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融媒體的迅速發展與普及應用,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網絡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為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手段。傳統高校思政工作中,高校輔導員主要通過傳統媒體、課堂教學等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紓解負面情緒,指引正確方向。然而,傳統教學方式受時間、地點等因素限制,難以滿足當代社會對高校網絡思政的需求與要求,且當代大學生習慣于使用互聯網獲取知識、彼此交流,因此借助融媒體優勢創新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變得尤為重要。文章以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為研究對象,闡述融媒體對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積極影響,指出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存在以下問題:媒體選擇不夠精準、內容創新不足、輔導員媒介素養不高、融媒體信息質量較差、缺乏實踐上的整合措施等,最后提出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的創新路徑,包括優選媒體平臺并做好運營管理、依托融媒體創新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升輔導員媒體素養,強化網絡思政專業能力、強化學生甄別信息能力、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3-0215-03
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中,鼓勵輔導員除采用傳統思政工作模式外,還要積極借助社交媒體等傳播正確信息,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網絡平臺,高校輔導員還可以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思想上出現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但網絡思政工作對高校輔導員素養要求較高,輔導員須不斷提升自身融媒體素養,如融媒體操作技能、信息判斷能力等。
(一)傳播途徑多樣化
相較于傳統高校思政工作傳播途徑而言,融媒體可以利用多種平臺同步傳播思政內容,如微博、微信公眾號、QQ空間、知乎等,上述平臺用戶群體龐大,利于實現覆蓋式信息傳播目標。除已制作好的視頻外,高校輔導員還可以通過直播、在線訪談等方式,邀請專家學者、社會名人為學生線上授課,分享經驗,學生則可以實時與輔導員或專家互動,尋求更專業的解答[1]。
(二)互動性與參與度增強
融媒體平臺提供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如在線討論、投票、問答等,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如教師以當下火熱的議題為案例,帶領學生一同分析該案例,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互動形式多樣化也能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效果[2]。
(三)視聽效果突出
融媒體平臺借助視頻、音頻、圖像等多媒體形式,將思政教育內容以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還可以通過制作微電影、動畫、音樂等形式,將思政教育內容與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3]。
(四)宣傳效果擴大
融媒體平臺具有廣泛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可以快速將思政教育內容傳遞給更多的學生,即使在不同時間段和地點也可以傳遞信息,使得思政教育更加靈活和有效。同時,融媒體平臺還可以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將思政教育內容傳遞給更多的人,提高思政教育的社會效益[4]。
(五)正向引導效果顯著
融媒體具有強大的輿論引導功能,可以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采用多平臺同步傳播策略和個性化推送策略,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提高傳播效果。通過融媒體,高校輔導員可以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學生瀏覽視頻或網頁時經常能看到人們就某一事件展開激烈討論,各持己見,容易影響學生的判斷。高校輔導員可以針對這一事件與學生們深入探討,以客觀、公正的角度看待相關事件,并以身作則在網絡上勇敢發聲,帶動其他學生一同將輿論導向拉回正軌[5]。
(一)媒體平臺選擇不夠精準
選擇媒體平臺時,一些高校輔導員可能對不同平臺缺乏深入了解和比較分析,因此選擇不夠精準,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期望。例如,一些輔導員可能過分依賴傳統的校園媒體平臺,如校報、廣播站等,忽略了在學生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興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即便選了新媒體平臺,由于不同平臺的運營方式和特點不同,部分高校輔導員可能缺乏相關的運營經驗和技能,因此平臺運營效果不佳;或因沒有充分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缺乏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互動,學生參與度不高[6]。
(二)內容創新不足
部分高校輔導員在進行網絡思政教育時,往往只是簡單地將傳統教育內容移植到網絡平臺上,并未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意義和價值,也沒有對其進行創新編輯,導致內容質量不高、表現形式單一,無法引起學生的關注。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時未考慮到個性化定制問題,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理應有所不同,但很多高校輔導員設計思政內容時“換湯不換藥”,整體教育內容雷同,極度缺乏針對性[7]。
(三)輔導員媒介素養不高
高校輔導員隊伍中不乏對新媒體缺乏正確認識的人,這些輔導員可能不了解融媒體的特點,也可能因缺乏相應能力而無法利用融媒體進行網絡思政教育。另外,有些輔導員未對網絡安全加強重視,實際工作中出現安全漏洞或失誤,如泄露學生個人信息、網站遭遇惡意攻擊等[8]。
(四)融媒體信息魚龍混雜
在融媒體平臺上,信息內容來自不同的作者,有些內容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如錯誤的信息、不完整的信息或缺乏權威性的信息,導致學生對融媒體信息的信任度降低,對網絡思政教育產生負面影響。信息重復和冗余也是一種常見問題,同一條信息可能會在不同的欄目、板塊或頻道中重復出現,不僅浪費寶貴時間,還會增加學生的閱讀負擔。另外,融媒體平臺上的信息需要及時更新和維護,否則容易出現信息過時和失效的問題,導致學生可能會得到不準確或誤導性信息,不利于網絡思政教育[9]。
(五)缺乏實踐上的整合措施
高校輔導員在進行網絡思政工作時,可能缺乏整體規劃和統籌,沒有將融媒體思維貫穿到工作中,導致各種媒體形式和平臺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整合,或因未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和平臺,致使資源分散、重復和浪費。同時,不同部門和人員之間也缺乏有效的協同和合作,無法形成合力,而學生因缺乏適當的實踐機會,難以深入理解思政教育內容的內涵,也很難通過實際行動展示自身思想政治方面的覺悟和轉變[10]。
(一)優選媒體平臺并做好運營管理
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學生發展需求選擇適合的融媒體平臺,可優先考慮用戶群體大、互動性強的平臺,如抖音、微博,也可以選擇一些專業性強的平臺。選擇平臺時還須考慮平臺穩定性與信息安全性,確保思政教育內容能穩定、安全傳播。融媒體運營管理方面,應建立健全運營管理機制,包括內容審核、內容發布以及互動交流等方面。同時,對于存在質量問題的信息應及時修正或刪除,此舉既可以避免學生受錯誤信息誤導,又能減輕信息冗余帶來的負擔。另外,高校輔導員應密切關注、及時回應網絡輿情,以防事態惡化,尤其發現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出現異常行為時須及時疏導[11]。
(二)依托融媒體創新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高校應以國家教育指標為準,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和高校學生思政現狀,創新思政教學內容,如通過融媒體平臺引入最新的社會熱點話題和時事政治,結合專業知識與理論,設計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思政教學內容。可制作微電影、動畫、音頻,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不同藝術形式相結合,增強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融媒體平臺,推出線上思政課程,通過視頻、課件等形式,將思政教育內容傳達給學生,輔導員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求,制定在線學習計劃,提供學習材料和測試題,增強線上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學習效果,開設話題討論、答疑解惑、投票調查等活動,也可以針對熱門話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撰寫專欄文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12]。
(三)提升輔導員媒介素養,強化網絡思政專業能力
首先,高校應加強對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培訓,包括掌握基本的媒體知識和技能,如新聞傳播、媒體分析、網絡操作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各種媒體平臺。同時,還應該培養輔導員的媒體道德和規范意識,提高輔導員對媒體信息的鑒別能力和判斷力。其次,強化輔導員的網絡思政專業能力,如對網絡思政教育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對網絡信息和輿論的敏銳洞察力、對學生心理的了解等,通過加強專業能力的培訓和學習,可以使輔導員更好地應對網絡思政工作中的各種挑戰和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培訓過程中還須將網絡安全意識培訓納入規劃,提高輔導員網絡安全防范能力[13]。
(四)強化學生信息甄別能力
高校可開設相關的課程和講座,教授學生基本的媒體素養和信息甄別技巧,幫助學生了解如何評估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并定期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信息甄別和媒體分析,借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高校輔導員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導學生剖析和分析網絡熱點事件,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能力。同時,輔導員還可以利用融媒體平臺,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學生在信息甄別方面的疑惑和問題[14]。
(五)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高校應制定網絡思政工作整體規劃和統籌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加強各種媒體形式和平臺之間的銜接與整合。同時,分別做好各類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網絡思政實踐活動,如網絡文化節、網絡文明宣傳、網絡社會實踐等,此類活動相較于理論講述對大學生更具吸引力,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對相關事件、人物感同身受。也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網絡思政工作內容、方法,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和判斷力。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實習實訓等,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外,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學術講座等,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認同,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校園文化和發展方向,對學生今后步入工作崗位也有一定指導意義[15]。
網絡思政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融媒體時代的創新可以使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本文首先分析融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政工作的積極影響,然后指出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經過探討更加明確了高校利用融媒體進行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的重要性,進而提出多個解決方案,如優選媒體平臺并做好運營管理,依托融媒體創新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旨在通過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增強思政工作感染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侯雅婷.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8):176-178.
[2] 徐偉.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實踐研究[J].教育傳媒研究,2023(5):40-43.
[3] 普布央宗.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中關村,2023(8):106-107.
[4] 強嬌嬌.融媒體時代高校“互聯網+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0):202-205.
[5] 崔娜.融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傳媒,2023(9):84-86.
[6] 余安琪.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困惑與解決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8):170-172.
[7] 馬杰,李衛民,王夢鴿.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探討[J].秦智,2023(4):134-136.
[8] 黃林萱.融媒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創新研究[J].大學,2023(10):18-21.
[9] 盛莉莉.融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4):188-190.
[10] 王婧惠.融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01-203.
[11] 葛曉嬌.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4):79-82.
[12] 宋文獻.構筑網絡思政“同心圓”,涵養鑄魂育人新生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4):45-47.
[13] 崔晨秋,王浩文.網絡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室的建設路徑[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19(4):79-81.
[14] 張江藝.“十四五”時期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時代內涵和發展邏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66-72.
[15] 孟祥燕.融媒體視域中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路徑探究[J].現代交際,2019(23):135,134.
作者簡介 劉志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