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9月份開始,印度又對外商發動了“查稅”行動。
在印度遇到“查稅”,對外資企業來說,似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是一種周期性麻煩。一些國際投資者開始困惑:為什么印度一直都在“坑外企”,他們不需要外資嗎?
除中國企業外,日韓和西方跨國公司也經常遇到同樣的麻煩。有人打趣說,印度“坑外企”是一視同仁的,管你東方西方。
在一個國家投資,除了研究它的經濟現狀,也必須研究它的經濟傳統。如果研究印度,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國家其實一直都有“反外資”的傳統。
獨立之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印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一直都有隱秘的對外資的排斥潮流。和日韓等東亞經濟體不同,印度人對西方的外資,從來都沒有“美顏濾鏡”。這一點很有意思。
上世紀50年代末,印度和南斯拉夫一起推動了不結盟運動。這使得印度在美蘇爭霸的時代,左右逢源。因此,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印度其實已經吸引了一些西方資本。但即便西方給了它相對友好的國際環境,印度的制造業始終發展不起來。
要知道,印度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兩頭討好”的時代,也是東亞制造業迅速爆發的時代。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這個時間段,日本和韓國先后崛起為工業強國。那么,為什么印度沒有同樣抓住歷史的機遇?
原因有很多,比如基礎設施不行,比如種姓制度帶來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以及社會上普遍缺乏東亞人那種奮斗改變命運的文化。這些都對,但不是根本。印度的根本問題是它的工業發展選擇了進口替代,而不是像東亞那樣勇敢地選擇出口導向的路。
在二戰之后,后發經濟體的工業發展之路不外乎就這兩條路—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
所謂進口替代,即通過關稅等限制措施,限制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保護國內企業,讓后者有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通過金融、土地等要素的支持,大力發展國內產業,最終替代外國產品,發展出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
出口導向則是另一條路,即一個經濟體選擇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化,和西方雙向開放市場,不怕外國產品,自己則先發展低端出口產業,然后再轉型升級,走向制造業的高端環節。
有意思的是,選擇進口替代的經濟體都失敗了,比如絕大多數拉美國家和印度,而選擇出口導向的都成功了,比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實際上,中國的改革開放很大程度也是選擇了出口導向,而不是進口替代。
顯然,不同后發經濟體之間的不同命運已經證明,進口替代往往導致對國內落后產能的過度保護,并引發大量的政商灰色交易和腐敗問題。相反,出口導向先用市場換資金和技術,在開放自由競爭的全球市場,一個經濟體反而可以真正地找到自己的稟賦優勢,發展出優勢產業。
可以這樣說,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計算,在70余年的時間里,印度一直都沒有完全隔絕于西方工業資本,但這個國家卻并沒有在這么長的時間通道中抓住機遇,發展出強大的制造業。而在同一時期的東亞,很多經濟體卻通過徹底融入全球市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制造業奇跡。
實際上,當一個經濟體忽視自身發展階段的現實,過度強調進口替代,營造經濟上的民族自豪感的背后,很可能是某些領域的民粹主義在作怪。而這種潮流在政客對權力和選票長期操控中,往往會被強化和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政治經濟的傳統,最終阻礙發展。
這是印度過去的教訓。對很多后發經濟體來說,對此不能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