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在我國古代的插花藝術理念中,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遠的意義,或表意,或抒情,這便是我國傳統插花藝術所說的“意境”,它外隨季節變化,內與心性相通,天人合一,四季分明。
中式插花首重意趣,形式次之,而后色彩,于草木之間,求陰陽之互生,剛柔之并置,方圓相應,以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至美之境。傳統插花分類
根據中式插花常用的六大花器分類為:碗花、盤花、筒花、瓶花、缸花、籃花。
碗花
碗花源于前蜀,盛于宋、明兩代。其特點為口寬底尖,以花插固定花枝,直接由中心點出枝,花腳緊密成把,整體高潔端莊,輕巧利落,多在茶席或寺廟插花中用,置于茶室禪房,極富禪意。
盤花
在六大花器中,盤花是插花藝術初學者最先接觸的花器。盤的形狀以圓或橢圓為主,代表圓滿、團圓的含義。因此,此花器尤其適合插作寫景式盤花,以表現大自然中花草樹木的自然生態習性與風韻,舒展的枝葉、聚集而自然利落的花腳,風情雨露,達到精妙入神的境界。
筒花
筒花源于五代,盛于北宋、金。筒花又稱隔筒,傳統筒花構圖不拘形式,可用各類枝條優美、花色淡雅的花草,充分展現花材優雅的自然風姿。
瓶花
瓶花是中國傳統插花中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最能體現東方插花風格的插花形式。瓶在我國有平安吉祥之意。瓶花起源于1500年前的南齊,大盛于明代。瓶花多具有崇高感與莊嚴惑,善于表現花材的線條美,尤其重視表現木本花材的各種線條與姿韻,具有高雅、飄逸之風。瓶花的應用范圍很廣,可擺放于廳堂、茶室、書齋、展廳等。
缸花
缸花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唐代羅虬《花九錫》記載:玉缸存水,充當插作牡丹的花器。由于缸形多矮壯、穩重,適合配置碩大、鮮艷的花材,如牡丹、芍藥、菊花、山茶等,以表現豪華、端莊、隆重之華美。插作時留出三分之一的內壁及水面空間,以避免整體的繁雜、臃腫感。大型缸花則適用于宮殿、大堂等場合。
籃花
籃花俗稱花籃,使用各種籃子作為花器插花,從古至今都被廣泛應用。傳統籃花不僅花籃式樣豐富、制作精巧、紋飾華麗,而且花枝造型自由多變,與籃子融為一體。插作時強調籃把與籃沿在構圖中的運用,充分顯現籃把的框景作用和籃沿流暢的弧線之美。巧妙運用虛與實、露與藏的對比關系處理花與器的結合。中國傳統插花中“三大主枝”構成原理
三大主枝一般由三根線形花材構成,根據容器的大小確定主枝的長/高度。第一主枝最長,為容器長度(容器口徑+容器高度)的1.5~2倍;第二主枝長/高度=第一主枝長/高度×3/4~2/3;第三主枝長/高度=第二主枝長/高度×3/4~2/3。若主枝太單薄也可增加小枝陪襯、補充。
裝飾花應位于作品中部,是作品的核心部分,有焦點花和陪襯花之分,襯葉主要是填補作品的空檔。當我們插完三大主枝和焦點花后,剩下的空白可用襯葉進行填補。
三主枝長度比例關系確定之后,還要運用不等邊三角形輪廓的定位方法。這種方法的造型變化比較大,只要掌握好比例關系,把三主枝的位置、角度略微變化一下,就能夠產生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案。
中國傳統插花基本造型
直立式
直立式第一主枝的傾斜度不得大于30°,一股保持在15°左右,整體感覺挺拔直立。花材枝條挺直盡量少彎曲,分叉較少。需注意有明顯的高低變化,層次分明,整體表現出上散下聚的視覺感。
傾斜式
傾斜式第一主枝傾斜度為30~60°,斜出有探望之感。其設計與形式相平衡,有調和、柔弱、悠閑、可愛、秀美的特質,給人以舒暢感,一般用于居室或日常生活中。
水平式
水平式第一主枝傾斜度為60~90°,選用枝干彎曲柔軟的枝條。
水平式較灑脫,線條帶有強烈的運動感,有奔放、征討及旋轉式的美感意識,個性或動態極為強烈,常用于展覽場、同樂會等特別場合。
下垂式
下垂式的第一主枝傾斜角度在90°以下。花材枝條本身彎曲或者韌性要好,花材力求簡潔,注意前后空間及上、中、下三景效果。主花可略高,但不宜過低,與視線平行。
綜合式
綜合式將各型的變化綜合運用,將不同花型相互融合搭配,重新規制秩序美和空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