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中小城市文化公園營造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人口吸引以及文化傳播層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綠化面積,還可以帶給城市居民良好的居住體驗,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受限于經濟水平、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出現了城市綠化減少、公園建設西化、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中小城市公共空間綠化建設大部分只是生搬硬套大城市的城市公園設計特點以及對社會正能量主題的盲目使用,對縣域文化的傳播推動作用較小,缺乏創新性。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方法:依托政策指引,利用中小城市地域文化特點,從挖掘區域特點、融入文化特色、生態環境融合、生態互動增加、以人為本開放等五個方向出發,營造符合時代發展的中小城市特色文化景觀公園。文章通過分析鄒城禁毒公園案例空間,吸取空間營造理念,融入文化特色。由此總結具體主題公園設計方式,為中小城市主題公園營造提供新思路。結果:通過理論和實際的結合,為中小城市文化公園主題營造提供新思路,借鑒空間營造理念,提升公園品質,促進公園發展,提高人流量,提升公園文化底蘊,突出縣域文化特色。結論:中小城市快速城市化,更需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抓住文化特色,弘揚文化內容。區域主題公園空間營造應避免盲目建設、套用建設。只有以文化帶動城市,才能保持城市特色,反哺城市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空間。
關鍵詞:中小城市文化公園;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營造;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3
1 研究背景
1.1 中小城市文化公園建設背景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經濟文化水平凸顯,中小城市大量的公共設施如公園、綠地等拔地而起。為增強城市荷載能力,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中小城市近年來著重于城市內部綠化、公園等多種環境措施建設。以城市綠地公園為核心,以城市發展為目標,提升公園服務水平,推動縣域文化發展,增加文化的多樣性。同時,為響應國家關于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的號召,保證群眾生活的舒適性,加強文化輸出,發揚地域文化,建設中小城市文化公園迫在眉睫。
1.2 中小城市文化公園發展趨勢
中小城市文化公園主要沿城區及周圍自然環境分布,大部分模仿大城市的城市公共空間,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小城市城市化增速加快,但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因此,相較于大城市的公園綠化配套建設,中小城市公園建設缺乏經驗,存在建設不完善等問題。
我國283個地級市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小城市,我國中小城市數量超過2000個[1]。其中多數中小城市的公園嚴重雷同,公園設計缺乏地域特色。小城市公園綠地面積較大,土地使用率較低,對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更具優勢,但一味模仿大城市文化公園設計,使區域文化和城市公共空間沒有很好地融合,城市公園缺乏文化內涵。
2 中小城市文化公園現狀
2.1 現狀
建設中小城市文化公園是中小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范疇的拓展,是賦予公園文化內涵,提升公園使用體驗的重要途徑。
中小城市文化公園基本圍繞城區及城市自然環境,如沿河或沿居住區分散建設,起到場所聚集的作用,能夠有效地緩解城市建筑的擁擠,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但相較于城市建設,公園建設得不到重視,只是作為城市建設的配套綠化存在,在設計上存在單一化、相似性高、文化底蘊差等問題,公園缺乏當地的特色文化內涵。
2.2 弊端
2.2.1 建設單一化
各中小城市在保證城市化規模逐漸擴大的同時,對單一的公園綠地建設缺乏足夠的關注。不少城市為了保證城市綠化達標,選擇放棄對城市景觀獨特性的營造,照搬大城市的公園建設模式,如套用模板,尊崇“有綠色就是公園”的說法,城市文化公園逐漸成為高樓的附庸,難以發揮疏導城市擁堵、提高環境舒適度的作用。
2.2.2 群眾交互性差
城市公共空間本應作為提高居民舒適度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區域空間規劃,并不能滿足區域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無法建立起居民對公園的滿足感和認同感。真正能夠體現公園特色、人與自然交互特點的設施極少,不能帶給人們更深層次的心理體驗。
2.2.3 文化屬性弱
要想提升城市綠色水平,就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特色地域文化,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氣候環境、地形地貌、社會背景等元素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2]。大多數中小城市文化公園對本地的地域文化利用程度較低,利用率不足。公園建設以“消防安全、法制安全、道德規范”等各種大眾文化為主,缺少對當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利用。
2.3 特點
中小城市多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如山川、湖泊等,在減少工程量的同時,讓空間營造更豐富。但在營造過程中,以滿足附近居民的休閑、娛樂、社會活動以及防洪抗災需求為主要目的,公園空間缺少深層次的地域文化展示。利用文化主題打造空間序列,通過空間序列節奏性的變化來調動和引導人的情緒[3],發揮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
3 文化主題公園設計理念
3.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根植于區域的土壤中,包括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地方特色、區域景觀等,是一個地區園林景觀的基石,是當地特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呈現方式。王鐸、王詩鴻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認為當地的區域特征和歷史文化是當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3.2 設計原則
3.2.1 文化獨特性原則
應依靠當地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發展特點,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城市文化公園。不同地區的文化豐富多樣,古代就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深入挖掘區域文化是打造城市文化公園的重要手段。
3.2.2 生態互動原則
生態互動是最大效能的互動,是可持續發展和動態生成的互動。在城市景觀文化公園設計中,應多利用河、湖等設計濱水空間。在保護當地生態的同時,以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保證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3.2.3 以人為本原則
城市景觀文化公園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居民是中小城市園林景觀空間設計功能服務的主體,應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從人的行為、情感、體驗等多方面完善城市文化公園,創建更加舒適、開放的公共空間。
3.3 小區域空間營造的前提
“公園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戶外科普、文體及健身等活動,向全社會開放,有較完善的設施及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保?]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對中小城市割裂感強、生態保護不合理的綠地精準對標找差,圍繞城市發展策略將小區域空間和城市發展融合,是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展現城市面貌的重要方式。
4 中小城市景觀文化公園設計實例
4.1 現狀
鄒城市位于山東西南部,是山東省轄縣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鄒魯文化發祥地、先賢孟子的故鄉,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的美譽。
鄒城市禁毒文化公園位于鄒城市東城區以南,外環沿線、唐王湖南岸。公園占地面積約為6hm2。以禁毒廣場為主要中心點,沿唐王湖呈線狀分布禁毒雕塑、毒品樣本、禁毒宣傳標語等,是群眾接受禁毒教育的重要場所。所處位置周圍有孟子湖小區、護駕山社區等人員密集的小區,公園人員使用率高,是傳播區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區塊。
4.2 缺點
4.2.1 缺乏文化特色
鄒城地域文化十分豐富,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孟子故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鄒城公園在建設中對本土文化的發掘不足,包括消防知識公園、法治文化公園、禁毒文化公園等,發揚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觀公共空間少之又少。禁毒文化公園形式受限于建設滯后、規模大小和進度要求等,不得不采用模板式的大城市公園設計方案,甚至直接套用,對本土文化和禁毒的融合程度不深,無法賦予禁毒文化公園更多的文化內涵。
4.2.2 場景設施較為單一
經實地考察,禁毒文化公園以禁毒廣場為主,沿健康步道分布著不同的毒品樣本、禁毒宣傳欄以及一些禁毒雕像,休閑娛樂設施較少,休憩座椅不多,大部分設施只是觀賞作品,不能與人有效互動,其功能并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經調查,其文化傳播效果不佳,禁毒公園景觀只是作為城市增綠作用而存在。
4.2.3 脫離群眾基礎
文化公園景觀建設應以人為本。鄒城禁毒文化公園附近有廣闊的居民居住區域,應滿足居民的精神娛樂需求。禁毒文化公園的存在是對區域內城市景觀空間的延展,但空間內部缺少對人的體驗的考慮,并不能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公園景觀與人的交互較少,內部設施較少考慮人與自然的互動,公眾性雕塑擺放較多,展覽用途大于實際用途。
4.3 公園空間營造
4.3.1 公園空間設計定位
鄒城市位于魯西南地區,禁毒文化公園可以借助區域文化條件,通過改善沿線健康步道和綠化,突出鄒城風貌與特色。應打造綠色、健康、舒適的文化公園景觀,借助水體的優勢打造濱湖生態環境,增加與周圍居民的互動。原有功能和儒學傳統文化相結合,禁毒知識與自然景觀相呼應,打造具有鄒魯文化特色的禁毒景觀,改善城市風貌。
4.3.2 鄒魯、孔孟文化融合
鄒城文化底蘊深厚,在禁毒文化公園景觀設計中,可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搭建“公園+文化”體系,以鄒魯、孔孟文化為核心,貫徹“無毒儒鄉,凈土鄒城”口號,在加強普法宣傳的基礎上,依托公園的有利條件,構建城園融合新區域,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具有鄒魯特色的鄒城文化公園。
4.4 空間環境營造設計
4.4.1 避免盲目照搬,挖掘區域特點
城市文化公園設計應處理好公園與周邊的關系,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根據中小城市的定位進行設計,避免同質化。對于大城市的綠地和空間景觀營造,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根據文化脈絡營造城市文化公園,構建“有溫度、有深度”的公園文化體系。
4.4.2 加強文化輸出,打造文化特色
在公園內部環境和功能設計中,應把握景觀營造與文化的關系。深入挖掘縣域文化,結合縣域文化,賦予景觀文化底蘊,處理好文化、人、環境這三者的關系,延續城市肌理,打造城市印記,提高城市知名度,將城市文化公園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
4.4.3 改善生態環境,突出自然融合
在建設城市文化公園中應依靠原有生態,實現融合性發展,一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成本開支,另一方面可改善原有生態,改變規劃格局,提高城市總體生態水平,在延長城市生命周期的基礎上,凸顯城市生態特色,注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發揮生態功能。
4.4.4 營造場內設施,保持生態良性互動
城市文化公園是對城市化水平的反映,公園的主要功能是為人服務。應保證公園的共享屬性,在公園內部增加景觀設施和共享的休閑娛樂設施,保證城市文化公園基本的休閑屬性,利用區域文化特色,使公園共享開放,提高公園的附加價值,發展城市文化。
4.4.5 注重以人為本,實現共享開放
在城市文化公園景觀設計中,應注重周圍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滿足當地居民的基礎生活娛樂需求。公園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營造健康舒適,能夠充分滿足居民需求、表達居民意愿、提高舒適性的景觀公園。
5 結語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今天,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等,都在加快推進現代化,城市文化特色不斷喪失。區域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應利用中小城市區域特色文化肌理來尋覓蹤跡,凸顯特色,且中小城市文化公園應避免盲目建設、照搬照抄,而是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凸顯城市文化公園的特色,建設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全面提高城市文化生態質量,通過與傳統文化融合以及對人、環境、景觀三者關系的協調,提高城市的舒適度,開創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樊桁佑.基于地域特色的中小城市公園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2] 陳崟,仇侃,張騁.浙江中小城市舊城改造中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觀設計與創新[J].建設科技,2021(24):83-85.
[3] 雷捷.小議城市文化公園的景觀設計[J].吉林農業,2011(11):185.
[4] 和茜.基于文脈的中小城市公園設計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作者簡介:于洪濤(1969—),男,山東濟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范賀賀(2000—),男,山東濟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