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所謂預設,就是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提出相關問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從而促進其數學思維的發展,更好地掌握數學問題.而生成就是學生針對這一切入點,產生了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本文以“探究‘橢圓中的一組性質’”課程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數學課堂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預設與生成;案例探究
中圖分類號: G 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12-0026-03
收稿日期:2023-01-25
作者簡介:鄭必強(1985.10-),男,江蘇省南京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預設是生成的前提,有了精心的預設,就有生成之后所實現預設的價值.筆者近期上了一節“探究‘橢圓中的一組性質’”的常態探究課,本節課前,做了精心的備課,并且這節課以前也聽別人上過,所以本節課自認為能駕輕就熟,但真實的課堂卻讓人感到意外!慚愧!驚喜!
4 高中數學課堂需要教師的預設探究
如何提出恰當的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是我們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經過大量的學習和研究我覺得大致有以下幾種途徑:
(1)通過試驗、觀察、歸納提出探究問題;
(2)通過聯想、類比、猜測提出探究問題;
(3)通過變換條件或結論提出探究問題;
(4)通過抽象、概括、數學化提出探究問題.
5 高中數學課堂更需要學生的生成探究
為了上好探究教學課,老師在課前備課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預先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并且要預先考慮到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設是探究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教學生成的起點,對教學的發展和推進有促進作用.
然而課堂是復雜的、變化的,在多種因素多重作用下“預設”往往不可能窮盡所有可能的變化.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本節課,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就是筆者上課前沒有想到的,這讓筆者既慚愧(自己思考不深入,自以為是)又興奮(為學生的探究能力而高興).這使我看到了學生的敏銳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我們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不放,而是應該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就不同的觀點和新發現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如果教師遇到這種“意外”情況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只是一帶而過或者干脆回避以便按原計劃完成教學安排,這樣不僅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會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會使他們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對于一名學生而言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馬卡連柯說過:“教學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我覺得教學應該是真實自然的,不必循規蹈矩,不必刻意追求結構完整.一旦出現非預設現象,此時預設必須服從于生成,我們應該順水推舟,師生合作,共同合理解決問題.有生成的課堂教學才充滿靈氣,只有這樣課堂才是活的,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
參考文獻:
徐國文.預設誠可貴,生成更精彩.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09):18-20.
李俊.“探究:橢圓中的一組性質”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體會.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04):13-16.
項延行.教師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5):118-119.
楊麗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基本策略.數學教學通訊,2017(30):66-67.
李俠.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數學教學通訊,2009(30):3-5.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