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國際傳播的四個敘事創新維度

2023-04-29 00:00:00張錚陳晨
對外傳播 2023年11期

【內容提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當前,全球傳播格局的“多極”轉向、科技變革以及受眾特性的變化都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敘事,需要建立多元共生的敘事主體機制,運用新型敘事載體打造有利的傳播契機,采取共情傳播的敘事策略以提高海外民眾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同感和親近感,挖掘緊貼時代脈絡的敘事內容,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探索“中國眼中的世界”的敘事主題。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國際傳播 傳播敘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傳統文明的基礎上創新性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逐漸形成的,②其繼承發揚了中華文明的特性,同時吸納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呈現出更加鮮明的時代性。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方面要不斷探索理解其深刻的內涵,另一方面則要做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和發揚,使其深入人心并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產生、發展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也飽含深遠的世界意義,是中國為全人類文明發展提供的一份新型案例,即證明了古老文明也可以擁抱現代,煥發新的活力,為現代化發展注入動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有利于打破“西強東弱”的傳播格局,也有利于縮小南北之間的差距,不斷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更廣泛的國家、民族和人民所理解、認同、接受和選擇。

要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說通、說懂、說好,需要在傳播敘事中不斷創新。“敘事”是源自文學領域的概念,關注的是如何講故事,即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近年來,敘事的概念被引入傳播學研究中,被認為是通過特定的話語邏輯來賦予事件聯系和意義,最終使受眾理解并認知相關事件的過程。③在國際傳播中,敘事必須考慮不同地區受眾的文化價值觀差異,用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的符號、形式來表達,同時在對傳播內容進行梳理和再建構過程時保持主體性和獨特性,作出必要的調試和創新。有學者強調,只有立足中國自身的發展實踐經驗,歸納總結中國精神、文化和價值觀念,才能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理念、經濟基礎設施以及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實施進一步操作,形成在國際傳播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和理論表達。④有學者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國際傳播應在敘事主體的層面,劃分為文明、國家、黨和新時代四個維度來講好中國故事,而在敘事策略方面,中國則需要在要回應全球問題、時代焦慮和社會矛盾的同時兼顧個體敘事和集體敘事。⑤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經歷深刻轉變,傳統的“西強東弱”的國際傳播格局也在逐漸松動,“東升西降”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潮流;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播渠道不斷拓寬、技術載體不斷豐富,倒逼產業前端不斷革新生產機制和思維模式;受眾群體、階層持續擴展,大眾中“分眾”的圈層愈發具體細分,受眾需求更加復雜多元,媒介生態巨變,以往的敘事策略和聚焦議題都需要被重新審視。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越走越好,中國對自身和世界的認識、定位有了新的調整。在此背景下,要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展示、傳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從主體、載體、策略和內容四個角度探索敘事創新的實踐路徑。

一、敘事主體多元共生,形成聲量“混響”

現代國際格局形成以來,民族國家成為了國際社會中最重要的行為體。⑥在新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仍然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內容生產流程的簡易化,敘事主體更加多元。一方面,更多“非主流”“非官方”的生產者加入內容創作;另一方面,受眾群體習慣的改變也促使原有的敘事主體改變自己的敘事生產方式,更以受眾偏好為導向。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單一主體無法、也不可能支持這樣跨越時空且內涵深厚的傳播工作。只有發掘多元主體共同發聲,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對同一事件進行敘事,民間官方多方一致發聲,才能形成傳播合力。2023年8月以來,大英博物館文物被盜事件引發全球熱議,希臘、埃及、尼日利亞等國要求盡快歸還文物,各國網民在社交媒體上聲討大英博物館長期霸占掠奪的文物。8月2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瑞士返還中國文物表示了贊賞。9月初,自媒體博主的自制網絡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全網播放量超過4億人次,在抖音、嗶哩嗶哩、微博等平臺引發了關于文物保護的討論。網民發聲,關鍵意見領袖(KOL)助推話題發酵,官方對于相關事件回應,都對此事件形成了多元主體的話題重構和態度展現。

企業是國際傳播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形象的一張重要名片。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企業海外布局愈發完善。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末,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4.7萬家,其中近75%分布在“全球南方”地區,境外企業雇用外方員工近250萬人。中資企業在海外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就業崗位,從就業、市場、企業文化等方面輻射當地。以一批央企、國企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工業、能源等領域有較強的影響力。同時,華為、比亞迪等新興科技企業也在國際輿論場上有較高的曝光度和關注度。5G、芯片、新能源等都是全球消費者關心的議題,也是中國企業在不斷深耕、持續創新的領域。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創造力,出海企業在國際傳播敘事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體。無論是中外合作交流、運營管理思想,還是員工風貌、當地風土人情,都是中國企業出海故事的絕佳素材。2022年,中國建筑集團開展“建筑在說話”海外重點工程回訪,聚焦近十年來在15個國家建造的15個標志性工程或“小而美”工程,挑選當地講述人,深入挖掘了45名外籍建設者、當地民眾的故事,制作推出系列融媒體產品,多渠道分發觸達了超過1.6億人次海外受眾。各國民眾對住房交通、辦公設施都有著美好的追求,這些故事既能夠引發全球關注,又展示了中國建造的實力和品質,體現了中國企業出海帶動全球共同發展的積極影響。

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還需要許多往來于中外之間的“關鍵參與者”共同加入敘事隊伍。近一年來,國際間交往逐步恢復,海外留學、商貿逐漸恢復常態,留學生、海外華人華僑、在華外籍人士等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和關鍵參與者。他們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國際傳播交流中起到中介作用。即使在交通、通訊手段發達的今天,由于經濟政治等現實因素,他國民眾對于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國民風貌以及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仍然處于缺席的狀態,而只有“在場”的關鍵參與者能夠接觸到一手訊息,并對訊息進行解讀和過濾。⑦更好實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被展現、被傳播,上述這些往來于中外之間的“關鍵參與者”們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新興媒體日益興起的環境下,“關鍵參與者”也隨之換了“陣容”,具備了更為獨特的作用。例如,嗶哩嗶哩視頻平臺上有許多在華外國青年博主,他們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也同步開設賬號。這種在多國生活的經歷讓他們的觀點更有廣度,更為真實可信,在不同媒體平臺積累的粉絲也更加多元。在全網擁有超過百萬粉絲的“歪果仁研究協會”由來自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組成。他們通過街頭采訪、邀請嘉賓對談等方式講述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生活的故事,是真正身處中國、深入中國、了解中國的“世界公民”。在部分外媒將新冠病毒誣稱為“中國病毒”、海外華人因此受到歧視甚至人身傷害時,他們發布了《疫情時期的海外華人到底經歷了什么?》,積極為海外華人發聲。關鍵參與者們的親身體驗和對信息的解讀態度,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正向傳播是不可或缺的。

可見,無論是普通素人、意見領袖,還是企業或關鍵參與者,在官方聲音奠定基調基礎上,多元敘事主體構建一種混雜的共生機制,共同發聲,合奏“混響”,形成合力,才能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傳揚得更好。

二、敘事載體豐富鮮活,擁抱新興手段

近年來,新興的文化消費產品層出不窮,影視、音樂、游戲等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內容。不同于傳統的報紙、電視新聞等渠道,這些新的文化載體更生活化,互動性和趣味性更強,它們為傳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新的可能。

以《原神》《崩壞:星穹鐵道》為代表的中國游戲,采取本土化、區域化策略,走向海外玩家。通過對人物、劇情、玩法和環境等設計,中國游戲“出海”不僅讓壯美的自然景觀走進海外觀眾的視線,更將中國的社會風俗等文化特征內含其中。通過游戲中的細節體驗和沉浸感受,玩家能夠感受到現實世界的風貌,還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和方法自主探索游戲世界,與游戲中的元素進行互動,并觸發相應的設計機制,推進游戲進展。在此過程中,游戲這種載體提供了敘事場景和元素,不僅能引導玩家沉浸式參與,還能引發深度玩家對游戲外內容進行解讀、創作與分享,有助于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二次傳播。感應塔(Sensor Tower)于2023年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原神》正式上線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已累計取得41億美元的收益,在全球手游營收中高居第三。其中,海外市場的營收占比高達近三分之二,日本、美國、韓國是海外營收前三的市場。同時,《原神》話題的二創內容在優兔的播放量累計已超過了120億人次。《原神》的出海熱潮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巨大的轉化潛能,也啟發我們采用新型的敘事載體來開創新的國際傳播路徑。

相比起游戲,中國影視作品“出海”的歷史稍長。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電視劇《紅樓夢》、電影《少林寺》等經典作品就在日、韓等東南亞地區熱映,其中包含的中國古代社會、武俠文化等諸多元素在加工成影視作品后,跨越時空引發了熱烈的回響。當前,傳播渠道的便捷多元使全球共賞影音成為現實,不同國家的影視文化作品無需等待口碑發酵或傳統的譯制發售,幾乎可以同時出現在全球觀眾的資源庫中。⑧在此過程中,中國影視作品也在不斷提高質量,登上國際舞臺。2017年11月,流媒體巨頭奈飛首次購買了中國內地網絡電視劇《白夜追兇》的播放權;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不僅在國內熱播,還被迪士尼預購了海外獨家的發行版權;全球最大幻想文學出版社美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旗下的的托爾圖書在2022年以125萬美元達成了《三體》三部曲英文版版權的提前續約;2023年,國產《三體》電視劇上線,國內熱播的同時也“墻外開花”,在優兔平臺觀看人數超過400萬人次,并且發行到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全的電影數據庫網站IMDb上收獲了7.9分的高評分;近期,國產劇情片《漫長的季節》在韓國斬獲多個重量級獎項,口碑熱度雙豐收。這些作品的創作依托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通過其不俗的“出海”成績傳播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方位展現了中國人的現代生活、潮流風尚和文化價值觀。在全球觀眾愈發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驅動下,優質的文化產品將跨越國界的限制而獲得更多的傳播可能性,在日常消費中加深海外受眾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同感和親近感。⑨

如果說游戲、影音作品等敘事載體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提供了不限時的、可供反復品味的平臺,那么大型賽事則是一種凝縮的、高度集中的敘事載體。大型賽事是國家和城市綜合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契機,在各類比賽中,體育競技是最受人們關注的。國際體育賽事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其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是符合全人類共同追求的。⑩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輻射了文化、旅游、外交等多個領域,更是構成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部分,11能夠充分展現東道國的精神風貌和文明價值觀。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雪花匯聚成火炬的奇思、“萌”翻全網的吉祥物“冰墩墩”,杭州亞運會中全球首創的“亞運數字火炬手”,賽場上運動員出場時宛如游戲人物登場的大屏全息介紹,“蝶后”張雨霏與抗癌成功的日本名將池江璃花子的亞運之約……都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塑造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內含的包容開放和人文關懷。

新時代背景下,敘事載體愈發豐富鮮活,更注重營造共通的審美體驗,利用好這些軟性力量和傳播契機,提前策劃,將更有助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

三、敘事策略訴諸共情,促進正向反饋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善于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說明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12“生動”要求在敘事技巧層面靈活,而“感人”則是要在敘事策略上訴諸情感。現代化背景下,人們強調效率、理性、工具,但是情感仍然是人類精神的重要基礎。神經科學、心理學學者達馬西奧關于情緒的腦科學研究證明了情感的重要性。他認為情緒和感受在理性決策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陷入“理性計算”的無窮旋渦之中。13在變動不居的風險社會中,人類對情感的需求和依賴更超過以往,基于情緒和感受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形成認知和價值評判是現代國際民眾的一種思維路徑,在危機事件或負面輿情出現時,這種情感依賴路徑會愈發明顯。所以,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中,應更加注重在傳播敘事中明確受眾的情感需求,觸及受眾的情感空間,引發共情,形成認同。

情感傳播的前提是增強自身的共情能力,能夠共情、理解不同國家的情感理念,才能精準對標各國民眾的情感需求。14共情是一種自然情感和能力,指的是個體面對他人的情緒時,首先產生與他人的情感共享的心理過程,而后對其總體狀況進行認知評估,從而產生的一種伴有相應行為的情緒情感反應,且主體將這種情緒情感和行為指向客體的心理過程。15共情傳播旨在運用共情的心理機制促成情感的正向傳遞,以提升傳播效果。

在國際傳播中主動創造聯系,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人性故事,講國家間民眾的往來交互,講中國發展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命運連結,都離不開共情和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意蘊深遠,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其內含的情感也是豐富多元的。基于國際關系和國情差異,了解受眾的情感反饋,才能理解情感的復雜性與易變性要求,從而在博大的文明文化素材庫中找到對應的敘事“原材料”。除了細化情感訴求以達到更好的情感傳播效果,還應深刻挖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的相通之處,愛好和平、仁愛愛人、信任尊重等都是全球共享的文明價值觀和人類深層次情感追求,觸達這些底層的共通情感,會使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敘事更感人、更動人。在國際互助抗疫實踐中,中國投桃報李,將附有中外名言名句的大量抗疫物資送往各國,“尼蓮正東流,西樹幾千秋”“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等語句寄托了中國人民的祝愿,也因文化接近性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同向解讀與情感共鳴。16危機之下同舟共濟,跨文化間的共情傳播推動了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更促進了民心相通、增進了民間友誼。2021年,云南野象遷徙事件得到全球關注,中國媒體對野象遷徙全程追蹤,有關部門在象群遷徙沿線排除障礙,展現了一個尊重自然、科技先進、高效專業、文明友善的中國,而正是這份全球共通的對自然界、動物和生態環境的好奇與愛護的情感使象群收獲了巨大關注,也使中國的動物保護、生態保護實踐獲得了世界的認同和贊許。

訴諸情感傳播,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引發情感共鳴,得到公正的評判和認同,是國際傳播敘事策略創新的重要路徑。建立“與他者共在”的理念,并努力發展共情的關愛,能夠有效緩解全球傳播中“對空言說”的傳播困境,17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被更多受眾認知、認可、認同。

四、敘事內容深度挖掘,“塑己”也要“塑他”

在敘事內容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還需要不斷深挖,相應的語料庫、素材庫需要不斷更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統部分需要用更適應時代節奏的方式去敘述,挖掘可供再創新的潛力;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現代的部分還需要得到更多關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與經濟、科技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在這個“智能制造”的時代,要下更大決心和努力去講好中國的科技創新和信息文明的新故事。近年來,“神舟”往返、“天宮”落成、“嫦娥”探月、“天問”探火……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浪漫名字,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內涵,彰顯了當代中國人砥志研思、鉆堅研微的科學精神,也體現了當今中國更加強大的科技實力。孕育于空間站的“天宮課堂”既是科普教育的搖籃,更是文化傳播的圣地,不僅在國人心中種下飛天的種子,更向世界撒播一份科學教育的人文關懷。與此同時,航天相關題材文藝作品的不斷涌現,航天文旅產業的發展壯大,都深刻表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敘事內容要緊貼時代脈絡,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要講述中國的故事,更應以中國的視角和中國的態度講世界故事,在“塑己”的同時也“塑他”。國際傳播不僅是對外傳播自身以消除“他塑”的認知謬誤,也需要對他國文化文明觀進行解讀,形塑他國的國家形象,以影響國內外受眾的感知和態度,從而獲得對本國有利的輿論環境。在“塑他”的過程中,傳達什么內容、如何傳達內容,需要經過嚴謹思考和細致篩選,涉及他國的內容,“外事無小事”,要注意細節,避免事實錯誤,消除刻板印象,這也是國際傳播事業中對自我的一次鏡像審視。近年的電影大片出海態勢火熱,《流浪地球》等電影在海內外都斬獲不俗的票房成績。這些題材新穎、符合全球審美的作品中也出現了許多形象鮮明的外國人角色,比如《流浪地球2》中的俄羅斯宇航員馬卡洛夫等,體現了中國文藝作品由塑造“中國之中國”到塑造“中國之世界”的創新轉變。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不僅在于如何展現自我、塑造自我,也在于如何塑造“他者”,從中表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開放、包容、多元、平等的視角。未來,還應繼續探索如何采用中華文明中獨有的形式去講好世界故事,展現中國眼中的世界。

五、結語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是人類社會的共有財富。但是,現有的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核的理論闡釋還不夠豐富,中華民族與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深度交融、文明之間的互鑒互促的歷史梳理還不夠清晰。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必須厘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獨特性,明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不斷挖掘其深刻內涵,梳理其表征特點,才能更好地將其與舊有的、固有的文明形態區分開來。當前的國際傳播面臨著受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影響的老問題,也面對著技術轉型、受眾轉變等新挑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次歷史與現實相遇而獲得創新的文明形態,更是一套有著全球傳播潛力的符號和語言。創新國際傳播敘事,從敘事主體、載體、策略、內容等多層次不斷探索,是提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世界舞臺的認知度、認可度、認同感的有效路徑,也是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審視、豐富自身的鮮活動力。

張錚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晨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第4-11頁。

②何星亮:《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什么樣的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內涵》,《人民論壇》2023年第14期,第8-13頁。

③Hinchman, L. P., Hinchman, S. K. Memor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UNY Press, 2001.

④張毓強、潘璟玲:《主體性探詢:論中國國際傳播創新的方法論基點》,《新聞與寫作》2021年第10期,第23-31頁。

⑤周慶安、劉勇亮:《多元主體和創新策略: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國際傳播敘事體系構建》,《新聞與寫作》2022年第12期,第21-28頁。

⑥劉德斌:《世界的重塑:從“帝國”到“民族國家”》,《外交評論》2019年第36期,第11-24+4-5頁。

⑦邢麗菊、鄢傳若斕:《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東北亞論壇》2022年第31期,第3-17頁。

⑧李潤澤、袁瀟文:《中國影視作品審美共識中的國際傳播》,《新聞愛好者》2022年第6期,第108-110頁。

⑨張錚、方詩敏:《文化突圍與技術革新:新時代的數字文化“出海”研究》,《對外傳播》2023年第7期,第12-16頁。

⑩羅璇:《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與跨文化傳播》,《體育文化導刊》2015年第10期,第126-130頁。

11Grix, J Brannagan, P., Of mechanisms and myths:conceptualising states’“soft power” strategies through sports megaevents, Diplomacy statecraft, vol.27, no.2, 2016, pp.251-272.

1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01版。

13[美]達馬西奧:《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殷云露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83頁。

14張昆、張晶晶:《動之以“情”:國家形象傳播的情感回歸》,《中國編輯》2022年第11期,第33-37頁。

15鐘新、蔣賢成:《全球同心、多級對話、情感共鳴——北京2022冬奧會“云端”國際傳播的基調、路徑與愿景》,《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第14-20頁。

16李成家、彭祝斌:《論跨文化共情傳播——基于國際互助抗疫的探索》,《現代傳播》2021年第43期,第65-69頁。

17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5期,第59-76頁。

責編:譚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欧美a√在线|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免费试看| 欧美第九页|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五月天久久婷婷| 国产区在线看|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欧美成人第一页| a毛片在线播放|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三级| 激情在线网|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色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色网| 欧美爱爱网| 99热免费在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天堂免费| 五月婷婷精品| 日韩天堂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91一级片| 毛片手机在线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影院| 夜夜操天天摸|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911亚洲精品|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天堂成人在线|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久久黄色影院| 色综合五月| 欧美日本二区|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成人一级|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