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法新聞報道不僅是政法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推進政法工作的有效途徑。政法新聞報道即關于法律規定、法律宣傳、執法司法部門工作等方面的新聞事件的報道。強大的社會關聯性、廣泛性是其主要特點,優秀的政法新聞報道對打擊各類犯罪行為、提升群眾法治意識、激勵政法干警斗志等有積極作用。
因此,政法新聞報道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充分重視。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政法新聞報道工作也得到了相應發展,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給政法新聞報道帶來了極大挑戰,使得政法新聞報道面臨著較多問題,若不及時改進解決,則必然會對政法新聞的長遠發展造成影響。
為此,文章從“權威性受到挑戰”“合法表達與時效要求存在矛盾”“隱私權與知情權之間存在矛盾”三方面入手,對當前政法新聞報道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從“內容優化:堅持‘內容為王’”“提升時效:建設新媒體時代的政法新聞”“平臺優勢:加強技術拓寬發布渠道”“創新形式:以短視頻增強視覺體驗”四個方面著手,提出了新媒體時代做好政法新聞報道的策略,希望能夠提升政法新聞報道的質量,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從而促進政法新聞獲得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政法新聞;新聞報道;傳統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121-03
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現代化技術及各類電子產品是其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如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具有較強互動性、海量化、數字化等特點。新媒體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嚴重的沖擊與挑戰[1]。在此背景下,政法新聞報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突破當前面臨的困境,促使政法新聞與新媒體充分融合,以提升政法新聞報道質量,則是新聞工作者應探索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的崛起,給政法新聞報道帶來了極大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具體來說,新媒體環境下,政法新聞報道面臨的困境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權威性受到挑戰
政法新聞有較強的權威性、公信力。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新聞的時效性顯著增強,傳統意義上的受眾概念逐漸模糊,開始進入“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新聞信息發布的“門檻”明顯降低,打破了傳播者一方獨大的局面[2]。再加上,網絡信息審查難度較大,各類不實信息傳言謠言不可避免,使政法部門處于被動地位,對其公信力、政法新聞信源的權威性造成嚴重威脅[3]。
(二)合法表達與時效要求存在矛盾
嚴謹規范是政法新聞的基本要求,一般情況下,官方政法新聞報道通常在次日刊發。但隨著網絡的發展,用戶對信息時效性的要求不斷提高,新媒體則更容易搶占先機,人們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隨時隨地就可將看到的信息及時發布出去[4]。然而,政法新聞報道則需要在新聞信息發布前,做好對信息內容的核實,以保證所發布信息的準確性、規范性、嚴謹性,甚至是深入性[5]。
但與新媒體相比,政法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必然會相對遜色。但若政法新聞報道過于重視時效性,在獲取新聞信息后便立即進行報道發布,則容易導致報道信息內容片面,甚至可能會出現對事件斷章取義、新聞失實的情況,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政法機構的公信力。
(三)隱私權與知情權之間存在矛盾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在極大地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使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虛擬性明顯增強[6]。在此背景下,個人信息安全更容易遭受侵犯,特別是在網絡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在網絡面前人們似乎是透明的,通過尋找個人在網絡上存留的蛛絲馬跡,其個人行為信息便可完全暴露出來。
不僅如此,新媒體的普及發展,讓越來越多人傾向于在網絡上表達自己,這種行為雖然對于平衡用戶情緒、心理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容易引發極端現象,甚至可能會引起各類法律問題[7]。比如,用戶在網絡上表達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而這種個人情緒在引起廣泛共鳴后,就容易形成集體情緒,甚至可能會造成侵權等不良后果。而政法新聞報道則具有非常強的客觀、公正原則,其需要在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基礎上,做好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這也形成了用戶知情權與當事人隱私權之間的矛盾。
(一)內容優化:堅持“內容為王”
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普及,讓網絡信息發布“門檻”明顯降低,使得政法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受到了嚴重威脅。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政法新聞報道已經成為政法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政法新聞報道應明確自身定位,立足自身特點,保障報道的影響力、權威性[8]。
這就需要政法新聞報道堅持“內容為王”,抓住報道的關鍵點、人們的關注點,深耕內容,從真實、客觀的角度來報道新聞,以確保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規范性,避免因追求流量、搶占先機而影響報道的深度及準確性。
與此同時,政法新聞報道還應在堅持真實性原則、深度報道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強新聞的貼近性、可讀性,以此來增加政法新聞報道的受眾、提升新聞報道的閱讀量。
這就要求政法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應明確自身的受眾定位,從受眾感興趣的新聞著手,增強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并強調人性關懷,真正讓民眾通過政法新聞獲得啟示,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受眾[9]。除此之外,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突出重圍,作為政法新聞工作者,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可受網絡上各種聲音的影響,而是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并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受眾,將正確的方法論、價值觀傳遞給受眾,從而起到傳遞正能量、增強民眾法治意識的效果,有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
(二)提升時效:建設新媒體時代的政法新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政法新聞報道面臨著合法表達與時效要求間的矛盾,如何提升政法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已經成為政法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提升政法新聞報道質量,政治新聞工作者就必須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能夠快速挖掘、提煉新聞內容,立即發聲、回應民眾輿論;同時還要集中報道民眾關注的問題,真正站在輿論引導一線,從而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政法新聞。
但需要注意的是,政法新聞報道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還要重視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新聞價值與法治價值相統一。政法新聞報道屬于政法工作范疇,作為政法新聞工作者,應明確自身定位,將促進法治建設、推動司法改革進程作為其核心法治價值。這就要求,政法新聞報道應嚴格堅持新聞價值與法治價值相統一的原則,在靈活應用各類新媒體平臺、網絡信息技術來進行新聞發聲、回應輿論、提升新聞報道時效性的同時,嚴格堅守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原則,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引領價值[10]。
第二,堅持嚴格保護公民隱私權原則。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受到法律保護。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用戶的隱私權受到嚴重威脅。如何在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同時,保護好當事人的隱私權也是需要慎重考量的重要問題。為此,新聞工作人員應嚴格核實新聞來源、嚴格把控新聞內容,同時對新聞事實及法律事實進行明確區分,從各個環節入手進行把關,調整新聞報道內容,從而在滿足受眾對新聞報道知情權的基礎上,保護好當事人的隱私權。
第三,堅守新聞職業倫理,不干擾司法獨立。從本質上來看,政法新聞及司法活動雖然渠道不同,但其核心價值均是為了追求社會公正。其中,政法新聞主要是通過公開報道的方式,給受眾帶來心靈上的影響,以此來激發其內心道德感,從而實現道德上的公正;而司法活動則是以法律及公眾權利來為當事人提供基本的權益保障。新媒體時代報道政法新聞時,新聞工作者必須認識到媒體審判與司法審判的區別,對于尚未解決的案件不可妄下結論,同時也不能讓評論成為新聞的主體,更不能進行任何形式的片段報道、斷章取義,避免以媒體審判來替代司法審判,干擾司法獨立[11]。
(三)平臺優勢:加強技術拓寬發布渠道
政法新聞報道要想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媒體格局的變化,就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拓寬政法新聞報道的發布渠道,通過多平臺聯動報道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以福建長安網為例,福建長安網對新媒體平臺建設的重視度非常高,為了能夠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其以福建長安網為主體注冊了微信、微博、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眾多新媒體平臺賬號,并通過這些賬號同步發布政法新聞報道內容,讓新聞發布渠道更加豐富。新媒體平臺的搭建,增進了與全省政法部門工作人員以及廣大網民、讀者之間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福建長安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12]。此外,福建長安網上線運行以來,還借助網絡技術,開展了多項網上評選活動,比如“福建十大法治人物”“十大人民警察” “十大邊防衛士”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福建長安網流量,有效提升了影響力,為政法新聞報道收獲了更多的流量及受眾,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政法新聞報道的發展,增強了政法新聞報道的效果及影響力。
除此之外,政法新聞報道還應增加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實現新聞報道理論和新媒體平臺的有效融合,通過媒體聯動、協調互補的方式有效增強政法新聞報道的公開性、開放性。例如,福建長安網在積極建設新媒體平臺的同時,還重視與其他媒體的聯動合作,比如與網絡大V、政務媒體等進行聯動,通過線上活動的方式,轉發政法新聞報道,甚至是共同宣發,以此來拓寬政府新聞報道的發布渠道。通過普法化、專業化的語言,以及大范圍的發布宣傳來吸引更多受眾觀看,引起更多受眾的共鳴,進而達到更加理想的新聞報道效果[13]。
(四)創新形式:以短視頻增強視覺體驗
新媒體環境下,政法新聞報道要想獲得更多流量及受眾,獲得更加理想的報道及傳播效果,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積極進行新聞報道形式創新。比如,短視頻是當前較為流行的媒介形式,相較于傳統媒體報道,短視頻的呈現形式更加靈活、生動,并且可以更加細致地傳播新聞內容,更便于受眾理解,可以讓受眾獲得更直觀的體驗[14]。
因此,政法新聞工作者應積極了解短視頻這種媒介形式的優勢與特點,并將其與政法新聞報道融合,將受眾關注熱點新聞事件,在第一時間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報道,以此契合受眾的需求,從而擴大受眾群體,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短視頻報道政法新聞時,新聞工作者應堅持客觀、真實、規范的原則,規范優化短視頻內容,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后期剪輯制作來提升短視頻的視覺效果,以動態方式呈現新聞事件,以提升政法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感染力,達到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15]。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政法新聞報道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需要政法新聞工作者充分思考當前面臨的困境,并借助新媒體環境探索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以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帶來的變革影響,積極創新新聞報道形式、拓寬政法新聞報道路徑,不斷提升政法新聞報道效果,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鄭智.新媒體時代行業類媒體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以檢察日報社2019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傳媒,2019(9):30-31.
[2] 劉光平,李嚴.地方黨報新媒體平臺如何提升時政報道傳播力:以掌上春城新聞客戶端為例[J].傳媒,2020(4):39-41.
[3] 陳潤.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地方媒體如何做好重大時政新聞報道[J].傳播力研究,2019,3(25):63.
[4] 崔巖,司君波.新媒體平臺如何做好法治宣傳: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政法新聞實踐為例[J].全媒體探索,2023(1):55-56.
[5] 董玉芝,陶夢清.主流媒體正面宣傳分眾化傳播初探:以光明網\"新時代 新青年\"系列短視頻為例[J].傳媒,2020(7):51-52.
[6] 黎明.孟建柱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宣傳工作提出要求 全面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 更加積極主動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和關切[J].長安,2013(5):12.
[7] 李凡.新媒體環境下省級黨報新聞輿論引導力再構建研究:以《重慶日報》媒體融合路徑為例[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8.
[8] 肖瀚.法治媒體在主題報道中如何創新與突破:以《法制時報》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報道為例[J].記者觀察,2020(3):58.
[9] 張煒.傳統媒體如何運用新媒體做好新聞宣傳工作[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1(9):94-96.
[10] 劉子靖.新媒體時代國際新聞報道的受眾特點初探:基于百度指數數據的案例分析[J].中國出版,2015(11):57-61.
[11] 龔少春.創新打造“新媒體+普法”的探索與實踐:以“江西政法”新媒體為例[J].傳媒論壇,2022,5(24):94-96.
[12] 楊一凝.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困境及發展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3):34-35,41.
[13] 宋偉哲.論“互聯網+”時代的政法新媒體轉型:以提升服務力為視角[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7,15(5):1-7.
[14] 王鑫.新媒體語境下如何做好新聞視頻直播平臺:以央視新聞移動網為例[J].青年記者,2017(26):94-95.
[15] 徐盈雁.政務傳播:把“我想說的”變成“讀者想看的”:以最高人民檢察院傳播矩陣為例[J].全媒體探索,2023(5):51-52.
作者簡介 葉翔,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網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