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我有嘉賓。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以領導人為主的130多國代表共聚一堂,探討下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十年。
這十年里,中歐班列、中老班列蹚出新路,雅萬高鐵投入運營,中哈托出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國—馬爾代夫友誼大橋架起,中企建造的“非洲第一高樓”矗立在埃及……作為對外戰略上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從最初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基礎框架,到形成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冰上五位一體的空間布局,體現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精氣神,也書寫著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讓將近4000萬人脫貧的歷史功績。
“一帶一路”旗艦項目多由央企承擔,主承建方不乏與當地伙伴和他國同道并肩建設的場景;而在諸如世界第一高塔吉達塔的合同競標中,也可見大國企們競逐的身影。它們在異國他鄉并不孤獨。而走出國門的民企、民間組織以及個人,在民心相通方面扮演著更為真實可靠、生生不息的力量。
“一帶一路”的底蘊在于古絲綢之路,當年貿易開放所帶來的包容之心,成就了漢唐盛世與宋元新氣象;至今在西安、泉州等地,仍存有“番邦”遺風。在同樣的包容之心下,中方歡迎一切促進全球基建和形塑歐亞大市場的倡議。
櫛風沐雨10年后,“一帶一路”倡議遍及亞非拉及大洋洲的發展中國家,而互聯互通也從實體層面往更高的層級進化。由此,“一帶”與“一路”融匯為一個整體概念,回歸“新絲路”的本質,給中國外交和文化傳播帶來新活力。
作為“新絲路”牽頭人,中方如今更懂得傾聽共建方的聲音,停建了海外煤電廠,重視商品進口和新型基建,著眼于從南高加索和伊朗方向打通“世界島”的穴道,避免過早介入不成熟的非洲經濟一體化項目,愿意與西方發達國家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期待與“大金磚”成員國和新開發銀行共促資金融通。
在當前全球經濟顛簸期和貿易萎縮期,中國跨境電商仍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所占份額超過全國貨物貿易額的5%。對于“跨境小白”來說,中國“出海四小龍”布局的全托管模式,是無法拒絕的誘惑。中國的電動車產業,也成為新興的出口增長點。
雖然泛歐27國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但美國阻絆,西方媒體上也不乏唱衰、抹黑之詞。未來十年,新絲路建設需要克服一系列急難險阻,以高標準、惠民生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破繭成蝶的毅力和想象力,去打造高質量、有生命力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探索出不同文明發揮各自主體性共謀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