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勃興標志著傳媒領域的巨大變革。在這一背景下,影視藝術創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社交媒體的盛行等,使得觀眾獲取和消費影視內容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影視創作發展格局,促使影視藝術創作必須創新發展,以追求更高質量的藝術作品,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從而獲得藝術與商業層面的雙重發展。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獻綜述與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的現狀與發展,重點基于新媒體時代影視創作的新特征去分析其面臨的挑戰,進而針對性地探究影視藝術創作創新發展的策略,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得出新媒體時代的影視藝術創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影視創作者需要不斷創新,追求藝術性與商業利益的平衡發展,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結論。文章主要提出完善市場監管注重原創保護、明確衡量標準規范創作發展、創新藝術內容、把握市場規律以及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等策略,旨在幫助影視創作從業者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指導他們更好地創作和傳播影視作品。不過,研究并未進行實際調查與分析,故研究結果缺少一定數據支持,同時該研究僅針對個別影視創作案例進行分析,因此研究結果在普適性與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另外,進入新媒體時代,影視行業發展迅速,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滯后性。未來,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各個方面的細節和案例,以更全面地理解這一領域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特征;挑戰與創新;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235-03
傳統影視創作以電影院和電視為主要傳播平臺,而進入新媒體時代,觀眾則可以通過互聯網流媒體、社交媒體平臺和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觀看相關內容。這種觀看的便捷性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傳播途徑,但同時也使內容創作面臨更大的競爭,觀眾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和互動性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傳統影視創作者不僅需要適應新的制作工具和技術,還需要思考如何創新內容,以滿足觀眾的新期望。
(一)管理機制不健全
新媒體環境下,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影視行業監管部門難以有效應對新興問題和挑戰。其主要涉及內容審查、信息傳播管控、稅收政策等方面,必須更好地規范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創作,以確保內容質量以及維護創作者權益[1]。同時,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影響了市場秩序,增加了監管難度,制約了創作者的發展和創新。此外,影視行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創意抄襲、不正當競爭等,這些都與管理機制不健全有關。
(二)創作內容同質化嚴重
當前的影視創作市場跟風現象嚴重,一旦某一類型的影視作品取得成功,類似的作品就會大量涌現,試圖模仿原創的成功經驗[2]。這種跟風現象導致市場中充斥著相似的內容,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難以對影視作品保持濃厚的興趣。這種內容同質化問題不僅損害了影視創作者的創新熱情,也無法滿足觀眾對多元化內容的需求。同時,影視作品缺乏創新,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加激烈,增加了影視行業的經營風險,阻礙了影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盜版作品泛濫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興起,盜版作品在網絡上大量泛濫。例如,現在很多電影在影院上映后,很多不法組織就會采取盜錄的方式獲取影視內容,然后將所謂的“槍版”作品上傳至盜版網站上獲取收益。在這種模式下,觀眾往往能夠免費獲得盜版作品,這對合法知識付費內容造成了侵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削弱了創作者的積極性[3]。
(一)完善市場監管,注重原創保護
一方面,市場監管的完善對于新媒體時代的影視藝術創作至關重要。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積極制定規范性文件,以建立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監管框架。這包括完善的版權法律、明確創作者和創作團隊的知識產權,以及打擊盜版行為[4]。
此外,政府可以組織影視創作者進行學習培訓,增強他們的版權保護意識,鼓勵創作者主動保護自己的作品;或者舉辦創意競賽和獎項活動,激發創作者的原創靈感,從而推動影視行業創新發展。
另一方面,為了促進影視行業多樣化且正規的發展,影視創作企業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第一,提供共享素材和技術資源,讓不同創作者和團隊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必要的資源,降低制作門檻。
第二,企業可以鼓勵合作和聯合創作,以相互交流碰撞出更加多元化的創意。
第三,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對創作者在原創方面的努力進行獎勵,鼓勵他們積極追求創新,推動影視藝術的多樣化發展。另外,政府、企業和創作者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政府應通過嚴格執法來打擊盜版行為,加大版權保護力度,確保創作者的權益得到有效維護[5]。企業可以提供合理的版權協議,保護創作者的利益,并提高對原創作品的投資,支持新的創意和故事。這些措施有助于新媒體時代的影視藝術創作實現更好的發展。
(二)明確衡量標準,規范創作發展
《“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強調,加快健全完善電影評估體系,構建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映和市場認可相統一的電影作品評價機制[6]。因此,在明確衡量標準時,首要原則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重社會道德,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其次,為提高影視創作的整體質量,應當明確制作質量方面的標準,包括畫質的高清晰度、色彩調光的舒適、音頻清晰度、特效逼真程度、剪輯的流暢度等,追求形式上的高度藝術性。同時,在影視內容方面,要有清晰的敘事,包括故事結構、角色發展、對白和情感吸引力等方面,從而增強內容的高度藝術性。最重要的是,創作一定要在題材選擇、視覺效果、敘事結構、藝術表現等方面具有創新性,這是避免內容同質化問題的關鍵所在[7]。
新媒體時代,觀眾的參與變得愈發重要。觀眾的參與行為具體表現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二次創作以及觀眾互動活動等。同時,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來衡量其創作水平,包括作品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價值觀的影響以及觀眾的反響等。最終,影視作品的商業成功也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主要包括票房收入、廣告收入、訂閱率和市場份額等方面[8]。
通過明確這些衡量標準,影視行業可以更好地規范創作發展,確保創作出更多高質量、多元化和可持續的影視作品。
(三)創新影視內容,追求藝術價值
新媒體時代,觀眾渴望的不僅僅是娛樂,而是希望被引導思考、感受、反思,以及探索新的審美領域。因此,創作者必須在內容上不斷創新,追求獨特的藝術價值,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創作者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選擇獨特、新鮮的主題與創作角度,深入挖掘文化元素、鄉土情感以及特定地區的地域特色,創造出具有文化深度的作品,吸引觀眾的情感共鳴[9]。在創作中,創作者可以將社會問題融入影片,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共鳴。通過討論重要的社會議題、倫理困境和人性問題,可以賦予作品更多的藝術深度和內涵。此外,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影視創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強化影片的視覺效果,以此突破傳統的審美界限,為影片帶來獨特的藝術魅力[10]。
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為例,電影選取了我國傳統文化名作《封神榜》作為素材進行創編創作,實現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為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創作注入了文化底蘊。電影中包含了豐富的道德價值觀,如商王殷壽的欲望、姬發的覺醒、家國情懷等。這些道德議題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困境和人性問題,促使觀眾深入思考道德與權力、家國情感等現代社會議題。在技術應用方面,影片采用了精湛的特效技術,成功地刻畫了生動形象的神話角色,如雷震子和九尾狐等。此外,通過技術的支持,電影呈現出了千軍萬馬的沖鋒畫面、火光四濺的戰斗場景等。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使影片更具吸引力,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影視創作中的獨特價值。
(四)把握市場規律,找準商業定位
影視作品終歸要走向商業市場,這決定了影視創作在追求藝術價值的同時,也要把握市場規律,迎合觀眾的口味,滿足大眾的需求,從而獲取商業利益。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創作應該積極響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社會問題和矛盾,引導觀眾關注當下的社會議題。創作者可以選擇那些具有廣泛社會關注度的題材,通過影視藝術傳達重要的社會信息[11]。比如,《我不是藥神》講述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藥品進口審批不暢等問題,在商業變現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并且這部電影也改編自真人真事,由此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與關注。再如,《孤注一擲》直觀地展現了境外電信詐騙的社會現象。從賭徒孤注一擲的情感,到詐騙受害人人間煉獄般的經歷,再到詐騙利益鏈上的各種人物,影片展示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詐騙世界,起到了很好的社會警示與反詐宣傳效果[12]。這不僅符合新形勢下的價值取向,還能夠吸引觀眾關注社會問題,提升作品的社會影響力。
另外,新媒體時代的市場瞬息萬變,觀眾口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創作者應根據觀眾反饋和作品的市場表現,靈活調整作品的商業定位,以滿足觀眾的需求[13]。這可能包括優化情節、提升視覺效果、調整推廣策略等。
例如,近兩年的反腐題材受到影視界的廣泛討論與實踐,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狂飆》、電影《堅如磐石》等作品紛紛涌現?!度嗣竦拿x》以反腐大尺度的特點贏得良好口碑;《狂飆》則以人物的底層成長俘獲觀眾的心;而《堅如磐石》最直觀的特點是暴力的場面,突出了權欲之罪惡。這些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們不僅選擇了反腐主題,而且創新性地采用了不同的創作角度,滿足了觀眾的多元化需求。
(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優化產業結構
傳統的影視創作模式主要依賴于影視作品的版權銷售,但這種方式在新媒體時代已顯得單一、滯后。隨著新媒體平臺的興起,觀眾獲取內容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化,傳統的版權銷售模式受到挑戰,因此影視創作者需要主動適應新的發展格局[14]。
一方面,影視作品可以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合作,生產相關的短視頻剪輯、微電影等內容,以滿足年輕觀眾碎片化觀看的需求。這種合作方式可以將原有的影視內容在不同平臺上進行再包裝和再傳播,提高作品的曝光度。此外,創作者也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建立官方賬號,與粉絲互動、發布幕后花絮和制作過程等內容,以增強傳播效果。
另一方面,影視作品也可以與其他領域的媒體進行跨界合作,如與文學、音樂、游戲等領域合作,實現IP的跨領域延伸,擴大品牌影響力。這種深度融合不僅可以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還可以豐富觀眾的娛樂體驗,使影視作品更具吸引力[15]。這種多渠道傳播不僅能夠提高作品的曝光度,還可以增加變現方式,如付費訂閱、廣告收入、周邊產品等??傊?,影視創作者需要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格局,積極探索多方媒體合作,促使影視作品發揮更大的價值。
新媒體時代為影視藝術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創作者需要不斷創新,追求藝術的深度和價值。同時,也要把握市場規律,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當前,影視藝術創作需要綜合運用各種資源和技術,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實現藝術與商業的雙贏,不斷推動影視藝術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鵬超.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的發展路徑[J].藝術大觀,2023(22):97-99.
[2] 陳璐瑤.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的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23(11):174-178.
[3] 趙英彬.影視創作與數字媒體藝術融合:價值、困境及創新展望:以《流浪地球》為例[J].戲劇之家,2023(17):166-168.
[4] 馬懷貴.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的發展研究[J].文化產業,2022(36):31-33.
[5] 吳孟鐘.新時期影視藝術創作的機遇與挑戰[J].戲劇之家,2022(15):147-149.
[6] 張文婷.新媒體發展背景下影視藝術創作創新[J].藝術大觀,2020(35):86-87.
[7] 胡璐璐.新媒體時代下影視藝術創作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藝術評鑒,2019(24):161-162,173.
[8] 張澤博.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報業,2023(2):66-67.
[9] 肖陪.人工智能時代的影視藝術創作與發展[J].新聞傳播,2019(11):35-36.
[10] 羅懿.分析新媒體時代下影視藝術創作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7):88,90.
[11] 劉舒雯.論微時代背景下的影視藝術創作現狀[J].藝術品鑒,2018(26):99-100.
[12] 趙倩瑤.當代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深度融合探討[J].參花,2022(9):68-70.
[13] 謝眾.新媒體視域下影視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融合發展[J].普洱學院學報,2022,38(3):79-81.
[14] 楊沛庚,謝艷虹.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融合性研究[J].藝術品鑒,2021(29):14-15.
[15] 黃婧.淺析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創作的機遇與策略[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3):75-76.
作者簡介 趙詩若,編輯,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