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的課程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施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內容.在這一背景下,積極構建校本課程,充分發揮其補充和拓展價值,已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以高中物理和化學課堂教學作為載體,針對核心素養下理化交融的校本課程開發進行探究,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意識,融會貫通理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物理;高中化學;綜合交融;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 G 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12-0050-03
收稿日期:2023-01-25
作者簡介:陳月秋(1990.8-),女,江蘇省揚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
于進(1989.12-),江蘇省揚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揚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 P /093)
在高中階段,物理和化學的知識點相對抽象,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從學科本質上,二者在知識基礎上具有相同性;在研究視角上,具有互補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關注物理與化學知識間的密切聯系,通過理化交融的校本課程幫助學生實現跨學科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理化綜合素養.
1 校本課程與理化交融校本課程開發重要性研究
1.1 校本課程概述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適合本校具體情況的“校本課程”成了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自此之后,“校本課程”開始出現在師生的視野中,并以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彰顯出極大的魅力.與國家和地方課程體系相比,校本課程是素質教育的“有力抓手”,成為落實學科素養素養的主要途徑.校本課程的實施,有效彌補了國家統一性課程中存在的弊端,學校可結合自身的特點、學生的實際需求等,為學生量身定做針對性的課程.在校本課程中,課程的開發權利逐漸“下放”,逐漸從教育部、課程專家的手中,下放到學校的一線教師.一線教師則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學習需求,重新配置教育資源,融入本地的素材,積極構建具有針對性、具備特色的校本課程.
1.2 理化交融校本課程開發重要性研究第一,適應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步,且伴隨著人們對跨學科知識應用重要性認識的逐漸深化,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交叉也更加深入,傳統學科的界限逐漸被打破,跨學科教學理念逐漸興起.在這一背景下,促進物理、化學學科的有效整合,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了物理、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要求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結合理化學科的特點,從綜合性的角度出發,全面加強跨學科內容的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拓展自身的視野,開闊思路,能夠運用綜合性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從這一角度上來說,積極開發理化綜合性的校本課程,契合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第三,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了“立德樹人”這一育人目標,旨在為社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立德樹人”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各個學科的育人價值,密切關注各個學科的聯系,借助跨學科的主題活動,將具備關聯的學科內容整合到一起,使得學生在綜合性課程學習中,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
第四,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下,社會發展進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出現了新問題,包括溫室效應、能源問題等,并且這些問題日益復雜.在面對新的社會背景,學生唯有具備綜合性的知識,才能應對這類問題.因此,唯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打破學科的限制,密切相關學科的內在聯系,以便于學生在綜合性的課程中,為社會培養出綜合性、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
2 核心素養視域下理化交融校本課程開發案例研究
2.1 積極尋找聯合整合點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理化交融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和路徑,指向高中物理和化學學科素養的要求,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搜集兩個學科的相同點,將其整合起來,開發基于理化交融的校本課程,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例如,在“電動勢”的理化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鑒于該知識點在物理和化學中所占據的地位,教師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分別指向兩個學科素養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校本課程探究任務.從化學的角度上來說,圍繞“化學反應與電能”相關知識,對“ Zn-Cu 稀硫酸原電池實驗”進行操作、觀察、討論,并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將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揭示出來;從物理學科的角度上來說,可將校本課程的任務設計為圍繞對電動勢能概念進行討論(如圖1所示).
圖1
根據圖1中的甲圖進行分析,以化學知識作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以下問題展開探究性學習:
問題一:金屬電極是金屬晶體,以微粒種類作為研究的角度,分析金屬晶體中蘊含的微粒都包括哪些?
問題二:從微粒運動這一視角出發,將金屬電極插入到溶液中,會出現什么樣的溶解平衡現象?當達到動態平衡的時候,金屬表面的電荷層、溶液中相反的電荷離子之間會形成一個穩定的雙電層,且這一雙電層會產生一定的電勢差.通常,金屬的性質越是活躍,電勢就會越低.那么,金屬鋅和金屬銅分別又是什么極?
問題三:從粒子移動這一角度出發,金屬銅的電勢要明顯高于金屬鋅,兩級之間存在電勢差的現象.當電路接通之后,會立即形成電場,而電場中電子則以光速傳遞,使得外電路中的電子出現整體定向移動的現象,負極失電子的物質、正極得到電子的物質所發生還原反應的方程式是什么?
問題四:從微粒變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在電場的作用下,溶液中的 H+、SO 2-4是如何通過定向移動的方式,最終實現了電荷平衡的目的?
問題五: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正、負極現象進行觀察,并結合所學的知識將電極上發生的化學反應表示出來?
同時,再次引導學生圍繞圖1中的乙圖進行觀察,引導學生從物理的角度上,圍繞電源電動勢概念的建立,完成相關知識的探究學習:
探究任務一:在電源外部,正電荷受到電場力的作用,會出現從正極到負極移動的現象,電場力做功的情況如何.
探究任務二:為了保證正負極之間存在電勢差,需要將負極中堆積的正電荷不斷移動并輸送到正極中.
探究任務三:在電源內部存在一種搬運力,將正電荷從負極搬運到正極.這個力會對正電荷做正功,而從化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陽離子不斷進行遷移,最終達到正極.
探究任務四:從能量的角度上來說,電源是借助非靜電力做功,并將其他形式的能量進行轉化,使其成為電能.
探究任務五:在物理學中,非靜電力做功和被移動電荷的比值,對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進行精準反應,并將其定義成為電動勢.
2.2 融入生活素材
在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開發中,為了進一步提升探究學習的結果,促使學生對此知識點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教師需要將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有效鏈接,收集和整理學生生活中的資源和素材,開發和利用本地的理化資源,積極地融入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中,激趣勵學,增強學生的探究動力,實現理化知識的本地化、趣味化和綜合化,為學生的各項探究活動提供支持.以學生在冬天中常用的“暖寶寶”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其說明書,使得學生在閱讀中,明確其構成原料:鐵、蛭石、無機鹽、活性炭、水.在這些原料中,學生對蛭石比較陌生,教師就為學生補充了相關的課外資料,使其明白蛭石是一種鐵鎂質鋁硅酸鹽礦物,當其在受熱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迅速猛漲的現象.如此,以生活情境作為探究學習的基礎,圍繞“暖寶寶工作實質”進行化學實驗探究,運用導線,將鐵片和碳棒連接起來,使其成為兩個電極.之后,再在導線之間接入靈敏電流計,將實驗中的兩個電極平行插入到一個原電池反應槽中,其中含有5%的 NaCl 溶液.在該實驗的過程中,當電流計指針出現了偏轉的現象,鐵片上就會出現一紅褐色的物質.如此,學生經過化學實驗就會對“暖寶寶”工作實質形成深刻認知:原料中的鐵會在潮濕的環境中發生化學反應,鐵和炭在化學反應的過程中,會對鐵的氧化反應產生加速的現象,進而導致其產生更多的熱量;同時,依然以“暖寶寶”這一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圍繞“原電池中的電動勢”進行探究,即:電動勢就是電路中每通過1C的電荷,電源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使其成為電能所做的功.
2.3 構建與其相適應的評價體系
核心素養下,在構建理化一體的校本課程時,為了保證整個校本課程的效果,還應圍繞學生探究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鑒于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的內涵,必須要轉變以往傳統課程評價的方式.具體來說,在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學習中,教師在學生完成之后,可指導學生借助實驗報告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而教師在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教學進行評價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實驗結果,關注呈現出來的實驗報告,還應關注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確保教學評價標準更加全面、客觀.另一方面,在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的探究性學習中,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的.因此,在實施評價的時候,也遵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學習進行回顧,并按照教師給定的標準,對小組內其他學生、自己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對自己形成全面、清晰的認知,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基于高中物理和高中化學學科的特點,積極尋找兩門學科的連接點,適當地融入本地的素材和資源,契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并設計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通過理化交融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有效地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拓展學生視野,使之成為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有力抓手”,實現學生能力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阮偉文,張濱.高中物理實驗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與策略.中學理科園地,2021,17(06):27-28.
包琴.高中物理與化學學科交叉內容的教學設計研究.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穆銘.理化生融合項目式學習實踐可行性研究.中小學校長,2021(04):14-20.
李文智.高中化學、物理、生物跨學科知識整合與實踐研究.銀川:寧夏大學,2020.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