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的教學,鼓勵教師創造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探究式物理教學環境,此種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又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其在適當的環境中啟發思維,達到自我升華.本文從多個角度進行高中物理情境課堂構建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情境;課堂
中圖分類號: G 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12-0080-03
收稿日期:2023-01-25
作者簡介:汪元林(1966.8-),男,甘肅省天水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高中物理課堂創設良好的情境應根據教學內容選用情境材料,使情境與物理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相一致,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學生喜歡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各有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從而促進中學物理教學的高效進行.
1 高中物理教學情境課堂構建的原則
1.1 問題討論與交流性原則
高中物理課應以問題的探討和溝通為主體,通過探討自然現象和生活實踐問題來產生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物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根據所需的工具和原理,進行物理問題的求解,以達到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促進師生的互動與溝通是情境教學的產生之源,互動與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情境中產生的溝通,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有效的[1].
在進行問題的討論和交流時,要注意的是:第一,討論和交流是不能脫離問題的,所有的討論和交流都是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上,而不是孤立的.針對問題進行的討論和溝通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互動.第二,問題的探討和交流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互相連接的“橋梁”.沒有“相互”,就沒有“互動”,更談不上溝通.第三,問題的討論和溝通不僅是互動的,也是互相影響的.沒有互動,就沒有討論,沒有交流,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第四,問題的討論與溝通要平等、持續.在探討與溝通問題時,人人都應該以尋求知識的真諦為目標,拋開心中的包袱和顧慮,把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
1.2 學習興趣誘發性原則
“學習興趣”是使學生不斷想要學習的動力,對所有事情而言,興趣就是要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建立高中物理情境教育,是培養學生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的首要條件.興趣誘導原則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主動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誘導原則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指在新知識的激發下,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產生“不平衡”,使其進入新的知識環境.問題情境的創造并非僅限于“拋出”問題讓學生用大腦去思考,而是要把所學到的知識和學生的認知系統結合起來,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失衡.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從而掌握更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不斷地進行思考和反省,使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得到持續的調節,從而形成新的認識結構.
2 高中物理教學情境課堂構建的策略
2.1 緊密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的策略
生活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高中物理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些知識來自自然,來自生活.因此,在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相關情境.教師用常見的生活現象來構造物理問題,創造出物理教學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的內容,激發對問題的研究興趣,從而增強對知識的學習動機[2].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是非常普遍的,沒有了摩擦力,生活就會變得非常不便.但是,由于摩擦問題較為抽象,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使學生產生了很多的思維障礙.所以,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從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摩擦力和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快地了解摩擦力,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如我們在騎車的過程中,突然感覺到前方有危險,我們必須“捏”住剎車,使它停下.自行車的閘皮和輪子之間有摩擦力,所以才能剎車(如圖1).
大部分的學生都會以為,只有當物體移動時,才會產生摩擦力.而事實上,在相對靜止的物體之間,也會產生摩擦力.比如,讓學生把椅子腳“鉤”在彈簧秤上,在拉動時讀出數字(見圖2).當用彈簧秤拉動椅子時,椅子不會和地板產生相對移動,而彈簧秤上有數字(見圖3),因此,從“二力平衡”的理論上,可以得出一個“平衡”椅子的拉力的結論,即為摩擦力.
如果學生只把摩擦力看作是一種阻力,這是不全面的,摩擦力也可以是一種動力.在日常的生命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會出現摩擦力的情況,而自行車也是依靠著輪胎與地面的摩擦來前進,如果沒有了摩擦力,那么自行車就無法正常地行駛,會出現輪胎打滑的情況.
2.2 物理教學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當今,隨著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高中物理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和多媒體手段,對課堂上不能完成的現象進行模擬、演示.在物理課中,有許多肉眼不能看見的微觀現象,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教學進行仿真,是一種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微觀現象的有效方法.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更多的知識,并能更好地了解微觀世界的奧秘.
例如,在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中,學生不能直觀地看到衛星的軌道、航天器的軌道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技來描繪這些現象,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到知識的環境中.再比如學習歐姆定律時,也可以用電路模擬仿真學習軟件進行模擬.如圖4所示為導線的電流、電壓的測試,由學生自行選擇電氣元件,并與線路相連接.并且在完成電路后,用鼠標對滑塊進行控制,這樣就可以在頁面上獲得所需的試驗數據,并自行繪制U-I圖像.(圖5、圖6和圖7為模擬仿真實驗.)在測試的時候,系統會不斷地指出學生的錯誤,繪制完成之后,系統就會自動繪制出相應的電路圖.而且,這個軟件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做實驗,還可以在課余時間內用這個軟件來進行自己的實驗.
2.3 物理教學應以互動的方式來創設情境
當今,建設高效課堂是每個課程的要求,互動與溝通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舉措.在情境教學中,盡量多地進行交互,能夠形成一種學習和討論的氣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教室里,學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展示自己,使自己的價值得以彰顯,從而獲得一種成就感.同時,也可以使每位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善于鑒賞他人,使自身達到完美,培養出積極進取的個人精神和團隊精神.
例如,在“影響摩擦力因素”的課堂教學中,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究和學習.在了解了滑動摩擦的概念,了解了哪些因素會對滑動摩擦產生影響后,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上課之前,教師要制作各種質量的方形木片(每組三個)、玻璃板、木板、砂紙(每組一套)、彈簧測力計(每組一套).并將學生按人數分為幾組,可以根據平時學習的主動性、性格等因素,讓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帶動學習積極性低的學生,性格外向的學生帶動性格內向的學生,從而帶動整個小組的學習狀態.為了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加實驗,每一組最多六名學生.在教學時,教師讓學生猜測影響滑動摩擦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學生的猜測是接觸面的大小,接觸的材質、質量,運動的速度.根據學生的猜測,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做實驗.由于是學生自己動手,所以不能保證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速度是恒定的,但是由于學生的參與,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最直觀的感覺.經過試驗,學生發現在恒定速度下(1)在玻璃板上,長方形木塊的重量愈小,彈簧力傳感器的顯示值越小;(2)在玻璃、砂紙上放置相同的長方形木塊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數值是不同的;(3)將同一長方體的不同表面置于玻璃面板上,其顯示值總是一致;(4)彈簧測力計的數字在物體以不同的速度均勻地移動時保持恒定.
此過程中,小組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鍛煉其思維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學習自覺性.因此,在物理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量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狀態,進行適時的小組教學,打造出一個高效的物理情境課堂.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法并非“萬能”,其目的在于使課堂教學更好地實施,而情境教學亦是如此.一些知識未必適用于情境教學.如果強行采用情境教學法,則會使情境“矯揉造作”,僅以情境教學為目的而創造情境,則喪失了其自身的意義.這樣做既不能充分利用環境教育的優點,又不能實現其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思考,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并合理應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楊映川,鄧學軍.高中物理情境化試題及情境化教學.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2,51(04):66-70.
謝金明.情境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上的運用.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09):100-102.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