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于加強國際交流、推動國內外文化相互借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國內高校在英語專業筆譯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取得了較大成績。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翻譯行業面臨的環境正在發生日益深刻的變化,同時也對高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筆譯教學,成為高校英語教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結合相關實際教學經驗,對當前高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深入探究。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與新媒體的融合深度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評價方式單一等,影響了學生的英語筆譯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首先,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為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提供大量的實際案例和學習資料。其次,教師應轉變觀念,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如采用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過程的支持引導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數字化資源;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16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南昌理工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航空航天人文英語”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南理校發2023-94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作為培養翻譯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教學質量和效果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進入新媒體時代,傳統的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模式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將詳細分析當前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速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對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
新媒體時代,在英語專業筆譯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技巧,還需要具備在真實語境中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能力[1]。首先,教學目標強調實踐性。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包括對不同語境和文本類型的理解、對翻譯標準和技巧的掌握、對翻譯作品的評估和改進能力等。其次,教學內容注重應用性。當前,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的內容變得更加廣泛和多樣化,不僅包括傳統的文學翻譯,還包括商務翻譯、科技翻譯、新聞翻譯等各個領域。對新媒體的有效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翻譯技能,提高他們的翻譯實踐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新媒體的全球化特性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翻譯活動的重要環節,這對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教學目標方面強調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語言轉換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要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同時,教學內容也應注重包含跨文化交際知識,包括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社交禮儀等[2]。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對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
新媒體時代,高校的英語專業筆譯教學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技巧,還要求其具備熟練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如使用翻譯軟件、數字化資源、網絡工具等,以適應翻譯行業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在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培養方面,翻譯軟件的使用、數字化資源的查找和管理、網絡工具的應用等內容都需要納入教學內容中[3]。
(一)與新媒體的融合深度不夠
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翻譯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然而,許多教師在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中仍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缺乏與新媒體的融合,導致教學效果不佳[4]。一是對新媒體資源的應用不足。許多教師在筆譯教學過程中仍依賴于傳統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未能充分開發和利用新媒體資源,如網絡文章、社交媒體、在線翻譯工具等。這些新媒體資源可以為筆譯教學提供更多的實際案例、實時翻譯練習以及互動交流的平臺,但實際應用卻十分有限。二是筆譯教學模式缺乏創新[5]。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翻譯教學的需求。然而,許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仍未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如在線協作翻譯、機器翻譯輔助翻譯教學、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翻譯場景等。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需求,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三是缺乏與新媒體企業的合作與交流。許多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未能與新媒體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缺乏對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的了解。這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學生難以獲得真實的實踐機會和行業經驗。
(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筆譯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參與度,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筆譯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仍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不高。例如,教師過多強調翻譯理論和技巧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課堂上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習效果不佳[6]。其次,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習風格和能力水平,然而,許多教師在筆譯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固定的教學方式,進而影響學習效果[7]。最后,在筆譯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實際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行業的實際需求,缺乏實戰經驗。
(三)評價方式單一
其一,評價內容單一。許多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翻譯作品時,往往只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語法錯誤,而忽視了其他重要方面,如文化背景、翻譯策略、語言表達流暢性等。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容易導致學生過于關注語法和單詞選擇,而忽略翻譯的整體質量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8]。其二,評價方式單一。許多教師采用傳統的考試或論文形式來評價學生的翻譯能力,忽視了其他評價方式,如口試、課堂表現、小組討論等。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翻譯能力,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其三,缺乏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許多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缺乏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如學生本人、同學、行業專家等。這種單一的評價主體容易導致評價結果主觀片面,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9]。
(一)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
新媒體時代,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教學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新媒體資源如網絡文章、社交媒體、在線翻譯工具等,為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和學習資料[10]。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翻譯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實際需求。例如,教師可以選取最新的英文新聞、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在線翻譯工具中的實際翻譯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以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11]。
二是利用新媒體工具創新教學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翻譯教學的需求。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如在線協作翻譯、機器翻譯輔助翻譯教學、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翻譯場景等。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需求,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12]。例如,通過在線協作翻譯平臺,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翻譯項目中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翻譯任務。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三是加強與新媒體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在開展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應積極與新媒體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了解企業的實際翻譯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教師可以獲得真實的實踐機會和行業經驗,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與企業項目或實習,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行業知識。例如,學校可以與新媒體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翻譯實踐項目或實習計劃。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實際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翻譯支持和服務[13]。這種合作可以實現雙贏,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滿足了企業的實際需求。
(二)探索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教師應轉變觀念,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如采用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筆譯課程的教學實踐,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承擔一個真實的翻譯項目[14]。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完成翻譯任務,教師提供指導和反饋。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三)構建多元化評價方式
進入新媒體時代,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更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一是綜合評價學生的翻譯作品。教師不能僅關注學生的語法和單詞選擇,而應綜合評價學生的翻譯作品,包括語言表達、文化背景、翻譯策略等方面。例如,教師可以選取一段涉及文化背景的英文翻譯,要求學生進行翻譯并評價。在評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化背景的傳遞、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和準確性等方面,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翻譯能力和水平。二是引入多種評價方式。除了傳統的考試和論文形式外,教師還可以引入口試、課堂表現、小組討論等評價形式。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口試,評價其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即時翻譯能力;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評價其參與度和合作能力;組織小組討論,評價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15]。三是引入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除了教師外,還可以引入其他利益相關者作為評價主體,如學生本人、同學、行業專家等。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組織學生互評,使學生了解自己同伴的翻譯作品和思路;還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評價,為學生提供更為實際的建議和指導。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加大對學生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力度,還應提高學生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然而,從當前高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高校的英語專業筆譯教學進一步提高其實效性,與新媒體時代對翻譯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中應加大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革新觀念,探索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從而不斷提升英語專業筆譯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章潔.新媒體技術支持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創新路徑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70-172.
[2] 何莉.新媒體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及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64-166.
[3] 馮娟.新媒體視野下智慧教學賦能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路徑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67-169.
[4] 羅晴.“產出導向法”理論視域下英語專業筆譯課教學模式研究[J].林區教學,2020(6):58-61.
[5] 王慧.以新媒體技術下的生態翻譯理論探索省域特色文化的譯介與國際傳播[J].英語廣場,2023(18):27-30.
[6] 趙丹.基于文化自信力培養的高校英語專業漢英筆譯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英語廣場,2023(16):65-68.
[7] 趙茜.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商務英語課堂教學創新探究[J].現代英語,2023(10):21-24.
[8] 柳福玲.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學創新改革分析[J].海外英語,2023(8):105-107.
[9] 代麗英.人工智能背景下英語翻譯專業筆譯教學策略探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2):53-56.
[10] 鄺曦妮.翻譯工作坊在商務英語筆譯教學中的應用[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5(6):81-87.
[11] 陳曉華.英語翻譯專業筆譯教學案例庫建設及管理探究[J].現代交際,2021(19):37-39.
[12] 張文艷,楊曉紅,王智莉,等.英語專業教育教學中基礎技能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就業與保障,2021(9):172-173.
[13] 王芳.探究“產出導向法”理論視域下英語專業筆譯課教學模式[J].校園英語,2021(19):28-29.
[14] 常滔.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的英語筆譯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校園英語,2020(33):7-8.
[15] 徐瑞.大學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教學模式及方法探析[J].現代英語,2020(13):79-81.
作者簡介 朱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