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成為新中國展現民族形象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特定文化、歷史語境下民族情感認同建構、表達的重要工具。文章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作為研究對象,聚焦于1949年至今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認同。通過挖掘云南民族題材電影情感傳達的話語體系,研究情感認同在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的嬗變。通過梳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模式和特點,得出十七年時期民族電影擔負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政治功能;新時期延續十七年創作模式的革命斗爭題材影片,并創作了形式多樣的電影,從強調民族團結認同轉向了社會主義情感認同,更加注重社會化情感呈現;新世紀更加注重個人情感呈現,從強調社會主義認同轉向了強調個體自我的情感認同的特征。文章利用電影敘事學,分析研究電影的敘事主體,得出云南民族題材電影敘事主體是圍繞民族表達、個人情感追求,關注現代人生活需求而展開的;并以愛情、戰爭、民族為切口挖掘民族發展問題的深層內涵與情感認同。此外,結合情感話語表達的符號系統深入分析民族情感認同與個體情感認同是如何在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展現的。通過文本研究法對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情感認同的嬗變展開研究,旨在借助云南民族題材電影展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關鍵詞:云南民族電影;情感認同;電影敘事學;敘事主題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24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研究生)項目“情感認同在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的嬗變”成果,項目編號:2023Y0853
情感認同是一種通過情感中介深入人的內心、喚起人的感動而獲得的理解、認可和接受。情感認同是最真摯的認同,其影響力也更加持久。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世居少數民族26個,其民族多樣性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吸引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者來此拍攝。本文引入的“云南民族題材電影”是指:反映云南民族特色、為解決云南民族問題而創造出的影片。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云南民族電影作為新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覺承擔起時代使命,積極展現各民族間的融洽關系。特定時代,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完成國家話語表達的同時,又體現了這種歷史進程中少數民族特定的精神風貌[1]。創作模式呈現階段性特征,主要分為十七年時期、新時期階段、新世紀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通過不同的創作模式及創作主題建構起人民對黨、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感認同,肯定了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情感內涵和情感價值。
(一)十七年時期
十七年時期,國內外政治形勢嚴峻,在“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十七年時期民族電影擔負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政治功能[2]。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作模式: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宣傳黨對民族平等團結的友好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十七年,全國共計攝制少數民族題材故事片47部,以云南為題材的故事片占了近十部[3]。涉及苗族、哈尼族、瑤族、彝族、景頗族、拉祜族、傣族、白族共8個少數民族[4]。這是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一次高潮[5]。民族影片以國家情感指向承載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少數民族人民心靈的情感依托。《山間鈴響馬幫來》講述了黨和政府派遣馬幫幫助少數民族群眾運送鹽巴等生活用品,并共同抵御反擊敵人的故事。影片包含多民族性[6],加強了觀眾對黨和國家的情感認同。
(二)新時期階段
新時期階段,云南民族電影進入全新的起步與探索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云南積極響應全會精神探索新的電影創作方向。
這一時期,云南民族電影在新的時代語境中進行探索[7]。主題有革命斗爭、表現改革開放,并開創了兒童片的新樣式,還對商業類型片進行了制作嘗試[8]。整體創作模式多元化,從強調民族團結認同轉向了社會主義情感認同。《葉赫娜》講述了陸南平繼承父志,扎根邊疆重振佤山,促成葉赫娜和埃嘎,并鼓舞兩人回家立功,自己將愛播撒在祖國的邊疆,一生奉獻給民族團結事業的故事,加強了觀眾對國家及自身的情感認同。
(三)新世紀以來
新世紀以來,影片開始從現實主義題材出發,以奇觀營造的創作模式展現民族特色,更加注重呈現個人情感,從強調社會主義認同轉向了強調個體自我的情感認同。《婼瑪的十七歲》將少女的懵懂和原始文化融為一體,挖掘了個人的命運;《米花之味》以傣族母女的情感交流為線,暗含著“原始文化”的新生,民族人民的個體化、時代化新生。將少數民族群體吸納到中國故事中,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9]。
(一)敘事主體
十七年時期,民族電影的內容與國家政治聯系緊密,電影創作主要為表現少數民族的生活面貌,維護國家政權,敘事主體涉及國家層面、民族群體層面。電影力圖在銀幕上呈現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所要求的想象的現實[10]。
新時期階段的敘事主體涉及國家層面、民族群體層面、個體層面,尤其關注兒童話語及國際話語的表達。電影類型以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居多,戰爭片占比下降,強調愛情對于個體幸福和社會團結的作用。另外,增添兒童片這一新類型,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民族受眾的需求。它從對集體描寫轉向對個體關注,追求地域的奇觀化,凸顯了電影的娛樂性和藝術性。
新世紀以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的敘事主體為民族表達、個體情感追求,關注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從電影海報的制作風格就能看出,女性角色成為主要敘事人物,原始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成為新的議題。
(二)敘事主題
少數民族的信物、服飾、歌舞等特色鮮明,表達情感的方式也獨具民族特性,影片中以民族特有符號展現愛情。十七年時期《蘆笙戀歌》利用蘆笙定情,傳達愛意,表現云南瀾滄江拉祜族對愛情的堅貞;《阿詩瑪》中的山茶花、火把節是彝族定情之花及特色節日;新時期的《相約在鳳尾竹下》,葫蘆絲伴著歌聲,以巖罕和罕木娜為首的一對對情侶相約在傣鄉鳳尾竹下。《金沙戀》表現彝族以表哥的身份去背新娘子過門的習俗,呈現愛情的波折;新世紀以來,《花腰新娘》通過花腰彝新娘鳳美打破舊風俗,加入女子舞龍隊,表現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紅河》講述阿桃與阿夏之間的故事,愛情始終貫穿于電影敘事之中,激發觀眾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認同。
以戰爭為敘事主題的云南民族電影貫穿各個時期,但是具體的戰爭內涵有所不同。十七年時期突出強調國家解放戰爭中人民的英勇斗志,以及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敵的情感認同,強化各民族人民作為抗戰一員的主體意識和團結意識。《山間鈴響馬幫來》以各民族團結一心為敘事主題,以抗爭惡勢力為主要的敘事動力,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回應。新時期突出強調我國國境線的沖突,強化個體化認知的情感認同。《槍,從背后打來》講述了傣族少年巖尖勇斗販賣珍稀動植物歹徒的故事,激發了觀眾對于個體英雄的情感認同。新世紀以來,突出強調民族團結精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女頭人》通過淳樸的傈僳族民風宣傳傈僳族民族精神,激發觀眾對于民族團結的情感認同。《青春不悔》則是根據昆明市東川區湯丹鎮因公殉職的扶貧干部吳國良真實事跡改編,喚醒觀眾對脫貧攻堅的情感認同。
云南民族電影始終注重增強地域化民族特色,建立起民族風貌審美意象。運用大量的少數民族音樂及歌舞,增強影片觀賞性,彌補了政治話語帶來的僵化與刻板[11]。民族服飾、民族風光、民族習俗,如《五朵金花》中白族的“白底紅坎肩”以及白族少女象征“風花雪月”的頭飾[12]。這些都是對云南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展示,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看到了云南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尤其在新世紀后,奇觀化營造敘事策略使云南少數民族風俗文化成為依附旅游消費的賣點,展現云南民族電影所呈現出的對善良、淳樸心性的皈依,對純潔、美好信念的堅守[13]。比如《花腰新娘》正是一部以云南少數民族風俗文化作為敘事建構的影片。花腰彝族“三年不落夫家”的傳統與“海菜腔”、屋頂舞龍直接作為矛盾設置的基石,商業利益則成為少數民族形象建構的內在動力[14]。
(一)民族情感認同
云南民族題材電影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步步發展,作為時代的發聲口與時代相呼應,以影片傳達黨和國家的心聲,架起各民族心靈和情感的溝通橋梁。十七年時期云南民族題材電影為國家內外建設打開了一扇窗口,宣傳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新時期相較于十七年時期,革命話語逐漸讓位,民族情感聚焦于我國國境線的沖突,強化個體化認知和社會化情感認同。新世紀以來,突出強調民族團結以及對脫貧攻堅的情感認同,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的民族主體性和影像中的情感認同得以書寫。
(二)個體情感強化
電影中的個體情感往往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愛情欲望展現。十七年時期,家國是云南民族影片敘事的核心,愛情欲望建構在家國情懷之下,只有在完成責任使命的基礎上愛情才得以被重視。新時期,民族男女的愛情經歷成為主要論述對象,注重個體情感表達和民族情感聚合,愛情的欲望不再被壓制,而是成為敘事的核心。新世紀以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對愛情的表達是一種“認同”的書寫。將戲劇性沖突主要建構在少數民族女性形象及其愛情故事之中[15]。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提升,以情感書寫喚醒觀眾的情感認同。
兒童身份認知。《應聲阿哥》《神奇的劍塔》等完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同源的聯想。《紅象》《再見土撥鼠》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從孩童視角展開敘事,強化兒童觀影的身份認知,展現兒童眼中的社會,呈現出純真、善良的兒童形象,用純真的眼光看待民族問題。
他者身份認同。新世紀以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努力在藝術敘事和商業敘事中呈現民族故事。《花腰新娘》在傳統與突破之間游走,巧妙利用民族服裝代表民族符碼,以“他者”視角講述云南民族故事。《碧羅雪山》講述了云南一個村莊中面臨的傳統生活和現代生活的抉擇,《云的南方》中徐大勤前往云南找尋夢境中的理想世界,始終處于“他者”的角色地位,喚醒觀眾的他者身份情感認同。
本文將情感話語兩個獨立的概念作為聚合,系統梳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的情感話語表達。民族題材電影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對于民族共同體及民族融合問題解讀起到極大作用。在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情感認同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展現了電影創作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云南民族題材影片融合民族地域文化,展現各民族互幫互助的場景,幫助全國各地人民了解少數民族特色,更讓少數民族人民了解國家對其的支持與重視。情感認同下的電影研究能夠催化人的本性回歸,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的情感認同,從民族自豪感的表達到多元文化的呈現,從個人情感的表達到集體記憶的再現,從傳統的愛情觀到現代價值觀的轉變。情感話語在云南民族題材電影中的嬗變,反映了云南民族題材電影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同時也展現了電影創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同。影片塑造了鮮明的人物性格,呈現了極具吸引力的敘事內容,讓觀眾更易理解影片內涵,增強了電影的觀賞性和文化價值,實現了情感話語的新突破,為國家穩定、民族融合作出貢獻,幫助電影創作者更好地展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參考文獻:
[1] 劉安.寂靜地書寫與發聲:新世紀少數民族電影的身份表述與認同[D].重慶:重慶大學,2016.
[2] 吳麗.“十七年”云南民族電影與國家認同建構[C]//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叢.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8.
[3] 陸弘石.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288.
[4] 謝德明.云南電影風生水起 獨立寒秋嶄露頭角[J].民族藝術研究,2008(1):72.
[5] 梁黎. 100年,銀幕上的中國少數民族[J].中國民族,2005(12):23.
[6] 周傳皓.哈尼族題材電影歷史發展簡述(1954—2014)[J].文化藝術研究,2015,8(1):128-138.
[7] 沈慧.復蘇與探索:1977—1999年間的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概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0(4):110-116.
[8] 李淼,謝波.改革開放40年云南影視創作的發展與反思[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3):31-44.
[9] 劉安.共同體敘事的云南經驗:以云南少數民族電影為視角[J].電影文學,2022(14):15-18.
[10] 宋杰.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十七年”云南少數民族題材故事電影[J].當代電影,2016(2):106-112.
[11] 李淼.論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邊疆想象、民族認同與文化建構[D].上海:上海大學,2013.
[12] 申雪瑾.“十七年”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研究(1949—1966)[D].昆明:云南大學,2022.
[13] 林進桃.云南民族電影的敘事策略與突破路徑[J].民族藝術研究,2017,30(4):154-160.
[14] 謝波.民族電影中的云南少數民族形象嬗變[J].當代電影,2013(12):184-187.
[15] 謝波,張鎮宇.戲劇性少數民族形象與風格化的他者:論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敘事風格[J].傳播力研究,2018,2(12):5-7.
作者簡介 魏馨蕊,研究方向:民族影視語言與文化。張越,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王莉淋,研究方向:民族影視語言與文化。原煜霖,研究方向:紀錄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