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教學改革將學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認知點、興趣點、需求點已經成為構建智慧課堂的重要指標。語文作為一門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重要課題。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獨特屬性,開展教學引導時,教師要在主體視域的引導下,對教學切入點展開多維探尋,確保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學習活動中,讓他們在實踐參與中生成更豐富全面的感知和體驗,為知識吸收內化提供有效保障。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主體;維度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5-0053-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旗幟鮮明地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學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評價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一環。傳統教學實踐,教師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往往在導學環節設計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這樣的操作有一定效果,但學生的參與度顯然是不夠的。學生參與課堂不單單是參與到某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在文本閱讀鑒賞、課堂訓練等各個環節出發,給學生提供參與契機,讓他們在實踐中進行多元互動交流,形成主體意識。
1.趣味情境,啟動學生感官
學習活動不是教師授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積極主動探索,建構知識的過程。知識的建構要一定條件作為依托,情境無疑是最直觀有效的形式,它是教學活動啟動的引線。小學語文情境創設是指教師根據教材整體特點,抓住教學關鍵點,以直觀可感的形式呈現具體形象,有效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發展。語文趣味情境創設有眾多方法支撐。教師在進行選擇時,必須從不同視角出發,進行多重考量和設計,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穎獨特,忽視文本內涵探尋。真正有效的情境創設既要體現趣味特點,還要突出教學主題意志。教師對此要有清晰認知,從精準性、獨特性、實效性角度著手,展開情境創設。
小學生的認知以具體直觀可感的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教學中必須采用情境教學法。學習部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教師先對文本展開一番細致分析。牛郎織女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大部分學生耳熟能詳,對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和感知。為了更好地啟動課堂,對接學生認知。教師投放話題,“大家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嗎?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彪m然故事很簡單,但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順利表達也非易事。表達過后,學生對自己的表達還是不滿意。教師順勢投放關于牛郎織女的影視資料。相對于故事闡述,視頻更加直觀形象,將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學生觀看熱情極高。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補充。情境創設不僅僅是從形式上創新,吸引學生關注,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思維與文本思維順利對接。教師巧妙設計,以話題感知和視頻觀看的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在多重情境感知中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情境創設是個性、獨特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單元主題和篇章內容出發,設計針對性、契合度強的情境呈現形式,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故事情境、實物展現情境都是不錯的選擇,都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為打造高品質課堂助力。
2.多重懸念,激活學生認知
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懸念設置是不錯的選項。設置懸念作為常用教學方法,其對學生產生的激發效果是極其顯著的。在懸念的指引下,學生產生某種急切期待,對知識學習產生強烈好奇心,自然能夠全身心投入文本學習感知中。不僅如此,懸念是文章或故事中令人好奇但又不能立馬知道的情景,本身極具吸引力,能夠讓文章的情節發展散發獨特魅力。小學生好奇心極強,對未知內容充滿探索欲求。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一點,以懸念設置為引導契機,循循善誘,定能成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構建知識的意識,讓課堂教學引導更具啟迪性和生動性。
懸念設置,形式選擇是重要的。直接提問、矛盾對立、吊胃口、抑揚法都是有效切入點。教師要觀照學生的學習認知基礎和興趣點,找到精準化的教學突破點。學習《將相和》,教師從題目著手,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將相和是什么意思嗎?這三個字分開來又是什么意思呢?”學生針對問題展開熱議。部分學生對這個故事有一定認知,但不是很明確。為此,教師進行假設,“假如你是一個國家的宰相,遇到愛挑事的武將給你叫板,不服從你的管理,你會怎么做?!眴栴}設置異常清晰,學生只要順著教師的引導進行相應思考,給出對應性策略即可。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學生說:“權利高于一切,我可以用手中的權力壓制他,讓他不得不服。”還有的學生說:“我肯定會團結他身邊的人,孤立他,讓他無依無靠?!睂W生回答結束后,教師快速引入文本閱讀,給出對應的答案。在懸念的助力下,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震撼,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認知。
設置懸念,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分析思考相結合也是不錯的選擇,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讓教學切入呈現多元化特點。小學生思維靈敏,對文本的感知視角不同。教師展示基礎性問題后,將學習主動權拋給學生,讓他們主動交流和分析,自然能夠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3.文本解析,發動學生質疑
作為課程核心教學的材料,教材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教材的正確使用,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呈現。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設計的規劃,教學過程的呈現,還是教學訓練的開展,都要以教材為依托。文本解析技法設計,考驗的是教師的智慧。保姆式的講解似乎已經成為教學活動公認的形式。很多教師存在錯誤認知,認為只要完成了知識講解,教學效果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教學任務和目標也才算完成。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講解是重要的,他們從專業性角度出發,對文本進行全面系統剖析,再將知識精髓傳授給學生。但教師對文本內容的分析、理解,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學習效果不顯著。既然如此,教師不如將學習主動權交還學生,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自主梳理,根據自身經驗進行質疑,找到文本分析鑒賞切入點。
語文文本解析,學生有自己的認知和學習訴求。教師要擺正自身位置,將學生推向課堂學習探知的最前沿。比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教師先展示教材中的插圖,講述圓明園的地理位置并引導學生對插圖內容進行觀察。通過教師的講解分析,學生對圓明園的地位和價值有了基本的了解,自豪感油然而生,都想去游覽一番。觀察教材插圖,學生產生了疑問:“不是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嗎,但是教材中展現的景象完全不同,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圓明園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解答,而是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閱讀。課文中蘊藏著答案,能夠給學生解答疑惑。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說出印象最深的詞語。很多學生都找到了“不可估量”。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因為有了文本閱讀作為鋪墊,學生順利完成了成語理解,知識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內化。學生認知可能會存在一些偏差,但只要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文本閱讀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習活動價值已經得到了體現。
質疑是一種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也是踐行新課改理念的主要路徑。古人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蔽谋窘馕觯處煱l動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質疑、釋疑中找到學習方向,為思維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互動游戲,促使學生交流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思維交互的過程。教學相關因子相互影響,碰撞出火花。要想更好地實現課堂因子之間的交流互動,設置具體可感的游戲活動是必要的。游戲活動是以動態化的形式展現出來的,這與課堂教學的本質屬性是一致的。語文教學要抓住學生的發展特點,借助多元互動游戲,開大學生認知大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具體操作時,互動游戲選擇和投放時機的把握相當重要。游戲形式必須“動情”。人的行為受感情的支配,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情感和興趣,自然會主動投入文本深度挖掘和探索中。因此,在選擇游戲形式時,教師必須以趣味化的游戲呈現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生學習熱情會隨著課堂教學環節的推進逐漸下降,教師必須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學生思維認知產生困頓時,及時投放游戲,重新啟動課堂。比如,學習《四季之美》,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課文配樂朗讀,用心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感。在聆聽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了文本主題和內容。當學生認知啟動后,教師設計了一個語言鑒賞的游戲?!白杂蛇x擇自己喜歡的季節,對其展開分析,看看你喜歡的季節為什么迷人,都展現了哪些事物?它們有什么特點?看看哪一組說得又快又準?!备傎愑螒蛴纱碎_始。一開始,學生對學習活動不是很重視,只是簡單地進行閱讀,很少有學生會進行標記。競賽游戲開始后,學生參與熱情極高,不僅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勾畫標記,還適時進行批注。教師根據教學現實需要,給學生提供句型,讓學生進行表達。在句型的輔助下,學生很快完成了文本內容構建,真情實感得到流露。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是交流的工具。知識傳授主要是通過語言完成的。設置互動游戲時,教師從學科特性中尋找突破,結合游戲形式,進行趣味設計。在游戲的助力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并獲得知識,解決心中疑問,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有效鍛煉。
5.教評融合,升級學生思維
語文課程內容涉及面極廣。學習探知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基礎知識,還要體會語文美感,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學方法的革新和升級。教學評一體化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教師在教學時不妨將其融入語文課堂中。傳統教學評價的作用沒有得到重視,且評價操作往往是由教師完成。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與新課改理念不相符。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評價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課堂評價操作,教師可以將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始終,引導學生展開自評、互評,讓他們在多重評價中找到自身價值,生成更鮮活的體驗。
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主,激活學生挖掘欲求,調動他們參與課堂評價的積極性。這是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直面的問題。學習《父愛之舟》,教師根據文本內容,布設具體思考問題:課文講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一件?課文中的哪個詞、哪個句子最能觸動你?說說為什么。學生閱讀文本后,自然能給出相關答案。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沒有進行評價,而是以同桌綁定的形式,進行生生互評。如,文中講了哪幾件事?學生回答:“六件事,父親買繭子來喂蠶,并且給‘我’買了枇杷,這是第一件事……”學生評價:“他的回答概括精準,表達時語言流暢,聲音洪亮,但我找了七件事,我覺得他漏了一件事,所以他的回答是不夠完整的。”學生的評價比較到位。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評價,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切入,教師給出相關視角,讓學生在相互幫助中共同進步。教評融合是創新型教學方式,教師給出思考問題,學生完成解答后,同學之間展開互評,他們各抒己見,認知獲得長足進步。互評的過程就是學習交流的過程,也是思維認知實現飛躍的過程。
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評價并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參與,而是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缺少評價的實際經驗,往往不知道從何種角度著手,展開評價。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點撥者,必須給出具體的指導,讓評價活動更加規范科學。
總之,主體視域下語文教學設計,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是現代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課堂教學有了學生的參與,才會煥發無限生機與活力,語文學科人文本味和個性本味逐漸體現出來,學習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呈現出來。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學生思維認知呈現出獨特性,教師要從教學現實需要出發,展現趣味情境,啟動學生感官;設置多重懸念,激活學生認知;進行文本解析,發動學生質;借助互動游戲和教評融合,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實現思維層級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鄭賽嬌.多維互動對話,助推小學語文教學[J].亞太教育,2021(22).
[3]李曉粉.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多維互動的個案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