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聞發布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及時回應輿論關切,在對內凝心聚力、對外展示良好形象方面發揮了特殊重要的作用。當前,要切實樹立效果導向、發揚勇于擔當精神、努力鍛造能力水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形勢、講求規律,與時俱進、扎實推進,推動新聞發布事業再上新臺階,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新聞發布 議題設置 制度建設 國際輿論
2023年是我國系統化、制度化推進新聞發布工作40周年。40年來,新聞發布工作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布權威信息、回應輿論關切,在對內凝心聚力、對外展示良好形象方面發揮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回顧展望,激勵我們進一步增強推進新時代新聞發布事業再上新臺階的決心和信心。
一、新聞發布與對外開放進程同頻共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伴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對外交往不斷增加,國外新聞機構派駐我國的記者和短期來訪的新聞從業人員也顯著增多。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走向世界。開展信息發布、服務媒體采訪,向國際社會介紹好開放、進步、發展的中國,變得日益重要而緊迫。
1983年2月,中宣部、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聯合下發《關于實施〈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和加強對外國記者工作的意見》,要求對外關系較多的國務院部門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社會公開發布新聞。這一《意見》與同年下發的《新聞發言人工作暫行條例》,主導和推動了我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新聞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工作從此進入有規可依、有章可循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云突變。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為中國的前進指明了方向。為更好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1993年初,中央決定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負責政府新聞發布工作,確立了以國新辦記者招待會為主,吹風會、集體采訪、發表談話等形式為輔的新聞發布制度。此后根據中央部署,在國新辦指導組織下,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地方參與到新聞發布工作中來。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體制、推動政務公開,對新聞發布工作提出新要求。2003年起,國新辦在做好國家層面新聞發布同時,牽頭調研、積極推動中央各部門、各省(區、市)新聞發布工作,一些部門和地方陸續設立了新聞發言人。我國三個層次新聞發布制度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譜寫新篇章。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新聞輿論工作,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成為一項緊迫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時期新聞發布工作,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機制的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新聞發布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對于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新聞發布一路走來的歷程可以看到,它是因應我國對外開放形勢的需要而不斷發展、成長的。
二、新聞發布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提升相伴而行
我國新聞發布制度的成熟完善,伴隨著突發事件處置的實踐磨礪,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1994年發生的“千島湖事件”為我國突發事件對外發布和報道敲響了警鐘,深刻印證了新聞發布工作對于凝聚民心、引導輿論的極端重要性。當時由于信息發布遲緩,引發了境外媒體大肆炒作。根據中央要求,有關部門會同浙江省加強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在較短時間內扭轉了輿論被動局面。“千島湖事件”后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國內突發事件對外報道工作的通知》,強調突發事件報道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和新聞信譽”,明確規定要加強突發事件對外報道及輿論引導工作,由中央外宣辦(國新辦)牽頭組織協調。
2003年“非典”暴發,給國家治理帶來巨大挑戰。這是一場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事件,初期由于沒有及時準確發布信息,引發國內民眾疑惑和國際輿論質疑。按照中央部署,國新辦召開系列發布會,積極組織、推動新聞發布工作。當年4月20日起,衛生部每日召開發布會介紹疫情信息和防控舉措,相關部門和有關省區市及時組織新聞發布會介紹防治工作進展。權威信息發布對于抗擊“非典”的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大大推動了中國新聞發布制度建設。總結抗擊“非典”的經驗,國家著力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擬定新聞發布應急預案,積極推進突發事件對內對外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特大地震。中央政府第一時間公布地震信息,媒體滾動播報災區最新情況,國新辦等部門迅即啟動應急響應,次日起每天舉行一至兩場發布會,邀請相關部門發布權威信息、詳細介紹災情和抗災進展,積極回應關切、抑制謠言傳播。會同有關部門和四川省穩妥高效做好境外記者赴災區采訪的服務和管理工作,樹立了中國開放、自信、友善、合作的國家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成為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峻形勢,中宣部(國新辦)會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迅速建立全國疫情信息發布機制,構筑起全國立體化新聞發布格局。各部門各地區圍繞疫情態勢、醫療救治、科研攻關、復工復產、國際合作等精心設置議題,打造防疫抗疫權威信息源;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發布,運用5G等新技術助力提升發布實效;組織引導媒體客觀、理性報道抗疫進展成效,為爭取抗疫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冠疫情新聞發布持續時間之長、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效果之顯前所未有。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處置突發事件工作經驗的積累,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新聞發布是積極有效開展輿論工作的重要手段。
三、新聞發布工作的成效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部門各地方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守正創新,協同發力,推動新聞發布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制度建設日趨完善。經過持續努力,中宣部(國新辦)、中央各部門、各省(區、市)三級新聞發布制度體系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完善,除國新辦公布的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省(區、市)一級的200余位新聞發言人外,地市和許多區縣一級以及各大企業均設立新聞發言人,大多數部門和地方制定了新聞發布規范性文件。發布意識不斷增強。各地區各部門越來越重視圍繞重大政策出臺等開展各種形式發布活動,在處置突發事件和熱點輿情時,越來越把及時組織新聞發布擺在重要位置,在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及時組織新聞發布。今天,就重大問題、突發事件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已成為各地各部門普遍共識。發布形式豐富創新。從發布方式看,積極運用新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信息發布。從發布群體看,既有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負責人,也有基層干部、公安干警、快遞小哥等各行各業代表。從傳播渠道看,注重運用社交平臺等新媒體,確保權威聲音第一時間進入輿論場。
新時代新聞發布事業取得顯著成效,在不忘初衷的同時,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是新聞發布成為黨和政府權威信息發布的重要渠道。在舉辦重大活動、出臺重要政策時,通過新聞發布介紹情況、進展,開展政策解讀,傳播政府聲音,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二是新聞發布成為與廣大公眾溝通回應關切的重要載體。圍繞教育、醫療、就業等廣大公眾關注的民生問題闡釋政策舉措。面對重要社情、輿情,特別是發生突發事件后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確保廣大公眾的知情權,有效引導輿論。
三是新聞發布成為對外交流和開展輿論斗爭的重要平臺。通過新聞發布介紹中國政府立場,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展示國家形象。針對外部疑慮、誤解和質疑,及時溝通、介紹,同時駁斥謠言和抹黑,積極開展輿論斗爭,維護國家利益。
同時也要看到,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及新技術、新媒體的裂變式發展帶來的輿論場的復雜態勢,新聞發布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其一,距離中央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滿意度還有較大差距。一些領導干部習慣照本宣科,不互動交流;或只講成績、不講挑戰,只滿足形式發布、“走過場”。在發生突發事件和熱點輿情后,一些地方和部門或不及時組織新聞發布,或發布會開了,但不主動回應輿論關切,甚至出現“翻車”“爆雷”,損害了自身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其二,距離有效引導境外輿論、贏得國際話語權有較大差距。新聞發布是對外闡示政策主張、引導國際輿論的重要手段。面對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一些發布活動缺少對國際輿論的準確研判和對發布內容的精心謀劃,對可能產生的效果不敏感,未能有效占據國際輿論制高點。
四、推動新時代新聞發布工作提質增效
當前,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好新時代新聞發布,對于更好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形勢、講求規律,與時俱進、扎實推進。
切實樹立效果導向。組織新聞發布開展對外傳播,效果是關鍵。要使新聞發布工作真正架構起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架構起中國與國際社會溝通的橋梁。要扎實推進制度建設,打下堅實工作基礎。要加強發布議題設置,注意輿論實效。要深入研究輿情特點,把宏大敘事和生動故事結合起來,讓發布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要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及時回應關切,發布權威信息,減少和避免錯誤信息傳播。要充分認識新聞發布是國際輿論斗爭的重要平臺,把握好國外受眾特點和輿論熱點,精心謀劃設計,爭取占據國際輿論和道義制高點,努力贏得國際話語權。
發揚勇于擔當精神。做好新聞發布工作的關鍵是要有擔當精神。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要真正認識到新聞發布工作的重要意義,擯棄“不想說、不敢說”的陳舊思維,牢固樹立信息公開和主動引導輿論的意識,積極發布權威信息,正本清源、凝心聚力。發生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時,客觀介紹事實、表明態度立場;面對媒體質疑和批評,切忌避重就輕、轉移矛盾,而要直面問題、澄清事實、解疑釋惑。越是面臨復雜的輿論形勢,越是需要領導干部和發言人站在發布臺上發布權威信息。
努力鍛造能力水平。新聞發布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業務性都很強的工作,特別是面臨新的輿論形勢和傳播格局,對新聞發言人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堅持國家站位、強化全球視野,主動適應國內環境變化和國際輿論斗爭需要,及時發出權威聲音。要深刻把握新技術、新媒體條件下信息傳播和輿論生成規律,提升發布質量,更好滿足新形勢下受眾需求。要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和新聞發言人的新聞素養和能力培訓,切實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提升發布工作科學性、規范性。
40年風雨兼程,中國新聞發布事業始終與時代共進步、與國家同發展,逐漸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新聞發布之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砥礪前行、接續奮斗,推動新聞發布事業再上新臺階,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郭衛民系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