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新媒體異軍突起,各大高校紛紛利用新媒體開展全方位的日常思政教育。文章針對新媒體時代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的路徑加以研究,探索更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創新路徑,助力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思政教育。文章采用理論加實際的方法,探討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體的應用現狀、問題及創新方法。通過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結論: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應當充分應用新媒體,抓住00后學生的特點,從學生實際思想情況出發,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從而取得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心中、腦中的效果,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實質水平。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高校;思政教育;輔導員;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21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創新性探索——以《我的職業小芽培育年賬》為例”成果,項目編號:J20221168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新媒體異軍突起,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大眾接受程度高。在此背景下,為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各高校紛紛將新媒體與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新媒體作為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工作主要使用的新技術、新工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只有立足高校學生主體特點及需求,豐富、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傳播快、影響力強等優勢,才能讓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走實、走深。
新媒體技術作為當下傳播力、影響力最強的信息技術之一,在各大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宣傳方式豐富多樣,多以文字、圖片、視頻等結合的方式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當下,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挑戰和機遇并存。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1.高校思政教育不夠吸引人
大學生由于長期與新媒體打交道,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靈活的思維、強烈的“求新求變”心態。針對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特點,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對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進行研究。
2.欠缺完善的教育體系
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極具綜合性,當前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缺少系統性,欠缺專業人才,影響日常思政教育效果。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
1.新媒體對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支持作用
當今時代,新媒體平臺在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內的普及率較高,高校輔導員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政教育,極具優越性,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同時,高校輔導員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起“第二課堂”教學陣地,加強師生間的聯系,讓師生間距離更近一些[1]。
2.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歷來是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因其自身重要性而備受關注。在對思政教育給予足夠重視前提下,輔導員要投入更多人力、精力和財力來培養專業人才及團隊,搭建新媒體技術平臺,這會極大地促進新媒體和傳統教學的有機融合,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一)一些輔導員缺少新媒體技術運維經驗
目前,高校新媒體技術運維人員以新聞類方向人員為主,此類人員缺乏思政教育工作的經驗。同理,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政教育時,也缺乏新媒體技術的運維經驗[2]。例如,新媒體技術由于其自身特點,在傳播內容上追求新穎活潑、緊隨潮流,經常會使用網絡詞匯,以此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吸引力。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比較嚴謹,內容表達上比較傳統,大多習慣于將課件內容直接轉載到新媒體技術平臺上,大大降低了內容的趣味性,影響傳播效果[3]。由于缺乏運維經驗和管理能力,不能將思政教育與網絡傳播特點有效融合,因此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反作用。
(二)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體應用形式單一
輔導員依托新媒體發布的思政教育內容仍以課本上的東西為主,學生生活以及校內校外互動交流的內容偏少,不夠貼近教學一線和生活一線,內容生硬,難以引起學生共鳴。
(三)新媒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運用不靈活
當前,新媒體是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重要輔助工具。但新媒體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沒有從宏觀、系統的角度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有效結合,同時也缺少在此方向的深入研究,僅僅將其視為一個授課工具,缺少系統的思考和全方位的運用[4]。
(一)加強輔導員新媒體技術運用培訓
基于高校輔導員缺少新媒體運維經驗的現狀,應加大專項培訓力度,發揮新媒體技術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5]。
首先,高校可以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到校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強化理論認知,提高實操水平,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新媒體技術。
其次,可以聘用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技術指導,提升師資水平。選拔優秀學生進入新媒體技術運維團隊,師生融合化管理,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思想、特點的認知和了解,使得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發揮新媒體技術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助力作用[6]。
最后,高校新媒體運營應建立在校黨委主抓、校團委主負責的框架上,選拔專業性強的人員開展具體工作。在實踐中,切實可行且高效的方法是組建一支專業運營團隊,輔導員要對新媒體所發布內容的政治站位及內容的策劃、采寫、排版進行整體把關,具體執行人員要有較強的專業性,內容制作完成后,要逐級審批,并且加大對運營團隊的人力、財力支持力度,持續培養運營人才,制定規范的運營制度[7]。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互聯網上,還是在互聯網之外,輔導員都要意識到:高校輔導員不僅是教育工作者,還是教育服務者。如果學生出現叛逆或者不理智的行為,會產生嚴重消極影響。高校輔導員要與其他部門人員共同努力,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其克服困難,解決實際問題,用科學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建立起對自我人生的正確認知,使學生以端正的態度、飽滿的狀態和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二)創新新媒體傳播內容及方式
輔導員利用新媒體創新思政教育時,要發揮新媒體在創新思政內容和思政傳播方式方面的作用[8]。具體來講,可以按照以下幾點操作。
第一,在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設置思政教育專欄,鼓勵學生參與討論。
第二,新媒體的主體受眾為高校青年學生,在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時,要使所傳播的內容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確保學生樂于接受,同時要將思政內容與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民生信息相結合,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傳播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人民等的教育[9]。
第三,將課堂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提高新媒體技術與學生的契合度,改變單一的理論授課模式,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生進行趣味互動,加強內容的創新,也要注重加強體系的構建和微信公眾號的專項運維,打造思政教育宣傳團隊,注重層層推薦和層層把關,最大限度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宣傳優勢,提升思政教育內容的比重[10]。
(三)健全高校線上線下協同思政育人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須創建線上線下協同思政育人機制。在具體實踐中,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注重線上與線下的同頻共振。堅持在線上和線下同時發聲,保證在線上和線下都要同步進行,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共鳴效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例如,在線下組織紅色文化進高校思政課堂的活動時,要在新媒體平臺或社交軟件上發布相關宣傳文章、視頻。
第二,從形態角度來看,線上和線下的表現各不相同,應在兩個層面形成一種合力,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11]。
第三,從目標角度來看,將注意力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根本問題上,始終堅持線上線下并進,不忘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心。目前,在高校校園里,新媒體已被廣泛使用,但其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并未完全體現出來。在移動互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上的思政教育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由此各類新媒體平臺將會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12]。
第四,從形式角度來看,高校輔導員要不斷增強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保持敏銳觀察力,主動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創新日常思政教育形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通過與時俱進的日常思政教育方式,可以進一步融入學生隊伍,解決師生之間不能及時交流的問題,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同時,線上線下協同思政育人過程中,輔導員還應到學生的生活區域、學習區域,如餐廳、宿舍、教室等,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積極參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真正了解學生的狀況,對癥下“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日常思政教育效果。
(四)加強基于新媒體技術思政的教學評價
近幾年,各大高校積極引入新媒體,并且已逐漸入駐具有典型意義的新媒體平臺,如微信、抖音短視頻等,各平臺內容閱讀量、粉絲量、互動量都有所提升,這一現象說明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播力有所增強[13]。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使學生從思想上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可構建一套基于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機制,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意義重大。在高校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的網絡思政實踐,屬于一種以滲透為主要特色的隱性教育。在建立高校微信公眾號的評價體系時,不能在“流量”中迷失方向,也不能只注重思政育人的效果而故步自封。所以,怎樣才能使這個評估系統更科學、更有效,如何才能找到傳播能力與引領能力之間平衡點,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大課題[14]。以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實踐運營經驗為依據,可以考慮在文章閱讀量、分享率、評論數等基礎數據的基礎上,增加內容停留時間、閱讀頻次、思政內容深度、是否可以體現高校特色等指標,以此衡量高校微信公眾號內容的“人氣”,并以此為依據,構建一套科學、有效的高校微信公眾號育人成效評價體系。目前,網絡思政這一新興事業正蓬勃發展,構建以高校微信公眾號為主體的網絡思政評價體系,可為高校順利推進網絡思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所以,高校要抓住這一契機,不斷創新思政工作形式,擴大“三全育人”的覆蓋面,讓新媒體成為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有力抓手[15]。
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功能亟待開發,新媒體作為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工具,能夠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強化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傳播力,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缺少新媒體技術運維經驗、新媒體技術運用不靈活等問題,需要加強專項技術培訓以及創新思政教育內容,才能促使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璐.高職院校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四聯系”模式構建[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4):69-72.
[2] 法如克·馬合木提,阿依登古麗·阿曼臺.高職輔導員學生管理中對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0):106-108.
[3] 郭婧,雒春生.專業化職業化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路徑探討[J].經濟師,2023(9):203-205,208.
[4] 胡泊.“大思政”視域下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3(16):44-46.
[5] 杜娟.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機制建構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23,41(4):88-92.
[6] 吳謙.“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3(8):121-123.
[7] 郝顏.新媒體視域下輔導員如何有效利用抖音平臺開展工作:以影視傳媒類學生為例[J].公關世界,2023(10):106-108.
[8] 劉文倩.“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探討[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1):208-210.
[9] 鐘丹丹,魏艷陽.人工智能時代下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4):43-46.
[10] 劉超.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方法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4):107-108.
[11] 滕佳麗.傳媒藝術人才培養:數字化賦能與思政教育[J].傳媒論壇,2022,5(6):108-110.
[12] 張順友,李風晴,屈天祎.基于課程思維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工作探析[J].辦公室業務,2022(4):85-86.
[13] 吉田田.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體系構建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4):202-204.
[14] 謝琳琳.新媒體視野下的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9):35-36.
[15] 張禧嘉.現代新聞傳媒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核心思路構建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9):91-92.
作者簡介 曹茜,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