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十公里桃花塢》及其衍生節目的協同發展模式為娛樂產業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文章深入分析原生綜藝本體及其主要衍生形式與內容,揭示這一模式的成功要素。文章首先闡述原生綜藝的成功因素,并從社交媒體數據與粉絲群體數據兩個維度分析觀眾的反饋與口碑,為理解《五十公里桃花塢》及衍生綜藝的協同發展奠定基礎。隨后,文章對衍生綜藝的形式與內容進行研究,從原生綜藝與衍生節目關系的角度出發,具體介紹《發現目標塢民》《塢里都知道》等節目的特色和創新之處,揭示衍生綜藝如何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實現對產業鏈的有機拓展。文章還重點對協同發展模式進行解析,包括衍生綜藝的價值群優勢、融合策略、營銷與宣傳協同計劃的重要性,為其他綜藝節目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發展模式。最后,文章對衍生綜藝現存的問題進行反思,并對未來作出展望。
關鍵詞:《五十公里桃花塢》;原生綜藝;衍生綜藝;綜藝IP;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148-04
融媒體時代,中國網絡綜藝的“大時代”穩步到來。其中,網絡衍生綜藝勢頭正盛,不斷為網絡綜藝生態注入新靈魂與新動能。艾漫數據發布的《2021娛樂年終盤點——綜藝篇》顯示,在2021年上線的186部網絡綜藝中,衍生綜藝在原節目熱度加持下強勢發力。2019年至2021年,在活躍粉絲數前100名的綜藝中,衍生綜藝節目數量由1部上漲至7部,已不再僅僅是原生節目的陪襯[1]。2022年,《披荊斬棘的哥哥2》原班人馬的衍生綜藝《大灣仔的夜》《我們的滾燙人生》,《乘風破浪的姐姐3》的衍生綜藝《星星的約定》《樂隊的海邊》,熱度從年中持續到年尾,其中《樂隊的海邊》豆瓣評分甚至超過《浪姐3》,達到9.2的高分。因此,一檔原生節目帶一檔或多檔衍生節目的模式已是綜藝行業標配,而衍生綜藝節目也從作為陪襯的配角成為獨立成檔的爆款佳作。
在這一背景下,娛樂產業鏈通過衍生節目的形式實現了進一步拓展。《五十公里桃花塢》的衍生節目矩陣應運而生,突破了傳統綜藝模式,獲得了流量與口碑的雙豐收。
例如,《發現目標塢民》《活力滿分的夏天》等節目,不僅延續了原生綜藝的主題,還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增強了原受眾的黏性,吸引了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五十公里桃花塢》衍生綜藝不僅為原生綜藝IP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為娛樂產業鏈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推動了原生綜藝和衍生綜藝協同進步以及理論和實踐的雙向發展。
(一)原生綜藝成功因素
《五十公里桃花塢》將焦點放在一個虛構但又頗具真實感的社區,藝人作為普通塢民入住其中,通過呈現其日常生活、相處互動,營造一種貼近觀眾生活的氛圍。觀眾在普通社區背景與知名藝人集體生活的雙重加持下,更容易與節目產生情感互動。
1.社交生活理念。《桃花塢》在倡導社交理念、呈現塢民深度交往的同時,強調放慢腳步,享受當下的生活,這與觀眾在觀察和學習名人如何社交的原本意圖上對追求輕松生活氛圍的期待相契合。節目賦予了社區多元化的社會功能和人文氣息,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時代價值,勾勒出了一個理想社區“剛好”的模樣[2]。在保持節目深度的同時吸引更多受眾,在商業模式和節目內容的平衡上,也提供了一個較為成功的范本。
2.人物刻畫和群像效應。節目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每個角色都有獨特的性格和故事。觀眾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甚至看到自己的影子,形成了良好的粉絲效應。同時,塢民之間的群像效應成為節目的最大亮點,觀眾可以看到不同個體之間的碰撞和交往。
(二)觀眾反饋與口碑
1.社交媒體數據。對于當下主流年輕用戶而言,社交問題始終是經久不衰的話題,每天有45萬人聚集在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中,探討如何處理社交中的各種場面,而《桃花塢》將這些問題再現到了綜藝中。正是此種社交實驗探索的先鋒性讓其在同類型綜藝中的熱度居高不下,《桃花塢》系列及其衍生綜藝在全網社交媒體上已經收獲了470個熱搜,節目主話題閱讀量也達到了19.6億,而討論量則達到了131萬。
2.粉絲群體數據。每季《桃花塢》15人的嘉賓體量覆蓋了不同類型的受眾,擁有巨大的粉絲體量。以第一季為例,宋丹丹和舒淇在全年齡段用戶中具備高認知,時尚主理人蘇芒、設計師OO等則在小眾圈層頗具知名度和號召力,而李雪琴、賴冠霖等都是主流年輕用戶所喜愛的明星。15個不同社交狀態的塢民在社交領域引發的廣泛共鳴,展現了社交的獨特營銷能力。這一社交力量不僅體現在觀眾對節目的高度關注,還體現在微博上每一期節目的話題討論量平均維持在50萬以上,以及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在每期節目發布后的迅速攀升。
(一)原生綜藝與衍生綜藝關系
1.衍生節目類型。按照原生綜藝的依附程度劃分,當前我國網綜衍生綜藝節目形態主要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對原片拍攝素材的二次開發,以正片內容為基準,對未播素材及幕后花絮進行挑選、深加工和再利用,是對播出內容的完全依附和簡單延伸。第二類以相對獨立于原生節目的形式,通過訪談、嘉賓個人秀、嘉賓陪看、設置游戲環節等方式,拓展原生綜藝空間,配合其預熱或宣推。第三類則幾乎完全獨立于原生綜藝,在承擔上述輔助原生節目的功能之余,僅沿用場景、概念、環節設置、嘉賓陣容等一個或幾個元素,形成可獨立成檔的全新綜藝,不僅有“再創造”,“新創造”也成為常態[3]。而上述常見衍生節目形態在《五十公里桃花塢》的衍生節目中均有體現,其融合了大量衍生節目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照顧到差異化的潛在需求。
2.構建節目矩陣,制定獨特排播模式。衍生節目往往在每期原生節目播出前后更新,為上一期節目保持熱度的同時助推新一輪的熱度,同時在正片播放之余給觀眾足夠的期待來填補未播出的空白,增強用戶黏性,培養受眾的收視習慣和付費意愿。例如,《桃花塢3》周日更新正片,周一更新《桃花塢今日不營業》,周二更新《發現目標塢民》,周三更新《塢里都知道》,周四更新《桃花塢時光日記》,其他時間更新未播花絮、短視頻等,甚至在衍生節目中的許多片段會比正片收割更多流量,實現出圈,加速會員增長。
3.衍生與原生實現互文。衍生節目主要為原生節目分擔不同功能,從多個角度對原生節目進行二次加工、創意挖掘,既相對獨立于原生節目,又無法脫離原生節目,與其有直接的聯系與互動,實現了衍生與原生的互文關系,觀眾可以有選擇性地觀看自己需要的節目。各個衍生節目之間存在交集,衍生節目與原生綜藝之間相互呼應,使一檔母IP可以集合更廣泛的受眾,吸引不同群體。網絡綜藝衍生節目的開發是整個協同發展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日益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的標配,通過垂直深耕來拓寬市場,形成自己的全產業鏈模式,打造品牌IP[4]。
(二)內容設計與故事延續
1.花絮類。《桃花塢今日不營業》將未剪輯進正片的素材以非線性的方式呈現出來,或充分挖掘正片中主體故事線的細節,或展現因時長沒有在正片出現的獨立故事線,是正片的延伸。該節目沒有特別的策劃和呈現方式,仍屬于短平快的制播模式。
2.訪談類。《發現目標塢民》通過主持人許天奇對塢民進行無厘頭式的訪問,采訪內容不限于塢內逸聞與塢民關系,更包括離開節目本身,圍繞嘉賓自身熱點和私人問題,滿足觀眾的獵奇心,更多是為“飯圈”打造,屬于“粉絲定制”內容,方便鞏固塢民人設,展示個性。故事延續的關鍵在于將場景和角色身份進行轉換[5],從生活場景中“無視鏡頭”的桃花塢塢民,到面對鏡頭進行訪談的明星,成功打破“第四堵墻”[6]。
3.互動類。《塢里都知道》將塢民分組錄制,運用塢民間關系和特長策劃節目內容,如徐志勝與尹浩宇的山東話、泰語猜詞教學,營造了反差感;有繪畫特長的敖瑞鵬教孟子義畫畫,達成了原節目之外二人關系的延伸[7],也讓觀眾產生遐想,通過每期不同企劃和組合,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
4.服務類。《陪你看桃花塢》作為原生綜藝即將播完后放送的售后服務節目,通過嘉賓陪看的方式用高流量來反哺原生節目,形成一種連續關注的機制。嘉賓們回顧精彩瞬間和分享幕后故事使觀眾在節目播出完畢后仍保持連續性的關注,同時為粉絲提供了觀影后的深度解讀和交流空間,營造話題,甚至可以為下一季蓄力。
5.獨立成檔。《桃花塢開放中》于2023年更名為《活力滿分的夏天》,在播出時間上與《五十公里桃花塢3》相近。作為接棒節目,其選角將原生綜藝嘉賓幾乎全員置換,選擇了一群青年藝人偶像,播出模式也從輔助播出轉變為單獨成檔,與原生綜藝通過使用同一拍攝地和延用“桃花幣”的虛擬概念得以關聯。在未脫離社交實驗屬性的基礎上,其環節設置偏向于做游戲、展示專業技能或唱跳實力,賦予了新動能和新看點,在視覺和審美上呈現了年輕化的風格。其節目受眾也不再局限于原節目的粉絲,而吸納了更廣泛的年輕觀眾和追星群體,實現了多層次、多元化協同發展。
通過這樣多元化的類型選擇,桃花塢IP成功拓展了觀眾群體,形成了一個完整而多層次的娛樂產業鏈[8]。
(一)打造價值群優勢
1.衍生節目承擔母體IP經濟價值。由于IP的流量和粉絲基礎,衍生節目在宣傳、傳播、市場占有等方面與其他綜藝節目相比有著天然的優勢,也更容易獲得廣告商的認可與投入,來接續原生節目的經濟價值,便于將單一的價值體系打造成價值群[9],進而形成整條娛樂產業鏈,實現可持續發展。
2.社交媒體的有機整合。發揮多方平臺優勢,拓展傳播空間,做好分眾傳播,多形式、多渠道輸出多元內容。例如,官方抖音通過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現《發現目標塢民》短視頻版,配合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用戶習慣,滿足觀眾碎片化需求。
3.有效盤活現有資源。原生綜藝的時長限制往往會聚焦于最有話題和流量的明星藝人,一些綜藝感相對較弱的明星亮點沒有機會在正片中展示時可通過衍生節目呈現。在衍生節目中,許多嘉賓的細節特質會被看到,爭議性事件的始末會被完整還原,甚至比原片更出彩,使藝人資源沒有被埋沒,優質素材也沒有被浪費。
(二)衍生節目融合策略
1.交叉角色出演。不同衍生節目中的原節目成員會以不同的角色出演,使觀眾看到多樣的一面。在延續原節目人物形象的同時為觀眾帶來驚喜。例如,在《發現目標塢民》中,塢民以被訪者的身份出現;作為主持人的許天奇在《活力滿分的夏天》中又是塢民的一員,形成聯動效應。角色的交叉串聯也形成更為龐大的敘事體系,加深受眾對整個桃花塢世界的認知。
2.虛擬概念的延續。衍生節目延續了“桃花幣”概念,讓這一虛擬經濟系統貫穿于各個節目,有助于強化特殊符號記憶,增強戲劇性和敘事性[10],使觀眾加強對整個桃花塢IP的認同感,建立所有節目間的關聯網絡。
通過這些融合策略,桃花塢IP在衍生節目中實現了內容的有機銜接,形成了多元互動的娛樂產業鏈。這種協同發展模式也為其他IP和綜藝產業提供了思路。
(三)營銷與宣傳的協同計劃
桃花塢IP的協同發展模式不僅停留在內容層面,還在營銷與宣傳方面展現出高度的協同性,實現了全方位的協同發展[11]。
1.聚焦粉絲社群。衍生節目聚焦于已建立的粉絲社群,通過定期發布節目花絮、幕后故事和嘉賓互動、陪看方式,使得桃花塢IP與粉絲保持緊密聯系。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12],這種社群營銷使粉絲實現了最高的需求層次,即自我實現的需要,保證了原有粉絲的忠誠度,還為新觀眾提供了更多了解桃花塢的入口,形成了良性傳播循環。
2.聯合營銷活動。作為商業IP,從IP價值觀衍生出的“桃花塢嚴選”概念幫助品牌實現IP內種草、IP外轉化的營銷鏈條,并為品牌提供長尾價值[13]。相比較其他用完即走的生活類綜藝,《桃花塢》擁有更強的可持續性,每一位來到桃花塢的游客都能看到植入品牌的痕跡。
同時,桃花塢的持續運營也為當地文旅品牌提供了巨大潛能,類似特色酒店、文化演出等都可以借助桃花塢IP實現用戶的拉新留存。再如,通過在即將播完時推出售后服務衍生節目《陪你看桃花塢》來反哺原節目,這種有序聯動使得整個桃花塢IP形成了一種相互支持的生態系統,不僅提高了各個綜藝的曝光度,還增加了整體的市場價值。
3.品牌贊助與合作。桃花塢IP在衍生節目中靈活運用品牌贊助與合作。例如,從“平谷大桃”的宣傳和銷售效果來看,未來桃花塢的商業能力中,向用戶推薦優質產品將成為可持續進行的商業行為,同時實現了經濟變現能力和助農鄉村振興社會效益的統一。桃花塢“美好生活”的理念也足夠容納不同類型的廣告主參與進來,從居家行業到時尚奢侈品,從農產品到日用品乃至旅游產品,“桃花塢嚴選”的概念或許能成為成熟的電商品牌[14]。這種商業合作不僅使節目制作平臺獲得極大的經濟效益,還能夠豐富節目內涵,提高節目水平和檔次,同時為品牌贏得更廣泛的關注,實現了品牌與娛樂IP的雙贏。
(一)對衍生節目的反思
1.審慎對待節目元素大規模變動,防止激起觀眾抵觸心理。以《活力滿分的夏天》為例,首先,大部分原生綜藝觀眾會對衍生節目陣容和內容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和標準,所以試圖用綜藝IP盤活新人的做法風險極大[15]。《活力滿分的夏天》是投入成本相對較高的衍生節目,卻因嘉賓陣容大洗牌,與原節目的關聯性和互動性不強,使得部分原節目粉絲不愿買賬,節目熱度與關注度都明顯低于原生綜藝,甚至還未開播便遭到一些粉絲的抵觸和逆反情緒。其次,該節目選角人設較為雷同,大多數塢民偶像包袱較重,比較拘謹,受眾多是某位藝人單獨的粉絲,作為想要以觀察社交生活為目的而看節目的觀眾可看性不強。再次,衍生節目作為原生節目內容價值和思想價值的延伸[16],《活力滿分的夏天》并沒有著重突出原生節目的主題元素——對社群文化和集體生活的探索,而在山野之間進行舞臺表演的定位也不夠清晰,表演時藝人妝造、舞美有些過于隨意,這種“兩不像”使得節目模式被置于略尷尬的處境。
2.消費主義入侵,過度干預節目內容。作為原生節目的周邊產品,衍生節目很容易陷入一味追求“唯流量論”和變現能力導致作品粗制濫造的消費主義旋渦中。例如,《桃花塢》所有衍生節目都需要充值會員才能獲得觀看權限,觀眾若想繼續觀看“衍生禮包內容”《時光日記》,還需要再額外支付每條視頻3元的費用才可解鎖觀看,而每條付費視頻時長僅在3分鐘左右,實際內容多和原片相重合,制作也并不精良,不免有“割粉絲韭菜”之嫌。
(二)對衍生節目的未來展望
衍生節目雖為衍生品,仍要秉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學會尊重觀眾,提高審美趣味。即使是對未播素材和花絮的重組利用,也需要有清晰的敘事結構和符合邏輯的剪輯手法,不能簡單拼貼。既要強調與正片的聯動,強化“名場面”思維,吸引觀眾興趣,又要保證不過多與原片重復累贅,重視挖掘新的敘事線索,不斷創新衍生形式,促進原生綜藝和衍生綜藝的協同發展,實現雙贏。
“衍生”是個拓展性思維,應明確一檔優質的原生節目是衍生節目發展的源頭活水,既不能總想著把優質勁爆的內容都留到需要成為會員付費才能觀看的衍生節目中,同時又要讓觀眾看完原生節目后有“看不夠”的感受,吸引觀眾點開衍生節目。
“衍生綜藝的制作是一把雙刃劍,低品級的衍生綜藝不是為母體綜藝增益,反而是消耗了母體綜藝的IP資源。”網絡綜藝衍生節目的產出加劇了綜藝市場的競爭,制作方為培養更加牢固的受眾,紛紛從不同角度挖掘主體節目的價值,制作衍生產品。而無論是否為衍生品,只要選擇呈現給觀眾,就要細致打磨,做好把關,經得住觀眾的檢驗和市場的錘煉,同時要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網絡綜藝節目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亟待挖掘和拓展,而衍生節目應從后方打好輔助,推動原生節目實現長尾效應,拓展娛樂產業鏈,實現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鑫濤,田恩宇.受眾視角下網絡綜藝衍生節目的發展特點及優化路徑[J].視聽,2023(1):107-111.
[2] 林沛. 《五十公里桃花塢》勾勒出迷你社群“剛好”的模樣[J].中國廣播影視,2021(23):192-193.
[3] 劉俊.衍生綜藝:界定、價值與媒介變遷[J].中國電視,2021(9):27-32.
[4] 李嬌.生態變革與文化建構:技術文化共生視角下的中國網絡綜藝節目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5] 劉睿,高沛雯.衍生網絡綜藝節目初探[J].當代電視,2020(7):83-87.
[6]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7.
[7] 楊波,葉思博.衍生綜藝的回望、敘事與再塑:以《快樂再出發》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23(1):12-17.
[8] 傅雅慧.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思路探討[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6.
[9] 白欣蔓.從長尾理論看網絡綜藝衍生節目如何“出圈”:以《開飯啦!唱作人》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8):197-199.
[10] 羅伯特·斯科爾斯,詹姆斯·費倫,羅伯特·凱洛格,等.敘事的本質[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458.
[11] 蒲鈺希,汪昱.融媒體語境下電視綜藝IP運營探析[J].現代視聽,2018(12):5.
[12] 馬斯洛.馬斯洛說完美人格[M].高適,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167.
[13] 方嘉怡.理想生活在真人秀節目中的創新表達:以《五十公里桃花塢》為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2(21):180-182.
[14] 姚文欣,趙文靜,楊雨欣.社交實驗類真人秀創新性和問題分析:以《五十公里桃花塢》為例[J].藝術科技,2021(15):61-62.
[15] 姜雪,舒敏.以小博大,破而后立:近年來衍生綜藝的發展與反思[J].現代視聽,2022(12):47-50.
[16] 王星燕.自制網絡綜藝衍生節目與產品營銷分析:以《吐槽大會》為例[J].科技資訊,2019(30):239,241.
作者簡介 王雨辰,研究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