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開放式、交互性的網絡平臺為大學生創造了多元文化的接受場域和討論場域,大學生成了網絡意見表達的生力軍。受非主流意識形態、多元文化的影響,大學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造成的輿情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的效果有待強化。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是網絡文化建設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探索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尤為重要。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學生出現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的主要原因,包括“泛道德化”導致大學生陷入輿論狂歡,發表跟隨性網絡言論;大學生個人主義傾向突出,發表功利性網絡言論;大學生對網友的最小道德關注和道德義務導致其對“道德差序圈”外網友發表網絡攻擊性言論;大學生情緒恢復力不足,受到網絡言論攻擊后發表反擊言論。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面臨的問題有:大學生積極情緒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特質有待培育;教師的教育引導意識有待強化;校園的教育引導環境有待優化。文章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提出了相關應對策略:從“積極情緒管理—積極認知塑造—積極人格養成—積極校園環境打造”著手,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美德,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行為模式,實現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037-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的心理學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DCP-DJ-2022-013;2022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課題“基于內隱理論的廣東青年學生婚姻價值觀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GJ008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獲得了深度參與網絡活動的機會,積極參與網絡意見表達,同時,新媒體平臺上泥沙俱下的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與觀念,對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大學生受到網絡上非主流意識形態、多元文化等的影響和干擾,容易陷入網絡群體極化等現象,存在引發網絡輿情乃至意識形態問題的風險。研究顯示,近年來大學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造成的輿情事件時有發生[1]。“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網絡思政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新發展,對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近年來,對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仍面臨一些難題和困境,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效果也有待強化[2]。大學階段是人格完善的關鍵時期,也是個體建立親密人際關系的重要階段,在大學生完善發展自我、與他人建立良好社會關系、積極適應社會方面,高校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積極心理學主張每個人身上所蘊藏的積極能量都是巨大的,愛、友善等都是人類固有的優秀品質和美德[3],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美德,激發個人潛能。這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十分契合,積極心理學關于個體積極品質和美德培養、積極人際關系建構等的研究,可以為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的路徑探索提供新的啟發。
(一)“泛道德化”導致大學生陷入輿論狂歡,發表跟隨性網絡言論
網絡時代最容易發生輿論狂歡,人們很容易將各種事件染上道德色彩,產生道德義憤,很多熱點新聞的發酵都是因為道德,不道德的人受到懲罰會讓人們感到快樂[4]。一些網民站在“道德制高點”發表情緒化言論,對很多事物習慣性進行道德歸因、道德綁架與道德審判,產生網絡輿情“泛道德化”批判傾向[5]。眾多研究表明,受身份角色標簽、非理性心理、媒介宣傳引導等的影響,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存在盲目跟從大眾的傾向,大學生會因為他人意見表現出跟從行為、發表情緒化言論,面對網絡輿情時習慣進行道德審判、道德歸因,產生“泛道德化”批判傾向,致使理性思考力弱化,在網絡意見表達中盲目跟隨大眾,沉浸于輿論狂歡。
(二)大學生個人主義傾向突出,發表功利性網絡言論
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大學生在生理、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獨立的傾向越來越強烈,不再盲目認同別人的觀點,而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事物的批判、否定、破壞傾向比較強烈,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個性意識、自我意識凸顯,主體性人格增強。部分學生在行為上越來越自我,片面關注個人利益、個人需求,急功近利,甚至養成自私、冷漠的性格。新媒體時代交互式、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溝通方式使大學生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在網絡平臺得到進一步展現。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會使個體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導致大學生在網絡意見表達中受個人利益、需求驅動,發表功利性言論。
(三)大學生對“道德差序圈”外網友發表網絡攻擊性言論
“道德圈”是一個有關道德考量的圈層結構,道德擴展性的測量方式將“道德圈”分為有道德差序的四層,即道德關注的內圈、道德關注的外圈、道德關注的邊緣以及道德邊界之外。其中,道德關注的邊緣指那些只需要用最小道德關注與標準對待的實體,但對其并無道德義務或者個體責任;道德邊界之外指那些完全不需要使用道德關注與標準對待的實體,對其感到道德義務或者個體責任是極端與荒謬的[6]。以往研究表明,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群體匿名較多,大多數學生不會在網上主動公開自己的身份,部分大學生認為在網上發表不良言論大概率不會被發現,也有學生表示發表過違反道德規范的言論[7-9]。網絡的匿名性和距離感,使網友被劃分在道德關注的邊緣甚至邊界之外,對網友的最小道德關注和道德義務導致網絡攻擊性言論的產生。
(四)大學生情緒恢復力不足,受到網絡言論攻擊后發表反擊言論
積極心理學中的心理韌性(心理彈性)是指應對生活中負面事件、打擊、挫折以及消極情緒的能力。心理彈性水平較高的個體可以通過使用個人資源、優勢或其他積極的心理資本(希望、樂觀以及自我效能),成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同等壓力水平下,心理韌性越強的人,抗壓力越強,情緒復原力越好,越能克服逆境和壓力事件,保持積極適應,反之心理韌性不強,則克服逆境和壓力事件、保持積極適應的能力越弱,越有可能因為面對逆境、遭遇壓力事件出現情緒崩潰,無法釋懷。在心理學上,受到網絡攻擊可以被看成是個體面對的壓力和挫折事件,大學生如果心理韌性水平不高,在受到網絡言論攻擊后,就可能因情緒恢復力不足,反復回想,無法釋懷,發表反擊言論,促使對話陷入惡性循環。
(一)大學生積極情緒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特質有待培育
積極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森指出,消極情緒會限制個體在當時情景條件下的瞬間思想和行動指令,促使個體在當時的情景條件下只產生由進化而形成的某些特定行為,如逃跑、攻擊、躲避等[10]。積極心理學強調只有人所固有的積極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長,人性的消極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11]。關于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大學生攻擊性網絡意見表達正是由消極情緒觸發,同時大學生“泛道德化”、功利化等網絡意見表達也是人性的積極力量沒有得到培育和激發的外顯結果。當前,對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大多聚焦于“自上而下”“由外而內”的教育引導,如“意見領袖”的培養、校園媒體宣傳引導、思想政治教育、批評懲罰等,忽略了大學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產生機制,即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缺乏、積極人格特質沒有被激發,在接收互聯網信息、進行互聯網社交時,消極情緒體驗、消極人格特質促使大學生產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行為。
(二)教師的教育引導意識有待強化
解釋風格是人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進行解釋時的習慣性態度,研究發現解釋風格對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樂觀的解釋風格能夠對人的心理和身體產生積極的影響,樂觀解釋風格的人比悲觀解釋風格的人更幸福,因為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原因解釋更有利于問題解決和保持良好心態,從而擁有更多自尊和自信[12]。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指出,“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好的師生關系勝過許多教育,教師的積極解釋風格可能導致孩子樂觀,消極的解釋風格可能導致孩子悲觀。當前,有部分老師面對學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在處理學生矛盾時,多以“矯治”為導向,采用批評、灌輸式等消極、生硬的談話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不夠積極樂觀,甚至有部分教師在班級群、朋友圈等網絡平臺發表言論時,出現情緒化表達等不良言論。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引路人,他們的教育態度和解釋風格對學生有重要影響,他們的引導失范會導致學生深受影響,習得消極思維方式和解釋風格,在進行網絡社交時,受消極思維方式和解釋風格影響,產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行為。
(三)校園的教育引導環境有待優化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是驅散消極的有效途徑,良好的環境是個體積極情緒、情感的重要來源,可以促進個體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而良好的環境需要積極的組織系統去創造。有效能的校園環境就是積極組織系統的重要表現,學校教育尤其要重視研究和建設積極的組織系統。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組織文化是積極組織的重要表征,會對組織個體發揮最好的浸潤作用與影響。現有的針對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教育引導大多針對非主流意識形態、多元文化等外部影響因素制定規章制度,期望通過制造消極體驗的方式來預防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對積極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促進個體積極人格特質形成的良好校園環境有待進一步打造。
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網絡意見表達存在情緒化現象,不能理性表達[13],部分大學生把網絡匿名當作保護傘,發表不恰當言論,進行網絡暴力[14],并盲目跟從大眾[15]。根據文獻綜述,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存在非理性認知和非理性行為。對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可以看成是引導大學生學會如何在網上合理表達觀點和看法,與網友和諧相處,本質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與人和諧相處,積極適應社會。積極心理學提倡一種新的預防觀,即讓學生自己防自己,積極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預防[10]。因此,本研究認為正向引導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習得積極心理,通過培育積極情緒和積極態度,塑造學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內核,促進學生利他主義、同情心等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行為模式,實現對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
(一)引導積極情緒管理,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情緒是指與個體需要的滿足相聯系的、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的情緒。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能夠擴展個體瞬間的思維與行動序列,幫助個體發展和建設個人資源,有助于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16]。研究表明,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存在情緒化現象,不能進行理性表達。因此,學會情緒管理,控制、調節和疏導消極情緒,培育積極情緒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可以通過設計和開展情緒管理課,讓學生掌握轉移注意、認知重評和情緒反應抑制等情緒調節策略,塑造積極心態,在面對網絡輿情事件時,避免受到“情緒煽動”,陷入“泛道德化”輿論狂歡,產生非理性表達;在受到網絡攻擊時,避免情緒崩潰,發表情緒化、偏激化言論。同時,教師要做好情緒管理榜樣示范,在課堂教學和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在處理學生之間的人際沖突時,以積極的情緒狀態進行介入和處理,避免采用“發脾氣”等方式處理問題,適時對學生進行積極情緒干預,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
(二)引導積極認知塑造,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中庸思維
積極心理學認為,發生在個體身上的生活事件都是認知產生的結果,都經歷了認知過程,包括如何分析、評價和解釋事件。個體的不理性、不正確觀念和認知會帶來不良情緒和行為偏差。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取向偏差、道德義務感弱等非理性認知信念、不恰當的認知歸因等,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不同于西方積極再評價的積極認知產生機制,中國人的積極認知表現在積極與消極的轉換,并對事件的認知保持“適度”,持中庸思想而放棄對積極的過度執著,同時主動接納消極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在進行網絡意見表達時做到收放自如,注意自我觀點與環境的匹配,不因自我表達導致事情發展過頭;在面對輿論狂歡和網絡攻擊時,做到“戒急用忍”“主動接納”,不發表沖動言論,靜待事態變化;在發生網絡暴力時,勇于承擔責任,舉報或投訴施暴者,給予受害者情感支持和安慰,傳播網絡正能量。
(三)引導積極人格特質養成,促進學生的壓力應對和心理復原
積極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正面的、能促進社會適應的心理品質或特質。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至少有兩個特征: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能和他人形成積極關系,促進其積極社會適應。高校可以通過將積極人格培養融入教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誠信、友善、自謙、自信、責任心的積極人格,引導學生學會寬容、利他和助人,增強道德義務感,在網絡世界與人和諧相處,避免出現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大學生受到網絡攻擊,發表非理性言論,是大學生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的原因之一。大學生除了要樹立“戒急用忍”“主動接納”的認知外,還要進行自我心理復原,否則無法獲取積極心理體驗。積極情感、社會支持等都是可以促進復原的保護因子。高校可以通過營造溫暖的班級氛圍,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周圍環境或他人傳遞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增加學生的心理資本,使其在受到網絡攻擊時能夠積極尋求幫助,獲得力量。
(四)創造積極的校園環境,激發學生規范網絡行為的積極動機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類自身是一個積極的有機體,在充分認識到自己內在的成長傾向和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個體能夠為自己的行為作出自由的選擇。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主要在于激發學生形成積極網絡意見表達的內在動機,削弱形成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的內在動機,而影響個體的因素之一是感受到環境的阻止。高校可以依托“世界互聯網日”等時間節點,通過宣傳欄、校園文化長廊、微信公眾號等線上線下渠道普及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榜樣事跡、發起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活動等,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環境對問題性網絡意見表達的阻止,自發規范網絡行為,樹立良好的網絡意識。
當代大學生伴隨互聯網而生活、學習、成長,他們是使用網絡最廣泛的群體,新媒體平臺上充斥的各種信息觀點、價值取向對他們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網絡文明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前,各高校積極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網絡文明行為引導,成效明顯,但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還面臨難題和困境,有效性有待提升,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路徑可以看成是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世界與人和諧相處,并良好地適應網絡社會。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視角,高校要做好對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可以從“積極情緒管理—積極認知塑造—積極人格養成—積極校園環境打造”著手,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美德,促進積極網絡人際關系的構建。使大學生在自己需要時,能在網絡和現實世界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有需要時,能及時站出來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對自己與他人的網絡關系現狀感到滿意。
參考文獻:
[1] 王金.全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2.
[2] 馮源.大學生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3] 李婧月.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路徑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23.
[4] 喻豐.遇見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19-20.
[5] 陳珂,萬欣榮.網絡輿情泛道德化:伴生危害、形成邏輯與治理策略[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8(1):21-29.
[6] 喻豐,許麗穎.中國人的道德結構:道德差序圈[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65-74.
[7] 季嫻.新媒體下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引導[J].中國報業,2022(10):20-21.
[8] 賈銳,張明.大學生網絡欺凌差異性影響現狀及破解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21,7(19):1-6.
[9] 趙翼.全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及對策探究[J].現代交際,2020(8):1-3.
[10] 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11] 李秋華.高職院校開展幸福文化建設的一點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4(3):3-6.
[12] 黎星高,董圣鴻,吳璞.中文版大學生解釋風格問卷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6):1334-1338.
[13] 張星.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調查分析及規范引導[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9,29(1):18-21.
[14] 祝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正向引導機制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9):158-160.
[15] 張新娟.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11-13.
[16] 高正亮,童輝杰.積極情緒的作用:拓展-建構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2):246-249.
作者簡介 呂陽,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陳亞莉,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