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共價鍵是認識物質結構與性質關系的一種思維模式.共價鍵教學是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必要載體,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構建共價鍵的學習模型、教學模型,有效落實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共價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設計;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12-0089-03
收稿日期:2023-01-25
作者簡介:王丹陽(1982.5-),男,福建省惠安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化學教學研究.
共價鍵是化學鍵知識的核心,是十分重要的化學概念,是化學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共價鍵的教學能夠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對發展和完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1].
本節課選取蘇教版選修3專題3第三單元《共價鍵 原子晶體》第一、第二課時的部分內容整合成一課時——共價鍵的形成和類型,通過縣級公開課的實踐教學,匯總評課教師的建議,提煉和總結踐行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以此拋磚引玉.
1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引共價鍵教學的燈塔
通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能夠掃清學習的障礙點,激發學習共價鍵理論知識的興奮點,打破學習共價鍵的難點,減輕學習共價鍵的痛點,是構建共價鍵學習模型的催化劑.“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載體,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牢固的社會責任感,是指引日常海洋教學的燈塔,是將拋“共價鍵”之磚,引“核心素養”之玉的教學信念根植到日常教學中,是中學化學教師責無旁貸的目標.
2 共價鍵教學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2.1 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聯系(如圖1所示)
2.2 關注核心素養,確立教學目標
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應該圍繞核心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品質三個方面展開有效教學.根據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確立共價鍵教學目標.
2.2.1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拼接常見分子球棍模型、比例模型,依據模型寫出分子的電子式和結構式,分析軌道表示式,體會分子的宏觀模型,進行微觀的探析,搭建“宏-微”的橋梁.
2.2.2 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分析H2分子的形成過程,感知H原子間核間距的變化,引起勢能的變化,當核間距合適的距離時(平衡位置),原子軌道形成最大程度的重疊,體系能量下降最多,形成穩定物質.
2.2.3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
對常見分子的共價鍵類型進行分類和表征,建立起結構化和顯性化知識,促進思維遷移.
2.2.4 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體會科學探究在化學學習中的意義和價值,體驗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樂趣;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認識思想,建立個性與共性、對立與統一的科學辯證觀;培養實事求是、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思想方法解決生產、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問題.
2.3 遞進性評價目標,落實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的測評主要通過“關鍵能力”的測量達成,即選取真實復雜的情境轉化為驅動性的問題,將必備核心知識轉化為驅動性的問題,考查學科關鍵能力,在此過程中達成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2.3.1 通過拼接常見分子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活動,共同探究共價鍵的形成,完成導學案的學習活動,診斷并發展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核心素養與認識思路結構化水平.
2.3.2 通過學習共價鍵的形成和分類,診斷并發展對共價鍵形成的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及科學探究的水平,進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2.3.3 通過拼出N2分子的球棍模型、依據模型寫出N2分子的電子式和結構式,分析軌道表示式,診斷并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化學價值的認識水平(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科學精神).
2.3.4 通過課前活動,用橡皮泥、土豆、蘿卜等生活物品制作s、p軌道模型,發展合作探究的水平,依據探究活動的記錄,歸納整理,總結展示的表現,診斷學生思維形成過程,發展歸納、闡述的綜合能力.
2.4 共價鍵教學構建“宏—微—符—宏”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
2.5 共價鍵教學流程圖(如圖3所示)
3 教學環節及設計意圖
3.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習任務1】學生分組展示組合拼接的常見分子的球棍模型,教師PPT展示屠呦呦相片、青蒿素的分子式和模型.
【設計意圖1】通過小組活動,感受衣食住行所需物質組成,離不開共價鍵的作用,復雜的物質其實也是由簡單的基本物質所組成,感受共價鍵之美.聯系生活實際,拓寬學生視野,感受化學是一門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展示中國科學家研究成果,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學科價值觀和社會觀.
3.2 教師啟發,學生活動
【學習任務2】根據已學NaCl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從原子結構角度表示出鎂原子與氧原子是如何結合形成MgO的?
【設計意圖2】回顧離子鍵的形成過程,通過畫圖展示、對比分析、口頭表達,檢驗知識類比遷移的能力,初步嘗試證據推理,構建模型認知.
3.3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學習任務3】如果把鎂原子換成碳原子,從原子結構角度,分析碳原子與氧原子又是如何結合的?與MgO成健有何不同呢?
【設計意圖3】通過成鍵原子的變換,引起認知沖突,運用畫圖展示、對比分析、口頭表達,繼續進行證據推理,進一步構建模型認知.
3.4 閱讀教材,提煉信息
【學習任務4】閱讀課本內容,分析簡單氫分子的形成過程,感知氫原子間核間距的變化,引起勢能的變化,提煉有用信息.
【設計意圖4】設置問題,啟發引導,檢驗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5 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學習任務5】合作討論共價鍵形成的條件和本質,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5】通過觀察小組匯報討論的結果及分析過程,培養團結協作、樂于分享的精神.
3.6 理論分析,證據推理
【學習任務6】討論為什么氮、氧、氟與氫原子形成的簡單化合物分別為NH3、H2O和HF,氫原子數不等?
【設計意圖6】設置問題,啟發引導分組討論,進行理論分析,證據推理,構建共價鍵特征模型.
3.7 實例分析,認知進階
【學習任務7】拼出N2的分子球棍模型,依據模型寫出N2的電子式和結構式;
寫出氮原子的軌道表示式;
分析氮分子中氮原子的原子軌道是如何形成共價鍵的?
【設計意圖7】通過動手實踐,診斷并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化學價值的認識水平(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科學精神).
3.8 效果測評,內化知識
【學習任務8】依據課堂所學,通過具體實例練習,內化知識.
【設計意圖8】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序思考和深度思考,問題便于討論交流,解決過程能夠幫助理順思維、建立起知識體系.通過判斷常見物質的化學鍵、共價鍵類型、分類等,進行分析和證據推理,逐步構建模型.
4 教學反思(略)
參考文獻:
[1]江敏.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共價鍵”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08):16-2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李香艷,王朝暉,張賢金.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以“工業合成碳酸鈉”為例.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01):123-126.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