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立足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現狀,從制度規劃、市場建設、機構發展、產品探索等角度入手,探討了我國進行低碳經濟轉型的必要性以及綠色金融的良好發展前景。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綠色金融戰略規劃及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發展不平衡、信息披露程度較低、產品創新不足等問題猶存。結合國別經驗分析,本文提出了優化戰略規劃、接軌國際標準、增強監管效力、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等對策建議,助力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及雙碳目標實現。
一、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極端自然災害愈發頻繁。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做好能源結構調整與減碳工作、走生態優先道路,促進綠色轉型,對中國而言尤為重要。中國政府于2016年推動成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GFSG),提出了在全球范圍內擴大綠色融資規模的七點計劃。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指導意見》,成為發布此類指導意見的首家國家中央銀行。2020年,中國正式承諾將于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2022年,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施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
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綠色轉型的過程中,綠色金融遵循市場規律,通過推動可持續投資、環境改善計劃、綠色技術發展和制度改革,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現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穩健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在新時代培育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現狀
(一)綠色金融與中國經濟
1. 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卓有成效,但不平衡問題尚存。作為新興金融業務形式,綠色金融對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我國不斷進行綠色金融發展模式新嘗試,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省級跨區域綠色金融協調發展試點實現了綠色金融改革體制的重大創新,為不同發展程度的地區提供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實現了因地制宜的包容性綠色發展。
但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區域不平衡問題尚未解決,提升動力不夠強勁。以綠色信貸為例(見圖1),2006—2020年我國東部地區發展水平持續較高,中部地區早期水平欠佳,而西部地區綠色信貸水平始終較低。綠色金融試驗區輻射帶動效應較弱,各地區綠色企業融資能力和金融科技支持力度均有待提升。
2.助力產業轉型成果頗豐,但金融支持尚弱。綠色金融作為資源配置強勁動力之一,對產業經濟成功轉型起了一定助推作用。近年來中國政府堅持先破后立,利用地區優勢,創新綠色金融實踐。如湖州積極研發“小微碳效平臺”,結合既有環境信息披露平臺和綠色項目庫,依托數字化技術成效,推進綠色業務識別管理與風險防范;我國西北邊疆地區則充分利用風電、光伏等資源,以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為抓手,落實開源節流,推動綠色清潔能源項目開發和產業優化升級。但目前綠色金融市場還有較大發展空間,仍存在資金鏈斷裂和較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產業經濟全面綠色轉型仍需足夠的金融支持。
3.國際經濟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我國充分發揮綠色金融領域國際引領作用,在研究方面貢獻頗豐(見圖2)。2018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約2830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量約12%,一躍成為全球綠色債券主要發行市場。另外,中國積極擴大國際合作,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綠色產業投資穩步提升。例如重慶持續發揮跨區域跨國境合作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歐、中新(加坡)等綠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綠色產品技術在產業鏈中的附加值,滿足各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需求。
(二)中國綠色金融制度建設
1. 綠色金融政策框架日漸成型,但尚未完善。目前,我國正逐步建立起一個更加完整、涵蓋多個領域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見表1)。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過程可劃分為起步探索、快速發展和跨越發展三個階段[4]。
1995—2014年是綠色金融起步階段,保險、信貸、碳排放等綠色金融體系初步建立。2015—2020年是快速發展階段,“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在2015年工作報告中首次亮相,“建設綠色金融”“綠色發展”理念分別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期間正式提出。2021年至今是跨越發展階段,雙碳目標主導的綠色金融政策不斷出臺,頂層設計更加完善。
然而,我國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金融理論體系與微觀主體支持體系。綠色金融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的過度干預會阻礙經濟的自由運行;落后產能的過快淘汰,會導致更高的轉型成本和失業率,影響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2. 綠色金融法規體系逐步建立,但尚待健全。我國綠色金融法規體系逐步建立,但尚不完善,總體規劃類文件數量較多,明確具體實施細則文件較少。立法體系存在著層次低、責任歸屬不明確、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必須明確相關標準,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
3. 綠色金融制度引領穩步推進,但尚待優化。我國綠色金融以《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方針》為理論支撐[1],綠色融資制度逐漸形成。但由于綠色金融產品質量標準不一、內容相對獨立、信息不能外泄等問題,我國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綠色金融制度規范體系。綜合各方利益,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制度引領機制尚待出臺。
(三)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建設
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和運作機制日趨完善,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交易市場蓬勃發展。2021年7月16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建立,交易首日,全國碳市場交易總量410.40萬噸,交易總額2.1億元。截至2023年2月10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0,046,063噸,累計成交額10,495,676,919.54元,規模居世界首位(見表2)。碳配額交易格局正有序形成,引導能源向低耗高效行業傾斜,助力雙碳目標。
數據來源: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行情日報。
但目前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碳市場存在大量交易平臺分割現象,融資缺口較大,沒有形成“綠色”主導產業發展的趨勢。中介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交易工具缺乏創新、CDM市場異常頻繁、環境信息披露力度、激勵約束欠缺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四)中國綠色金融機構發展
金融機構是綠色金融市場中的融資供給方,也是參與綠色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間接主體。2021年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為15.9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或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占67%。“十四五”計劃期間,中國年均綠色投資預計可達3至4億元,處于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
然而目前我國在綠色投資的供給側仍有不足,綠色配置較少,信息披露度與ESG評價關注度不高且高碳資產比例較大,因此,綠色金融機構在投融資管理與環境治理方面存在區域異質性,評估環境風險能力也有待提升。
(五)中國綠色金融產品探索
綠色金融產品涵蓋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及碳金融等多種類型。豐富多樣的綠色金融產品,極大地拓寬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引導資金更好地流向綠色低碳產業,實現環境與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當前,我國在綠色金融產品上的探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信貸蓬勃發展。綠色信貸是當前綠色金融產品市場中較為成熟的規模化產品之一。我國綠色信貸發展成績斐然,綠色信貸總額逐年上升。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信貸余額為20.9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1.4%,約8.4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總額30.7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新增4.88萬億元人民幣(見圖3)。
2.綠色債券擴大發行。綠色債券是一種將募集資金用于發展本公司環保減排項目或為綠色項目再融資的金融工具。截至2022年,綠色債券的發行總額已經達到了7445.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5%,發行數量為590,比去年同期增加13.7%(見圖4)。
3. 綠色基金成長迅速。與綠色指數一起,綠色基金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在可持續發展、ESG等領域,有近1000家基金,總規模達790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其中,公募基金190余只,總資產超過4100億元;私募基金800只,共3700億元,其中90%是股權投資基金。
4. 綠色產品發展潛力有待釋放。盡管我國在綠色金融產品方面的探索成就頗豐,但整體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首先,產品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我國傳統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較為薄弱,發展熱度和創新力不足,盈利模式較為單一[3]。其二,各類綠色金融產品之間的發展速度不均衡,不同類別綠色金融產品融資規模差異較大,融資產品在覆蓋范圍上也存在拓寬空間。其三,綠色金融產品尚待標準化。當下,中國對綠色債券和貸款的定義與國際基準明顯不同。由于缺少綠色金融分類法,許多綠色資產與綠色金融產品尚未標準化或歸類[5],且相關資料與信息沒有完全公開。因此,綠色金融資方案仍有改善空間。
三、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國際經驗分析
迎接氣候變化挑戰,實現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球多數國家共識。《巴黎協定》出臺至今已有195個國家簽訂,全球50多個國家已先后實現碳達峰。相較于中國,國際社會在綠色金融領域起步更早,在宏觀制度建設、綠色金融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眾多可供借鑒的發展經驗。
(一)完善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及戰略性設計
為促進節能減排和環境可持續發展,部分發達國家綠色金融各方面的制度設計已較為完善。如表3所示,各發達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戰略性設計與行動。如英國側重于市場調節機制與激勵政策,將推進節能減排、助力碳中和等綠色發展戰略規劃與稅收調節、設立綠色基金、投資銀行等金融舉措相結合,通過融資惠利鼓勵綠色項目的成長;歐盟則是將明確頂層設計規劃放在首要位置,隨后出臺相應一系列建議性政策保障決策以及減排方案,勾勒出未來的發展路徑和階段性目標,激勵企業及金融機構投身綠色金融轉型實踐,為實現碳中和指明了方向;而美國政府重點從司法角度出發,持續推進綠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的構建,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充分強調相關主體的環境責任落實,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等國際合作,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二)綠色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為加速經濟社會系統低碳轉型,發達國家充分利用綠色債券工具,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市場資訊平臺數據統計顯示(見表4),2015年至今,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高速增長,2021年尤其迅猛,速率高達75%。截至2021年底,全球綠色債券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認證氣候債券累計發行量達2100億美元,其中,美國、中國和法國成為綠色債券的主要發行市場。
(三)明確的綠色債券國際標準
不同于我國對于綠色項目較為模糊的層次劃分,國際綠色債券市場主要有兩個明晰的綠色債券標準(見表5),為綠色金融發展的規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創新式綠色金融探索
綠色產業往往具有風險高和回報低的特點。為此,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結合自身國家特色開展了多方面創新式綠色金融探索(見表6),助力綠色金融在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兩方面的同步實現。
四、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對策建議
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關鍵在于通過一系列金融機制及服務,引導資金流向環境友好型、能耗節約型、資源清潔型產業,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助力節能減排和雙碳目標的實現。
(一) 平衡區域發展,優化綠色金融戰略規劃
針對綠色金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中國應根據區域特色及發展現狀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戰略,協調公共財政措施輔之以稅收等調節方式,提升高發展水平地區的輻射帶動和幫扶作用,充分釋放各地區綠色金融發展潛能,通過不斷帕累托改進達到整體最優效果。
同時,應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引導作用,通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及法規,從污染防控、新能源開發、碳金融市場建設、減排目標落實等角度出發,統籌一體化戰略部署,立足國情,探索可持續金融發展路徑。
在出臺相關綠色金融制度方面,可從以下四個角度進行優化:首先,鼓勵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綠色企業、學術研究團體等相關主體參與到綠色金融制度制定的過程中,加強各個機構間協同聯動作用,提高制度系統性及精準化水平;其二,擴大金融產品及綠色項目的覆蓋范疇,目前我國針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傳統產品的制度較多,新興產品及項目的規范化程度低,新興市場發展緩慢。應及時跟進市場動態,修訂相關制度,擴展綠色金融體系覆蓋面;其三,完善綠色金融整體運行機制,加強政策舉措引導、激勵措施推動以及監管機制約束;其四,健全違規懲治機制,完善賠償追責制度,保障實施質量。
(二) 接軌國際標準,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應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框架、綠色債券標準、碳交易規則等國際接軌,規范綠色金融業務,明晰綠色標準界定。同時還可以有效吸納國際資本流入,擴大我國交易市場規模及國際收支順差,增強我國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的國際影響力。
同時,應積極完善綠色金融定價體系、評級體系、風險評估體系、成本核算體系和數據庫系統[2],完善中介體系,提升市場規范程度,防止因系統或標準不完善造成投資者對高污染和綠色行業的風險認知偏差,流失綠色偏好資金。此外,應將風險建模和管理納入綠色金融體系之中,進行全面的環境壓力測試,落實環境事故責任機制。
(三) 完善信息披露,增強綠色金融監管效力
在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完善環保部門和金融機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降低數據信息壁壘,提升資產收益性和安全性。針對我國目前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區域異質性及過程繁瑣、標準不一等問題,應統籌各方,在全面認知我國市場定位的前提下,結合市場運行狀況,建立一個重公平、強信譽、高透明、齊統一的信息披露體系,幫助投資者及時識別風險并為其定價。針對某些特殊行業,可在信息披露大框架下結合行業特質進行微調。
同時,應加強監管力度,明確責任主體,嚴懲“兩高一剩”企業“漂綠”行為,防止監管真空地帶的出現。在實施監管的過程中,應嚴格遵照“負面清單”管理思路,完善重點領域“黑名單”管控。綠色金融機構在放貸后應實時監督企業經營狀況和風險敞口,完善預警機制。
(四) 培育創新思路,探索綠色金融新型產品
在探索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模式,借助科技力量,融合數字金融技術,實現綠色金融及碳產品的智慧賦能、量化評估和貨幣化衡量。根據市場布局,本著由易至繁的原則,逐步打造原創性綠色金融工具及衍生品,提供更多的市場風險管理和套利工具,在項目市場、自愿排放市場和配額市場基礎上建立基于碳排放的信用工具交易市場[6]。
同時,應積極探索產品功能開發,改善配套機制欠缺和種類形式單一的現狀,補齊短板,刺激綠色投資需求。產品創新應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對于碳匯儲備豐富的地區,可通過開發碳排放現貨、遠期、期貨、期權等碳金融衍生品、碳匯基金,以及將碳匯納入碳交易市場份額等方式,探索綠色金融新實踐,擴大碳融資渠道。
(五) 發揚綠色文化,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量
雙碳愿景下,應大力推進綠色文化建設,引導群眾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增強投資者及各部門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吸納綠色資金入市,擴大市場規模。同時,應努力優化綠色金融服務,鼓勵多渠道差異化綠色融資,根據客戶風險偏好、理財目標等需求,匹配合適的金融產品和工具,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創造更加多元的綠色金融服務體驗,增加受眾面積,賦能綠色金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化中國金融體系”課題組,et al.發展中國綠色金融的邏輯與框架[J].金融論壇,2016,21(02):17-28.
[2]馬駿.論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J].金融論壇,2015,20(05):18-27.
[3]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et al.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J].金融論壇,2015,20(10):30-40.
[4]朱蘭,郭熙保.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J].改革,2022(06):106-115.
[5]LEE, J. W. (2020). Green fi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case of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Financ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7(7), 577-586.
[6]Shi, Y., amp; Geng, X. (2012). The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China’s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963-965.
基金項目:2023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雙碳目標下上海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081)。
作者單位:錢思蒙,楊云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沈津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