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MBTI人格測試量表走紅網絡,成為熱門社交話題。網友創作出系列MBTI迷因,在小紅書平臺上廣泛傳播。文章基于互動儀式鏈視角,分析小紅書上MBTI迷因的傳播機制及MBTI迷因的刻板印象困境。小紅書平臺首先構建出虛擬場景,為用戶跨越時空的交流提供物質支持。MBTI迷因由于可以為用戶提供情緒價值,滿足用戶了解自我的需求,吸引了眾多趣緣群體的聚集關注。迷因在傳播的過程中,內容發生演變,適用于廣泛的生活場景,因此出現了“萬物皆可MBTI”的說法。隨著討論熱度的提高,MBTI迷因的形式也得到豐富拓展。表情包、短視頻小劇場、擬人漫畫等形式相繼出現,迷因的趣味性大大增強。素人、博主等多主體共同參與MBTI迷因的傳播與討論,促成了集體歡騰。圈層符號在趣緣群體的互動中產生,其的出現為MBTI的討論設置了隱形門檻,趣緣群體通過在討論中使用圈層符號來增強群體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MBTI迷因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內涵、意義被改變,形成了關于各種人格的刻板印象。受測者過度認同身份標簽,可能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阻礙自身成長。MBTI迷因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應該在迷因中添加說明文字,讓受眾意識到個體的獨特性,不能盲信身份標簽。MBTI迷因趣緣群體也應完善自身知識架構,不被迷因娛樂化的形式所迷惑,正確看待MBTI測試,找準自我成長的正確路徑。
關鍵詞:MBTI;迷因;互動儀式;小紅書;傳播;刻板印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01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華南師范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顧‘圖’思義:知識表情包在新媒體平臺上科普傳播的效果與策略研究——以MBTI梗圖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310574003
近年來,MBTI心理測試爆火“出圈”,成為熱門社交話題。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套人格測試量表。它按照交際特點、判斷方式、認知行為及生活態度四個維度,劃分出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1]。小紅書作為擁有龐大年輕用戶群體的社交APP,成了MBTI話題討論的重要平臺。小紅書數據工具新紅顯示,截至2023年10月,話題“MBTI”“萬物皆可MBTI”“MBTI16型人格”總瀏覽量累計38.71億,參與人數累計50.28萬。MBTI的愛好者還自主創作了許多相關MBTI的表情包,并發布在小紅書上,如“INFP:又菜又愛玩選手”“ISFP的成長過程”。這種MBTI測試“梗圖”在網上不斷被復制,廣為流傳。
社會學家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有四種組成要素: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二是對局外人設定了限制,三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四是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2]121-124。互動儀式鏈強調社交互動的動態性,從互動儀式鏈視角進行分析有助于揭示人們在小紅書上的互動模式和動機。
本文從互動儀式鏈視角分析小紅書平臺上MBTI迷因的傳播路徑,探析集體歡騰的形成機制,最終揭示MBTI迷因傳播塑造刻板印象的問題,并提出減少刻板印象造成的不良影響的建議。
(一)小紅書平臺構建出虛擬場景
“電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過其內容來影響我們,而是通過改變社會生活的‘場景地理’來產生影響”[3]。小紅書作為一個數字社交平臺,打破了傳統時空的限制,使用戶能夠自由分享觀點,隨時隨地參與討論。
數字社交平臺是信息傳播和共享的有力工具。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紅書上關于MBTI的帖子數量增多,討論視角也更加多元。新帖子的出現并不會取代舊帖子,新舊帖子往往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當用戶在小紅書瀏覽MBTI相關內容時,便點擊不同時間發布的帖子,欣賞歷年來網友創作的作品。此外,當用戶登錄小紅書,便擁有了專屬的數字虛擬身份——平臺個人賬號。小紅書提供了一個相對匿名的環境,以緩解用戶的社交焦慮,使用戶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營造出開放坦誠的討論氛圍。
小紅書的評論互動和點贊機制營造了一種在線大型討論現場的氛圍,吸引了用戶積極參與。用戶紛紛在MBTI帖子的評論區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并通過“點亮小紅心”表示對某條評論的喜愛或支持。收獲“小紅心”最多的評論將顯示在評論區最上方。這種平臺機制為用戶帶來了較強的臨場感,促進了用戶的積極參與。此外,小紅書帖子中添加的標簽具有內容分類和導向的功能。例如,MBTI迷因相關的帖子常帶有“MEME”“MBTI”的標簽,這些標簽可以幫助MBTI趣緣群體更容易地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從而促進用戶積極發言。
(二)MBTI迷因吸引用戶關注聚集
在小紅書平臺上,用戶最關注的MBTI內容可以粗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模仿各人格日常行為的搞笑帖子和為各人格提供成長建議的帖子。這兩類帖子共同的特點是可以激發人們的共鳴,吸引人們進行評論互動。
模仿各種人格日常行為的帖子數量較多,且內容輕松有趣。例如,博主“光想著不上班”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一個標題為《兩個P人出去玩就是王炸》的短視頻,在視頻中夸張地模仿了P人旅行不喜歡做規劃,隨性自由的行動風格。P人即知覺型的人,他們喜歡隨心所欲的生活,不愿意遵守刻板規則。在該視頻的評論區,有高贊評論:“P人唯一下功夫的點:搭配好可能去的景點的衣服”“誰懂啊 本P人就喜歡這種自在又亂七八糟的感覺,好快樂”。此類帖子趣味性強,夸張的表現形式可以吸引人們對內容進行點評、討論。
為各人格提供成長建議的帖子常常為簡單配圖加長篇文字的形式。博主“廣西愛盈心理”在帖子《泰褲辣!infj在這樣的家庭里又多活了一天》中詳細剖析了INFJ人的性格特點和性格形成原因。博主建議INFJ人要克制共情的本能,不斷地學著愛自己。截至2023年10月30日,該帖子共收獲了2732條評論。根據新紅數據平臺,評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有“從小”“大學”“我媽”“家里”“脾氣”等。INFJ人紛紛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童年經歷和家庭環境,互相安慰鼓勵。該類帖子滿足了用戶認識自身的需求,為用戶提供了積極的情緒價值。
(一)迷因內容的衍生變異
MBTI迷因在網絡上不斷被復制傳播的過程中發生變異,演化出適合于更廣泛的生活場景的內容。許多網友結合自己MBTI類型,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和愛好。賬號名稱為“小王大可”的用戶發布了一張腮紅的圖片,腮紅被用完的空缺處剛好形成了笑臉的圖案。該圖片的配文為“ENFP一定能懂!!!!好可愛的自然鐵皮啊!!!之后再用就只舍得用上面那塊了”。該帖子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卻收獲了32.49萬閱讀量。許多用戶紛紛在帖子的評論區曬出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可愛瞬間。
MBTI迷因的內容被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出現了“萬物皆可MBTI”的說法。人們討論的焦點已經不集中于MBTI本身,只是結合MBTI分享自己的日常見聞。但歸根結底,“萬物皆可MBTI”的帖子也是人們展現自己獨特個性的方式。人們在分享生活時帶上自己的MBTI屬性,一方面希望得到同一人格類型的網友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希望能被不同人格類型的網友理解。
(二)迷因形式不斷豐富
隨著話題討論熱度的提高,MBTI迷因的形式也不斷得到豐富拓展。小紅書上關于MBTI的討論從2021年興起。當時網友對MBTI的了解較少,MBTI迷因的主要形式是表情包配文字。用戶只是將MBTI表情包作為帖子的封面圖,吸引他人點擊帖子。2022年,小紅書上關于MBTI討論的數量變多,共有3.4萬相關帖子。其中,出現了部分視頻形式的MBTI相關帖子。但是這類帖子大部分為博主真人出鏡,向人們解釋什么是MBTI,屬于科普類視頻,不算真正意義上的MBTI迷因。2023年,小紅書上關于MBTI的帖子數量爆發式增長。截至2023年10月30日,小紅書共新增了18.7萬個帖子。各人格行為小劇場、人格角色漫畫等新形式出現,被網友追捧模仿。
MBTI的內涵也在形式的拓展豐富中得到了新的解讀,從科普向的心理學知識逐漸演變成為娛樂向的趣味迷因。網友被MBTI迷因新鮮有趣的形式吸引,主動地復制傳播MBTI迷因,不斷擴大MBTI的影響力[4]。
(三)多主體參與促發集體歡騰
涂爾干認為,“一切規模化、儀式化的集會都必然產生集體歡騰,它的實質是一種超越個人的群體能量”[5]。
在線下的現實生活中,集體歡騰往往由節日慶典、宗教儀式引發。而在網絡空間,群體的聚集變得非常便利和常見。人們只需點擊進入某個熱門話題的討論網頁,就可以實現線上的虛擬在場,參與到線上集會中。因此,線上的集體歡騰成了“一種簡單的公共歡鬧,不再具有任何宗教的性質,任何人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參加”[6]523。
MBTI的討論門檻較低,人們只需花費20分鐘做一個線上測試就能得到自己的人格類型結果。即使網民不具備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也可以輕松地和他人討論該測試結果是否準確,分享自己的性格特點。新紅數據顯示,在小紅書上,“萬物皆可MBTI”話題的參與者中,68.02%都是素人,即沒有運營賬號的普通用戶。MBTI迷因傳播的主體不僅有人氣博主,而且有許多分享自身體驗的普通人[7]。
在MBTI測試結果中,每一種人格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優點,測試者在閱讀測試結果時,能獲得被理解、被肯定的感覺。而豐富有趣的MBTI迷因又使人們在該心理測試中收獲快樂,吸引了人們主動傳播MBTI相關內容。人們聚集在小紅書上交流討論,共同分享得到理解的歡愉情感,而集體的歡愉情感在熱烈討論的氛圍中又被不斷深化。“每個人都對他人作出回應,同時也被他人所回應。最初的沖動就這樣推進、加劇,猶如雪崩一樣在不斷地增強。”[6]297人們仿佛身處一場現實中的慶典,感官被人群歡呼的信息填滿,為共同支持的信念感到振奮,最終觸發集體歡騰。
(一)圈層符號促進身份認同
“人的互動離不開符號,無論是動作符號、語言符號還是文字符號,都在互動的過程中被賦予意義,個體也在互動中不斷增加符號儲備”[2]121-124。人們在小紅書上討論MBTI時,常常會使用一些“圈內”符號以輔助交流。這些語言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只有做過MBTI測試并對人格類型有所了解的人才能看懂。例如,在MBTI測試中,E人代指外向的人,I人代指內向的人,而“快樂小狗”代指ENFP人格。沒做過MBTI測試的人在看到這些符號時往往不理解其所代表的含義,于是被排除在群體圈層之外,成為局外人。這種語言符號對“圈外人”窺探圈內討論設立了一道隱形的門檻,也增強了參與討論的MBTI愛好者的集體團結感。
MBTI迷因的爆火顯露出當代青年對自身定位的模糊,希望借助MBTI測試這一工具獲得圈層歸屬[8]。圈內符號的構建強調了“圈內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區別,起到了維護“圈內文化”穩定性的作用。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中認為,數字化的社交關系制造了一種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的錯覺[9]。通過進行MBTI人格測試,人們可以得到自己的人格類型標簽,從而獲得加入某人格類型的小圈子的“通行證”,與該人格圈子的成員進行討論互動,減輕自身孤獨感。MBTI愛好者希望通過使用圈內符號強調自己作為集體成員的身份,從而獲得心靈共鳴和集體認同[10]。
(二)身份標簽導致刻板印象
人們在轉發、二次創作MBTI迷因的過程中,參與著該興趣圈層的文化構建,“這種自我創造的參與感和滿足感淡化了群體性孤獨和不確定感”[11]。在小紅書關于MBTI帖子的評論區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留言:“我和老公兩個INTJ,我們去旅游絕不自拍”“我是INTJ,其實是我們主動打開心門的”。人們發言時,常在開頭表明自己的人格類型標簽,同一人格類型的人看到此類留言則容易將自己代入,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進一步強化對自己MBTI類型的認同感[12]。
MBTI給出的測試結果總體而言是意義含糊且適用于大部分人的,容易讓測試人有一種得到理解和肯定的感覺[13]。例如,ENFP人格被描述為善良且富有好奇心,缺點則是做事不專心。然而,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善良且具有好奇心的,做事時會分心走神也是人們普遍擁有的缺點。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14]。人們受到測試結果的暗示,很容易進行自我帶入,認為籠統的測試結果描述的就是自己獨特的氣質。MBTI迷因在傳播過程中,意義內涵被不斷加工豐富,形成了關于各個人格的身份標簽和刻板印象。ENFP人格被描述為話很多的“快樂小狗”或“中二少年”,而ISTJ人格則被描述為“嚴謹的老教授”。在互聯網關于MBTI的集體歡騰中,這種刻板印象被不斷復制傳播,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MBTI迷因娛樂化外表的迷惑下,人們可能難以發現刻板印象早已根植心中。
刻板印象可能給測試者帶來心理暗示,誘導人們按照測試結果進行“角色扮演”。例如,測試結果為ENFP人格的人可能認為自己天生的性格決定了自己做事容易分心,在消極的心理暗示之下忽略了對專注力的鍛煉提升。長此以往,這種“宿命論”般的人格標簽將成為囚禁人們的枷鎖。測試者囿于既定的性格描述中,難以邁開探索成長的腳步。
(一)MBTI迷因創作者應揭示個體獨特性
MBTI測試的構建基于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心理理論,但這一理論在當今心理學界并不被廣泛接受。MBTI測試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存疑。此外,MBTI將人的性格分為四個二元對立的維度,例如內傾—外傾、感覺—直覺等。這種劃分方式簡化了人類性格的多樣性,忽略了中間地帶和變化性。實際上,人的性格是復雜且連續變化的。MBTI測試對人類性格的劃分方式過于簡化,存在一定局限性[15]。MBTI測試在傳播的過程中經過了網絡的再加工,MBTI迷因對測試結果的解讀存在斷章取義的情況。但在迷因娛樂化形式的迷惑下,許多網民并不能很好地意識到這一點,這導致了刻板印象和自我標簽化的產生。
引導受眾意識到MBTI測試及其迷因的局限性,是破除刻板印象的先決條件。MBTI迷因的創作者、傳播者應該有意識地告知受眾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特的,不應該盲目相信測試結果。例如,一名MBTI迷因制作者在一張睡覺的圖上寫了這樣的文字:“做好了周全的計劃,但第二天睡到十點,計劃再見!”這是一張很典型的MBTI迷因圖,但這張MEME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中還有一行小字“僅代表本ISFP”。這行文字凸顯了個體的獨特性,是破除刻板印象的關鍵。這種類似于聲明的文字讓人們意識到同一種人格并非完全相同,迷因中對人格的描述也不一定就與自身完全相符。在制作和傳播迷因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添加此類文字,讓迷因的受眾意識到是根據不同的個體來定義人格,而不是讓人格來定義個體。
(二)MBTI迷因受眾應豐富自身知識架構
受眾應豐富自身知識架構,正確看待MBTI迷因。MBTI測試本來是一個幫助人們認知自我的工具,但部分受眾被MBTI迷因娛樂化的外表所迷惑,刻意讓自己的行為更加貼近MBTI迷因塑造的刻板印象,從而背離了改變自己“過度關注他人情緒”的性格缺點的初衷。
趣味迷因是引導人們學習的“開胃菜”,其不能準確地傳達專業知識。MBTI愛好者想要更全面客觀地了解自我,還應該主動學習更多心理學相關知識,不囿于迷因。只有豐富與完善自身的知識框架,才能對各類心理測試形成更加科學的認識,在各類心理學迷因盛行的互聯網上,不被娛樂性、誤導性的內容所迷惑,找準自我成長的正確路徑。
MBTI測試作為幫助人們認識自我的工具,廣受青年群體的歡迎,MBTI迷因也因此在小紅書上得到了廣泛傳播。MBTI迷因爆火本質上是因為其契合了青年尋求身份認同的心態,同時受到網絡流行文化的助推。然而,任何理論模型都存在局限性,MBTI更是在網友的重復解讀和構建之下生成了諸多刻板印象,可能對青年測試者造成不良影響。引導青年網民掙脫刻板印象的束縛是網絡迷因文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李元欣. MBTI表情包迷因對受傳者的影響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3.
[2] 謝小萍.虛擬場景中互動儀式鏈的形成:以觀看《守護解放西》群體的互動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2,8(16):121-124.
[3] 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6.
[4] 陳迅.網絡迷因理論下“memes梗圖”的傳播動因與機制研究[J].上海商業,2021(10):24-27.
[5] 王斌.線上集體歡騰:理解青年網民集體行動的新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15(10):82-87.
[6] 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97,523.
[7] 饒麗君.互聯網迷因視域下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機制和生成路徑:以“發瘋文學”為例[J].視聽,2023(10):135-138.
[8] 張雪妍.論MBTI的接受心理與敘述邏輯[J].創作評譚,2022(6):46-50.
[9] 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
[10] 葉銘,柴禎暉,劉佳欣.作為社交工具的網絡迷因:數字時代新型交流方式的生成與連接邏輯[J].東南傳播,2023(3):100-104.
[11] 趙若彤.身份的困惑與錨定:MBTI測試中的網絡迷因[J].科技傳播,2022,14(15):140-142.
[12] 馬子涵.網絡迷因視域下“瘋四文學”生成與傳播機制研究[J].東南傳播,2023(8):107-109.
[13] 丁譯萱.用“MBTI”來定義自己真的科學嗎[J].科學24小時,2023(2):46-47.
[14] 葉芳.星相版“巴納姆效應”解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4,5(14):81-82.
[15] 范思平. MBTI:新“德爾斐神諭”[J].創作評譚,2022(6):42-46.
作者簡介 秦健佩,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游佳藝,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黃中彥,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羅婉玲,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羅彤,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