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各高校都在大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消防燃燒學是消防工程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較易于融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的課程。文章初步探索了消防燃燒學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思路及具體措施,提出了以“1+1+X”競賽模式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以期為其他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消防工程;課程思政;消防燃燒學;以賽促學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3-0067-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點亮了指明燈[2]。消防燃燒學是消防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任課教師應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將授業解惑與思政引領相結合。
一、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
課程思政是一種將意識形態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它通過將政治教育納入高等教育教學和改革的各個方面,以及整合涉及意識形態的專業知識,力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并且通過教學滲透的方式來開展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是創新性地將意識形態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這也符合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質。高校工作者要充分領悟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核心,并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協同作用[3]。
思政課程是意識形態和政治類的純理論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而課程思政則是一種以專業課程為基礎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還要提升其政治素養,潛移默化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熏陶學生。這樣一來,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學生也能隱性地接受人文素養、民族認同感和價值導向等的教育。這不僅彰顯了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且實現了專業課程教書育人的功能,從而達到多層次的思政教學目標。
二、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因此,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尤為重要。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其思政教育不容忽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充分發掘高校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價值引領、知識教育、能力培養有機統一。
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比以前更加多維和廣泛,其人生觀正處于成形期,其生活理想和政治信念逐步形成。
作為大學生真正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高校培養具有專業技術和堅定政治信念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尤其重要。這就要求高校在各類課程教育當中,打破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各唱“獨角戲”的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將學生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材。
三、消防燃燒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
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比較關注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而不夠重視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師應當將知識的傳播和價值觀的塑造相結合,注重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育人,并且深入挖掘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
消防燃燒學是消防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計算多、公式多、原理性強且難度較大,純理論教學效果較差。但當代大學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和強烈的好奇心,在課堂中開展競賽能有效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從“被動接受”逐步變為“主動吸收”,這樣學生的學習自然事半功倍[5]。在競賽中,學生的求勝心理將促使他們更加深入學習消防燃燒學的相關知識,開闊學習視野,增強專業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
(一)課前準備
教師在編制教學計劃時,既要認真設計教學內容,又要深入思考教學目的。
教師在研讀課本內容后,要對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進行初步了解,進而制作與教學需求和課堂需要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并設計課堂討論的內容、主題及課堂競賽習題。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使用甚至分享學科知識,以達到課程教學目標,并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以形成協同效應[6]。
(二)課中競賽
1.興趣培養與能力提升相結合
在課程思政定位的指引下,圍繞“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結合工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戰略,課程競賽題目采用“1+1+X”模式,即“1道概念題(較易)+1道計算題(較難)+1道案例分析題或課堂研討題”。
2.專業知識與思政素養相結合
如果競賽題目注重思政教育而不結合專業教育,會導致“知識情景體驗”的缺乏;相反,若專業教育脫離了思政元素,則會忽視隱含在專業知識背后的文化、情感和方法論的培養,導致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后勁不足[7]。
3.個人競爭與團隊合作相結合
競賽題目中的概念題與計算題采用個人作答的方式,這是因為學生自我價值彰顯的需要在競爭狀態下更容易被激發,這也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個人的智力與體力,從而激發出其個人潛力,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案例分析題和課堂研討題采用團隊合作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性學習。團隊競賽由小隊長帶領團隊,學生們求同存異,發揮各自特長,形成個體獨立學習、內部合作學習和外部競爭學習的新型課堂學習結構。這樣,可以從團結、責任、拼搏三方面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三)課后延伸
教師課后在線推送學習資源,與課程思政內容相結合。
1.將時事新聞與知識點相結合,加入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幾乎每年冬天都有新聞報道小孩向下水道扔鞭炮,導致井蓋被炸,周邊財產受損,有時還會造成人員的傷亡,而這種情況在夏季卻比較少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爆炸五邊形和預混氣體爆炸極限的角度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2.以短視頻等形式將燃燒爆炸領域的前沿知識發布在云班課平臺上
教師可以短視頻等形式,將燃燒爆炸領域的前沿知識發布在云班課平臺上。
3.開展科學家專題課程思政
在云班課平臺“資源”板塊中,結合上課所講知識,增設科學家專題欄目,介紹火災爆炸領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生活趣事。
4.發布關于經典火災爆炸案例的案例分析與研討
例如,英國國王十字車站大火的成因是什么?為什么地鐵站的大火會突然猛烈發展?以此引導出與“煙囪效應”類似的“壕溝效應”,讓學生從傳熱學和流體動力學的角度分析“壕溝效應”的成災機理,并辨析“壕溝效應”與“煙囪效應”的區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
5.講解學習方法與引導學生未來生活規劃
高校許多學生對學習和未來就業等存在困惑,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手段提供指導,關心并引導學生,讓學生從教師這里得到一種支持感,這有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
四、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
(一)課程思政的實施前提——整體統籌頂層設計
學校教務處應制定相應的保障性文件,各二級學院也應為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提供有效的教學方式改革辦法,并對試點專業課的教學改革提出明確要求,繼而形成一套全方位的課堂教學改革體系。此外,還要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
1.確立課程思政目標
教學大綱是按照教學資料所編制的課程指導文件,要切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的基本要求,是一線教師教學工作的首要參考依據,更是審查學生學習表現、評估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8]。消防燃燒學課程任課教師應基于教學大綱明確基本的課程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學目標,并對照專業培養計劃中的畢業要求[9],挖掘教學內容,尋找思政教育與課程的結合點,積累思政素材,設計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學環節[10]。
2.滲透消防奉獻精神
當代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且家庭經濟條件也不差,相當一部分學生欠缺吃苦耐勞的精神。消防工程相關工作任務具有高危險系數、高強度和高技能要求的特點,并且對參與工作的人員的精神意志與奉獻精神要求比較高。因而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時應主動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利用典型的具體火災案例、英雄事跡、國內國際消防救援發展基本特點等內容,增強學生對從事消防工程相關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并通過課程實踐,引導學生樹立奉獻精神與愛國、愛民族的情懷,實現學生專業知識能力與道德水平的雙提升。
(二)課程思政的重要方式——協同拓寬育人途徑
在高校中,專業課具有傳授專業知識的顯性教育效果,而專業知識中又蘊藏著豐富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11]。因此,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挖思政元素,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結合[12-13]。但該如何科學地挖掘相關資源,是專業課切實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
高校應積極舉辦專業教師崗位培訓以及老教師經驗講座,使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好專業課程的特點和優點。與此同時,教師應通過與學生及其他教學人員溝通來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然后創新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對于理科成績較好的學生,要偏重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倫理方面的教育,可在教學中為其樹立學習榜樣。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肖華華教授創新性地提出預混氫氣爆炸中的扭曲“郁金香火焰”,為氫氣以及摻氫燃料的燃燒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于消防工程專業的學生,也應注重培養其奉獻精神。又如,范維澄院士堅持自己的愛好,在火災安全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并主持了一系列火災安全領域國家級重點項目,在國際火災科學界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課程思政的開展基礎——發展結合學校特色
筆者所在高校——常州大學是地方理工類院校,消防燃燒學課程承擔著對全系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因為學校具有石化背景,所以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穿插化工行業的相關事故案例分析。比如,在液體材料燃燒章節有關“蒸發即燃燒”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出案例:隨著我國工業迅猛發展,石化企業數量增多,大多數企業的液化有機物都儲存在儲罐中,如果發生火災,很容易造成BLEVE(沸騰液體擴展蒸氣爆炸)事故。在此情況下,如果消防指戰員對滅火方式判斷不明,就可能會造成消防官兵的傷亡。這一案例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國家化工消防安全關系密切。
(四)課程思政的實施關鍵——切實融入專業教學
講好課程知識對課程思政的實施至關重要。如果一門專業課的正常專業知識教學學生都不喜歡,那么課程思政的實施將會寸步難行。常州大學消防燃燒學教學團隊積極采用一些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是分享科研報告、講解學科前沿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指導學生收集分析國內國際經典火災案例,提高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并深化學生對事故致災機理的認識;三是采用模擬軟件云圖,結合生活中的案例等,把枯燥無味的課堂打造成研討會現場,并啟發學生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分小組梳理知識點。在這些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再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就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進一步延續課程思政教學
(一)建立動態追蹤機制
常州大學消防工程專業從2020年開設至今,已經成功舉辦3屆競賽,在專業內甚至學院內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競賽教學模式需要建立長期的動態追蹤機制,形成有效的數據支撐,并建立獎懲體系,為班級內的每個學生建立動態的數據平臺,對學生的競賽前成績、競賽成績、競賽后成績和學生的后續個人發展進行跟蹤記錄。通過比較數據并且分析結果,得出競賽模式與學生個人發展的內在關系。
(二)建設課程思政平臺
常州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以當前教學成果為基礎,以消防工程專業為著眼點,專注于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專業課中思政元素的發掘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和教學方法,還為學生提供有關政治教育和競賽精神的培訓課程、相關領域的專業指導以及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聯系咨詢等服務。
(三)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經過長期對競賽教學模式中出現的優秀個人或團隊的宣傳,在學生心中樹立起榜樣,讓參與競賽教學的學生得到收獲,獲得其他同學的認可,這樣學生接受課程思政教學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同時促進課程思政教學不斷成熟,以此形成“普及化”趨勢,帶來“時尚”效應。
(四)發掘課程思政元素
以與滅火救援和火災動力學密切相關的消防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消防燃燒學為載體,重構課程知識體系,在消防知識中融入學科發展前沿內容和思政元素,這既是當前消防安全工作發展的需要,也是消防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基于對消防燃燒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師應努力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把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恰當融合,將思政元素貫穿、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的整體過程中,實現思政育人,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14]。
六、結語
在當前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能源結構改革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其中的能源消防安全問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本文以與國家能源消防安全問題密切相關的消防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消防燃燒學為例,將火災動力學基礎知識、學科前沿理論、以賽促學教學模式和思政元素四者相融合,重構了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這種教學探索是當前消防安全教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國家未來消防安全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趨勢。本文通過對消防燃燒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與分析,提出以“1+1+X”競賽模式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以期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 劉思溟,矯璐璐,劉莉莉,等.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探索[J]. 中醫教育,2020,39(5):49-52.
[3] 張新杰.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22,9(9):27-29.
[4] 肖寶軍,張群,王曉陽.課程思政視域下美術教學的改革向度: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 大眾文藝,2020(22):209-210.
[5] 劉小鳳,卿太祥.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中的“以賽促學”模式研究:以全國財經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大賽為例[J]. 山東圖書館學刊,2021(6):66-71.
[6] 張雪,陳凌白,姚娜.課程思政理念下《邏輯學》課程建設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22,9(25):5-7.
[7] 張長海.基于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6,42(4):102-116.
[8] 楊志剛,薛依婷,張杰.藥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20):109-110.
[9] 曾翠平,王穎,劉寶宏,等.淺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 人文之友,2021(23):191-192.
[10] 邵將,伍嬋提.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經濟法》課程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19,6(32):145-148.
[11] 鄧雄峰,江明,黃宜慶,等.新冠疫情下在線課程教學效果分析與舉措[J].輕工科技,2021,37(5):184-185.
[12] 張松儀,盧琳.高校日語專業課《日本概況》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初探[J]. 決策探索(下),2020(10):57-58.
[13] 肖加平,王蕾.“大思政”視域下職業院校高質量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J]. 職教通訊,2022(3):97-101.
[14] 楊美霞,蘇燕,宋芳.醫學院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以基礎醫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0(8):163-165.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