,耐受疼痛的程度不一樣。因此,在使用阿片類藥物的過程中,并沒有標準固定的使用劑量,都是臨床上醫生分析患者實際情況,再進行具體的藥物定量。因此,癌痛患者應遵守醫生的醫囑服藥,千萬不能私自減少藥量,否則容易導致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日后還要加大用藥劑量才能夠控制癌痛。
結束語
患者應正確認識癌癥所引發的疼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切忌擅自停藥或減藥。要相信通過系統的對癥治療,癌痛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進而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