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雙減”視角,教師需要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作業的實效性,要把作業的量降下去,將質提上來.作業設計需要摒棄以往的題海戰術,要在設計思路上不斷創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習效率.基于此,文章結合相關資料,分別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基于“雙減”視角下,高中生物作業的創新設計思路,希望能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合作學習;作業創新設計;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12-0125-03
收稿日期:2023-01-25
作者簡介:王嘉玲(1995.9-),女,江蘇省南通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各個學校均在不斷全面給學生減壓,教師需要結合“雙減”政策的規定,在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方面不斷鉆研,并結合高中生物的學科特點,創新作業設計思路,在不降低作業質量的同時,讓學生輕裝上陣,提升生物學習質量.
1 探生活,通過作業設計增強社會責任感
生物作為一門面向自然生活的學科,對生命的研究極為廣泛,而生活即是由自然和生命構成的.教師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深入探索,并將這些探索的成果,融合進作業設計的創新里,基于“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要主動帶領學生探索生活,讓學生多一些關于生活的感悟,并能從生活中收集資料,結合生活感悟完成作業,探究生活,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生物科學與農業”關于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可將書本知識和社會現實結合,將生物、科學、農業相結合,從病蟲害的預報、預防等方面設計作業,將作業和生活緊緊相連,讓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主動去探索生活,要求學生了解并掌握關于病蟲害防治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引導他們主動為社會貢獻微薄力量,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在講述完成書本上關于病蟲害預報一節的知識點后,可設計作業一:說說你對病蟲害預報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所在的區域有沒有出現過嚴重病蟲害的事件呢?有沒有提前做好預報呢?學生在拿到這樣的題目后,要想全面解決問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他們需要探索相關區域的情況,或者從區域住戶的口中去打探,這就是通過作業引導學生去探索現實,并通過不斷走訪后得出答案,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身為社會中的一分子,需要隨時準備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作業二:以上是社會上關于病蟲害預報的對策,若換成你,你會怎么做?結合你所學的知識,為社會貢獻自己的錦囊妙計.這個作業設計,直接將學生思維提升到社會責任感的層面上,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這樣的創新作業設計中,作業跳出了教材又緊貼教材,讓學生主動做出一些探索生活的舉動,從作業中滲透出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感覺自己不光是在完成此作業,更是在為社會的良好發展出力,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落實了“雙減”政策,更貼合“立德樹人”的目標.
2 找典型,通過高度凝練并反饋課本知識
“雙減”背景之下,不只要縮短學生用于作業練習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學生做題的質量.要想做題有質量,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就要不斷創新和完善.通過典型知識的匯集,將典型習題呈現給學生,既實現了對教材涉及的知識內容的整合,也讓學生用同樣的時間完成作業,達到收效最大的結果.教師的一大創新點就是保證題目的典型性,這些典型的題目可以來源于歷年高考,也可以是平時習題冊中的一部分,通過高度凝練的作業設計,將教材知識反饋給學生.
例如,“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的教學中,關于“細胞呼吸”既是難點也是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章節的重點知識內容,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可結合一些高考模擬試題,設計出相關的題目,讓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找對典型,高度凝練知識并進行反饋.比如教師結合全國高考試卷可設計作業如下: 關于玉米種子的貯藏需要滿足很多方面的條件,其中重要的是要降低種子內部的有機物質損耗以及抑制其呼吸作用的產生,我們知道玉米種子在呼吸的過程中會充分利用淀粉并分解葡萄糖,那以下幾個說法中,玉米蟲子呼吸得產生都正確嗎?說法一:假如種子的細胞只是進行有氧呼吸,那玉米種子對于CO2的吸收和釋放的量是一樣的;說法二:玉米種子如果產生的CO2和乙醇數量是一樣的,那它的細胞只進行了無氧呼吸;說法三:假如玉米種子進行有氧和無氧呼吸,那么它吸收的氧氣多,釋放的CO2少;說法四:假如玉米種子的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并且只產生了乳酸,那么它不產生CO2也不吸收氧氣,通過設計這一題目,讓學生對本章的重點知識進行回顧,凝練知識并作答,將課本知識反饋到答案中.
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光是對題目類型的創新,也是對學生知識的補充,學生通過對細胞有氧呼吸反應的回顧,高度凝練知識,事半功倍,在減負的同時提升學習的質量.
3 融實踐,通過理實一體化促進知行合一
高中生物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更需要融合實踐,讓理論和實踐形成一個整體,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教師在教學只有不再拘泥于課本理論,教育才能體現真正的效果,而作業設計作為教學成果的檢驗,教師在對其進行設計的時候,更應該充分融合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從這一點上進行創新設計,不光能助力學生關于理論的深度理解,更能提升他們的實操能力,實踐真正的“知行合一”,真正貼合“雙減”政策.
例如,在“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的教學中,教師在作業設計中為了能全面鞏固光能的色素和結構的相關知識點,作業設計需要從探究和實踐兩方面入手,可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探究性實驗,比如要求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對綠葉中的葉綠素進行提取和分離.學生要完成這個實驗,需要借助無水乙醇、玻璃漏斗、生活中的搗蒜器等工具,這些材料可以從實驗室借,也可以自己在生活中搜尋.從工具的準備到葉綠素的提取,都需要學生親自實踐,并且實踐中要結合書本內容,對菠菜中的葉綠素進行提取.在學生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準備一臺攝像機,將學生的實驗過程和操作錄制下來,在之后的點評中指出不足之處并幫助學生進行改進,通過探究性的作業設計,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這樣的作業設計中,創新點在于融合了實踐,實驗的素材都是學生親自搜集,拓寬了學生的實踐空間,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回憶書本知識,將其付諸實踐,在體驗了生動有趣的作業之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進其身心發展.
4 劃層次,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個體性差異
劃層次,是指教師在作業設計的時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或者題目的難易程度等進行層次劃分設計,這種分層的作業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重要的是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更加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這種劃層次的作業設計思路,有助于學生理清學習的重點,讓他們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補充學習,作業的量得到降低,但質量不斷提升.
例如,在“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的教學中,教師在對這一節的知識點設計作業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將學生分成三個層級,并結合不同層級的學生學習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比如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單選題.
單選題1 觀察圖1中的細胞核結構模式,以下選項中正確的是( ).
A.②是所有DNA的載體
B.①的膜是雙層的,并且分隔細胞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C.④是細胞核孔,是一種DNA進出的通道
D.③和蛋白質的合成有關
這種比較簡單的定義型單選題,適合一些文科思維較強的學生,他們只需要對書本知識做出充分解讀并背誦,就能馬上得出正確答案.那么第二個層次的作業設計,同樣遵循單選題1的設計思路,進行更深一層的題目設計,并且在上一個單選題的基礎上難度上升,以此類推設計,滿足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
在這樣的作業設計中,教師通過不同難度層次作業的呈現,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完成習題,然后鼓勵他們向更高難度的題目進階,作業彈性不斷增加,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讓學生對作業更感興趣,適合其自身發展.
5 重合作,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
結合“雙減”政策要求,設計一些合作模式的題目,比如讓學生分組合作答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作業,一起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設計的作業更具彈性且比較靈活,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其學習合作能力.
例如,在“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系”的作業設計中,教師設計的作業如下.題目1:和你的組員共同討論一下,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體的形狀的?題目2:和你的伙伴一答一問,基因表達和細胞分化的概念是什么,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題目3:同組組員之間就基因與性狀關系的復雜性展開討論.作業設計完成,教師便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然后以組為單位完成作業,并在組間展開交流探討,完成了知識的深化和團隊的合作,提升學習能力.
這樣的作業設計,基于“雙減”視角,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團隊解決問題的效率,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取長補短,深化他們的思維能力,提升合作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雙減”的視角之下,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嚴格貼合 “雙減”政策進行作業設計,尋找教材典型,引導學生探究生活,并融合實踐,通過不同層次的作業劃分,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讓其作答知行合一,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最后將學科基礎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相結合,將教育思路滲透到生物作業設計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他們備戰高考.
參考文獻:
馮衛華.基于“雙減”的高中生物作業創新設計新探:以漳州八中為例.新課程導學,2022(24):69-72.
剡耀輝.“雙減”背景下初中生物作業設計的嘗試.初中生輔導,2022(14):53-56.
孫寧波.試論“雙減”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策略.高考,2022(09):126-128.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