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禁令在韓國迎來了新的希望”,世界動物保護組織“國際人道協會”前不久發布消息稱,韓國國會多數黨共同民主黨議員韓貞愛,提出了一項取締狗肉產業的立法議案,具體包括取締狗肉養殖場、狗肉屠宰場以及韓國全境狗肉販賣活動。該黨希望在今年12月完成這項特別法案的立法。
彭博社報道稱,雖然國民力量黨與共同民主黨政治上勢同水火,但在這件事上兩黨似乎意見一致。韓國的狗肉產業規模很大,韓國“動物福利研究所”的報告顯示,韓國每年大約有200萬只狗被屠宰用于食用,由此消耗的狗肉超過10萬噸。
被貼上吃狗肉的標簽,也給韓國帶來了不少麻煩。美國演員金·貝辛格、英國制片人西蒙·考威、法國女星碧姬·芭鐸等知名人士,都曾公開呼吁韓國采取行動取締狗肉產業。動物保護組織在韓國駐外使領館抗議的事件,也不鮮見。
去年,韓國仁川市江華郡與美國新澤西州合作的青少年語言研修計劃被迫中斷,原因是該郡的大型肉狗養殖場引起了美國動物保護團體的不滿。韓國人吃狗肉,已經成了“國際問題”。
狗肉問題在韓國涉及的爭議很多,韓國社會內部的態度也很矛盾。不同群體對狗肉的營養價值各執一詞,狗也被分為尊卑有別的“肉狗”和“寵物狗”。
趁著初冬落雪的浪漫氛圍吃炸雞、喝啤酒,是韓劇常見的情節。而在三伏天,韓國就有吃“補身湯”的民俗。“補身湯”又稱營養湯,是典型的韓國狗肉菜肴。韓國有這樣的傳言,即在炎熱的夏季,狗肉能當作消暑的主食,而狗肉湯則有助于增強體魄、促進消化。有些韓國狗肉農場主還在傳單上寫道:“狗肉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能美容護膚。”
然而,反對吃狗肉的群體一般不認可狗肉有這樣的功效。“如今集中養殖的狗多數是吃飼料長大的,這些狗肉可能含有人體無法消化的成分,甚至是有害的激素,更別妄想所謂的營養價值了,”韓國網友S對筆者說,“以前的狗多為散養,它們咬樹枝啃骨頭、食肉吃草滿山跑,健康水平和肉質口感都自然更勝一籌。這跟走地雞比速成雞更受歡迎的道理是類似的。”
關于狗的爭議還體現在“肉寵有別”的觀念上。這種觀念認為,倘若一只狗從小就是培訓來跟人類玩耍的,那就是寵物狗;如果是專門養來供人類食用的,那就是肉狗。黃狗、混血土佐犬是韓國常見的肉狗品種。
筆者的韓國朋友“三重悲傷”認為,通過成長環境來區分肉狗和寵物狗是合理的,肉狗在養殖場生活和成長,由于環境和經歷的限制,不懂得陪伴人類。“而寵物狗受過專門的引導和訓練,對狗主人來說無疑更省心省力。”另一位韓國朋友D則對筆者說,沒有一只狗是為了成為菜肴而生的,所謂“肉狗”完全是無稽之談。
韓國生育率屢創新低,但比起生孩子,韓國人似乎對養狗更有熱情。根據相關數據,韓國大約有1000萬個家庭(約占韓國家庭數量1/4)養寵物,其中養狗的占了大部分。
與其同時,虐待小狗的事件在韓國也時有發生,有的甚至觸目驚心。韓媒曾報道,京畿道某男子以代理養狗為名義騙取了大量托管費,但卻任由一千余只狗活生生餓死。近年來,韓國“動物N號房”案件也層出不窮,施虐者在網絡發布暴力侵害動物的影像。
虐待小狗的行為違反了韓國《動物保護法》的有關條例,但加害者一般都能夠輕易逃脫法律制裁。韓國國會議員李明洙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韓國虐待動物案件達到了992起,是3年前的兩倍多,其中近80%的施害者沒有面臨任何指控。
狗肉問題在韓國涉及的爭議很多,韓國社會內部的態度也很矛盾。不同群體對狗肉的營養價值各執一詞,狗也被分為尊卑有別的“肉狗”和“寵物狗”。
此外,遺棄小狗的現象在韓國也很常見,即便是昂貴的“純種狗”也難逃被拋棄的厄運。據韓國農業部的報告,韓國每年約有13萬只動物被遺棄,大概70%都是狗。有報道稱,這些狗兜兜轉轉又重新流浪,接著很可能落到狗場主手中,最終成為一碟菜肴。
據韓國朋友介紹,那些“沒人要”的狗能獲得容身之所一般來說是奢望,它們的去處除了成為菜肴,還有一種結局是安樂死。當動物救助組織或相關機構缺乏足夠的資源時,部分從養殖場或屠宰場解救出來的狗,就會被實行安樂死。
“與其殺死寶貴的生命,不如不要創造它們,”韓國朋友D說,“捐款和領養是治標不治本的,從依靠狗肉牟取利潤的群體入手更切實際,設法讓他們減少養殖的數量和規模,畢竟他們才是問題的源頭。”
吃狗肉的習慣在韓國可謂歷史悠久。韓國網絡雜志“韓國曝光”報道稱,舊時朝鮮半島以農業為主,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畜牧業發展,肉類十分稀缺,狗肉比豬肉和牛肉便宜很多,是蛋白質和脂肪重要來源。當然,在艱難時期,就連狗肉也不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家常菜。
雖然艱苦的歲月不再,但吃狗肉的習慣被沿襲了下來,同時也催生和壯大了狗肉產業。除了餐桌上的狗肉菜肴,韓國市面上還有狗肉補品銷售,例如狗燒酒—用狗肉和草藥熬出來的濃縮湯汁。韓國狗肉協會前主席楊尹才對媒體表示,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韓國國內還沒出現“將狗當作寵物”的概念。“狗在過去一直都被視為牲畜,吃狗肉是很平常不過的事情。”韓國學者周永河向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說,直到20世紀90年代,韓國才開始跟隨西方潮流,把狗當作寵物養。
“韓國曝光”還提到,韓國坊間認為,狗肉特別有益于提升男性的陽剛之氣,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吃狗肉的韓國男性數量遠遠多過女性。“三重悲傷”表示,吃狗肉的習慣在韓國農村地區比較常見,從小在那些地方長大的人自然見怪不怪。“而長時間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里生活的人,對狗肉相對比較陌生,再加上‘禁食狗肉’的宣傳很常見,容易被社會運動浪潮潛移默化。”
支持禁食狗肉的主力擔當是年輕人,他們更傾向于重新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并賦予其新的定義:小狗已然成為伴侶動物,它們不是用以隨意宰割的牲畜,而是有血有肉情感牽掛。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學教授徐恩國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表示,動物能夠提供“無條件的滿足”,“人評判人,但狗不會評判人”。
韓國朋友D把自己的馬爾濟斯犬Angel當作靈魂伙伴和精神寄托,每個月在Angel身上花費10至2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50至1100元)。他在離開韓國在外留學時,非常想念陪他度過了整個童年的小狗。
當談及狗肉問題時,D表示他完全不敢想象嚼食狗肉的場面,覺得這恐怖得就像在吃自己的家庭成員一樣喪失人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梅勒妮·喬伊曾向媒體表示,當特定動物被歸類為伴侶動物時,殺死它們會讓人難以接受或感到不適。
“三重悲傷”則認為,狗肉菜肴不僅對韓國而言非常重要,更是屬于東亞千百年來的烹飪文化的一部分。“我對狗肉菜肴的口味并不感興趣,也理解當代年輕人對狗的喜愛情結,但并不贊同就此一刀切禁食狗肉。”他說,“有些群體受社會情緒和媒體宣傳煽動,盲目跟風譴責并抵制狗肉,他們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理解其中內涵。”
不過,反對狗肉消費的群體通常不認為狗肉是韓國文化。韓國“動物國際援助組織”(IAKA)表示,狗肉在韓國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并不能就此認為狗肉菜肴屬于韓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這只是糧食匱乏時用以維持生命的手段。
除了“是否禁食狗肉”,肉狗養殖場的環境和屠宰手段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動物福利主義者不反對食用動物,但認為在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減少動物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韓國紀錄片“Nureongi”調查了韓國狗肉產業的真實現狀,全景展現了狗場的惡劣環境。“狗被塞在狹小的鐵網籠里,排泄物直接透過鐵絲網長年堆積在正下方的泥濘中。運往屠宰場的狗籠更是塞得滿滿當當,許多狗被擠壓到身體變型。”
在韓國,傳統屠宰狗的方法一般是用鐵鏈把狗的脖子吊在高處,然后用鐵棒活生生毆打致死。根據韓國“動物福利研究所”的說法,殘忍的虐殺之所以泛濫,是因為韓國有觀念認為,狗在死前遭受的痛苦越多,腎上腺素分泌就會越多,那么肉的口感和味道就越好。
后來,電刑逐漸替代了“舊方法”。韓國狗肉協會(DMA)稱,電刑是一個即時過程,對動物造成的痛苦最小。但美國著名制片人凱文·布萊特在接受《韓國時報》的采訪中說,整個過程其實很痛苦,并非一瞬間的事情。他親眼見過操作人員多次把電極粗暴地插進狗的嘴巴里,直至它完全死亡為止,狗最后被電到冒煙。
韓國坊間認為,狗肉特別有益于提升男性的陽剛之氣,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吃狗肉的韓國男性數量遠遠多過女性。
由于反對浪潮不斷高漲,韓國狗肉行業正在走下坡路。狗肉需求疲軟和價格下跌,導致近年來很多韓國狗場倒閉,但據估計直至今年仍有約4000家狗場。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稱,韓國農民希望狗肉行業能再維持20年,直到他們的主要顧客群體消失,也就是等到這一批老年人去世。韓國大多數狗場經營者是中老年人,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有韓國媒體分析稱,如果這些老年人放棄這個行業,他們的收入就成了問題,因為轉行學習新的技能對這個年紀的人來說也是難題。
除了養狗場和販賣市場之外,狗肉產業還涉及餐館、屠宰場和配送商等等諸多環節。《韓國觀察家報》稱,韓國狗肉產業鏈價值高達20億美元。“國際人道協會”調查顯示,僅僅是首爾就有超過400家餐館供應狗肉菜肴。“而這背后涉及的是謀生的人,他們有家庭、有房貸,還要填飽肚子。”
不僅韓國社會態度迥異,其法律對狗肉貿易的態度也非常模糊,即便有相關的法規出臺,成效也不理想。狗肉本身并不為韓國法律所明令禁止,同時也未被明確承認為食品。因此,狗肉產業鏈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拯救受暴力侵害小狗組織”(DoVE Project)的調研結果顯示,韓國大大小小的養狗場和屠宰場加起來超過一萬家,經政府批準的合規狗場不足1/3,其余大多是在偏遠隱秘山林上違法經營的。
在解救肉狗和狗場轉型之路上,動物保護組織一直在努力。在各種動物救助組織的幫助下,不少韓國養狗場搖身一變,轉型為果蔬農場,經營者改種藍莓、卷心菜、水芹菜、中藥材等更加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產品。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韓國狗場主轉型而獲得的補貼金,通常在2000到60000美元不等。這取決于狗場的規模、原有條件和改行工程難易程度。狗場主決定接受動物救助組織的補貼后,須簽署一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保證以后不再涉足任何與狗肉相關的經營活動。但對于依賴狗肉買賣維持生計的從業者而言,改行的成本和不確定性都很高。只有在外部提供資金和改行商業經營計劃等支持下,這類狗場主的改行才變得切實可行。
不過,促進狗場主改行轉型只是救助肉狗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安置這些無主狗也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動物保護組織會幫這些從農場中解救出的狗尋找領養人。然而,韓國國內的領養文化還沒有發展成熟,民眾通常會在寵物商店購買寵物狗,而非選擇在救助機構領養。并且,傳統類型的寵物狗顯然比肉狗更受韓國人青睞。

動物保護組織也會把部分肉狗送到海外的救助站和庇護所。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荷蘭等沒有狗肉文化的國家,肉狗空運過去后被收養的概率比在韓國國內大得多。但是,空運小狗至外國的花銷很大,暫且不算狗糧、落地交通等成本,單是航司托運就已經價格不菲了。
韓國航空官網顯示,托運寵物(含籠子的總重量在32kg以內)至美洲的單程定價為200美元,運到歐洲則更貴,需要300美元。雖然不清楚動物保護組織與航空公司的協議收費標準,但空運費用的成本確實不低。筆者瀏覽了亞馬遜平臺、Elevon、Petmate Sky、SportPet Designs等品牌的寵物專用航空托運箱的報價,最小的型號單個售價都在60美元以上,更大的超過100美元。
而且,空運小狗還牽涉國際衛生條例等規定,涉及特定疫苗接種、健康證明辦理等手續。韓國朋友D向筆者透露,為小狗接種常見的疫苗大約要花費12至1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650至820元)。
動物保護組織和民間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想要推進狗肉禁令,韓國政府如何作為其實更加重要。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大力倡議禁食狗肉,聲稱將盡可能在尹錫悅總統任期內,終止韓國所有狗肉消費。
對于依賴狗肉買賣維持生計的從業者而言,改行的成本和不確定性都很高。只有在外部提供資金和改行商業經營計劃等支持下,這類狗場主的改行才變得切實可行。
但金建希此言一出,引發韓國民間批評聲一片。韓國狗肉從業者和習慣吃狗肉的老年人,大多都不支持狗肉禁令。反對者認為,金建希雖然貴為第一夫人,但她既不是總統也不是國會議員,此舉有失偏頗,甚至涉嫌越權。
有意思的是,作為韓國傳統上消費狗肉的群體(60歲以上的男性),現年63歲的尹錫悅的表態頗耐人尋味。他在總統選舉期間曾表示:“狗肉消費并不涉及虐待動物的問題,狗分為寵物和專供食用兩種類型,是否吃狗肉僅僅取決于個人選擇。”即便是這樣“討巧”的謹慎表態,也激起了動物保護團體的海量抗議,他后來轉向明確“禁食狗肉”。再后來,就有了韓國第一夫人的倡議。
韓國前總統文在寅在選舉期間也曾表示,上任后將逐步廢除吃狗肉的民俗。2017年,他剛上任就從韓國的“維護地球動物權益協會”(CARE)領養了一只名為“Tory”的小狗,并繳納費用成為該組織的名譽會員。
但是,CARE在2019年被韓國媒體爆出曾對230多只獲救收容犬實施了安樂死,相當于該組織同時期救助犬只數量的1/4。負責人解釋說,執行安樂死的都是沒得救的病狗和狂犬病狗。《韓民族日報》報道稱,該組織共有兩萬多名成員,每年獲得捐款20多億韓元。“救助小狗的幌子背后,也許存在借機斂財、濫殺小狗等惡劣行為。”
文化和習俗不是與生俱來的,其中的某些元素因時代的“偏愛”而登臺,也因時代的拋棄而離場。食用狗肉的廢除與否牽扯出了韓國社會的割裂態度,鑒于以往許多相關提案都以失敗告終,這次的特別法案能否在裂縫中站得住腳,仍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