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強調愛國情懷、與時協行、改革創新、力行其志、忠實不欺、奉獻社會。為深入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解決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師隊伍專業化不夠,思政元素融入不明顯,雙創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實踐性教育活動不足等問題,本文基于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策略,以期為新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創新創業;改革研究
新時代不僅是奮斗者的時代也是實干創業的時代,張謇實業精神在新時代有著豐富的內涵,激勵人們緊隨世界發展趨勢,深化改革創新,以久久為功的干勁力行其志,播撒愛國奉獻的種子。基于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研究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改革有其可行性,體現在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能夠找到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切入點,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自覺意識,促進解決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困境。
從微觀上看,有以下幾點:(1)有利于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質的養成,激發實干擔當、強毅力行的創新創業精神。學生可以從張謇實干創業的案例中汲取到促進自身成長的有益成分,感受張謇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進行創造性勞動,在實踐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2)有利于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張謇實業精神擁有開拓更多思政教育元素的空間,教師如果能夠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實效性教育,那么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3)有利于完善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建設。探求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的契合點,能夠充實雙創教育的知識末端,增加雙創課程內容的豐富度。
從宏觀上看,有以下兩點:(1)有助于高職院校在傳承創新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雙創教育能夠為教育發展提質增效,張謇作為實干創業并取得重要歷史貢獻的民族典型人物,對于優化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國故事,落實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價值。(2)成為促進雙創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及推動高職院校教育綜合性改革的著眼點。探索具有張謇實業精神特色的雙創課程改革方案,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具備雙創精神品質的高素質人才,發揮高職院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和促進區域性改革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一)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夠
從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來看,存在著部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表現在部分學校雙創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容易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意義,沒有目標感,也缺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上課分心走神,認為學習這門課程與個人發展關系不大,對待教師的教學提問像“應付差事”,課堂表現消極沉默。
(二)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不足
當前,輔導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專業背景各異,專業課教師從事創新創業教學也相對較少,且具有創新創業專業背景、專門從事該門課程教學的老師則少之又少,這就導致該課程面臨任課教師專業化不足的困境,影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很多教師想要在創新創業領域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還受到頗多外在限制。
(三)思政元素融入不明顯
培養德才兼備的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當前雙創課程在課程思政的落實上與理想還有距離。表現在教師對思政資源的挖掘能力和創設能力還有待提升,落實課程思政的意識、水平還有待加強。再次,存在教育環節中課程思政的融入脫離教學內容,也沒有用好本土資源講好本土故事,生搬硬套,為了加入而加入等問題。
(四)雙創教育教學模式單一
現階段部分高職院校雙創課程教育教學方式仍較為單一。一方面,其教育教學方式仍過于流程化。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的雙創課程教育仍是按照以創業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講授式模式,缺少實踐性環節的模式安排,這種教育方式無法滿足雙創課程的目標和要求,缺乏創新和變化,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業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在雙創課程教學上往往缺乏多元化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不高,這使得教育教學效果不佳。
(五)實踐性活動不足且枯燥
實踐性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獲得創新創業的真實體驗與經驗。當前創新創業課程還存在著教學方式與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不相適應,實踐性活動較少或安排了很多實踐性課時但在實施時大打折扣甚至是不實施的問題,都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其次,豐富的實踐性活動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生動性,但部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活動形式單一,課外實踐的機會較少,缺少對實踐的過程性考核評估,影響實踐育人質量。
(一)完善激勵機制提升學生內在學習動力
一是要目標激勵。正如張謇發展實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救國,那么可以把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學生自身的成長發展建立關聯,課堂就轉化成為學生達成人生目標的一種方式,學生的內在參與動力就會被調動,因此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的作用必不可少。二是要榜樣精神激勵。張謇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在教學環節中穿插張謇故事,用生動感人的真實事跡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奮斗之志。三是要課堂激勵。教師從主講轉變為主導,對積極參與的同學給予語言上的贊揚,對膽怯不敢參與或不想參與的同學,給予眼神上的肯定,行為上的鼓勵,對各小組表現優異進行成績加分或授予榮譽稱號,調動學生參與主動性。
(二)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
張謇認為辦好教育的關鍵是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廣納優秀教育人才,發展師范教育,提升教師團體教學水平。可以基于對專業上的認同,更有對專業的情感的認同成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水平。例如校本共同體、校際共同體、網絡研修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等,為教師分享、對話、展示、協作、資源共享提供了交流互鑒的平臺,減少了教師研修過程中的時間、經費、地區、資源分配等的限制,讓教師擁有同等獲得前沿動態和能力提升培訓的機會,彌補了輔導員等教師所學專業與創新創業教育專業不匹配的問題。另一方面,學校應打通教師職稱、薪資等晉升綠色通道,為教師專業發展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鼓勵、支持輔導員、專任教師更多參與教學并成長為創新創業領域的專家,進一步吸納更多創新創業行業尖兵加入教師隊伍,加快構建創新創業教育人才智庫共同體。
(三)挖掘教育教學思政元素的切入點
張謇實業精神正是雙創教育課程思政的有益來源,能夠與時俱進促進學生將創新創業精神向社會大課堂擴展。將張謇實業精神及事跡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要積極營造濃厚的課程思政氛圍,增強教師實時、事事聯想思政教育的意識,以獲得從張謇實業精神入手找到融入環節、切口的能力。為進一步用好本土資源,也要在課程內容上進行系統設計,找到思政元素切入的具體應用節點,可以如圖1所示切入,潤物細無聲地促進思政育人目的落實。

如圖1所示,張謇之所以選擇放棄狀元身份、投身實業救國、實施棉鐵主義、發展民族工商業,動因在于其強烈的愛國情懷。張謇根據世界發展趨勢,及時抓住時代風口,找到創業機會,進行風險識別,從而找準創業項目,這些能力也是當代創業者應當具備的素質。從改革創新角度,企業運行離不開大量資金,張謇興辦實業幾次面臨資金短缺困難,例如大生紗廠創辦前,張謇在通州籌集創業資金收效甚微,于是招募“通、滬六董”出資,后來又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進行籌資以解決企業資金運轉的困難,這在當時是屬于創新舉措;時代的發展企業籌資的方式、渠道更加豐富,如銀行貸款、政府資助等。在力行其志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如創業團隊的組建分工、經營場所選擇、企業的類型、創業政策等,也要考慮營銷、人才、財務、企業成長等經營策略,還包括經營風險的識別和規避等,雖然張謇創辦實業的模式是一種一體化產業網絡格局,但在外資入侵、急于擴張、鹽墾事業遭遇天災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大生紗廠還是面臨破產危機,因此當代創業者應當學會處理生產與再生產之間的關系,從他人的失敗教訓中汲取經驗。張謇在創業經營過程中始終堅持誠信為本,注重守約,主動完善制度建設,有較強的法治意識,這些都值得學習。他將創辦企業的大部分利潤用在了貢獻社會上,例如創辦了很多慈善機構、學校、醫院,促進完善水利市政建設,其奉獻精神令人敬佩[1]。
(四)探索混合式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缺少實踐環節安排、流程化等問題,可以首先從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上下功夫,模式注重實踐性、運用性,鼓勵學生秉持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中的愛國、開拓、堅毅、誠信、進取、奉獻等美好的品質,發展硬技能和軟能力。
“拋錨-翻轉-運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更能在實踐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圍繞以張謇實業精神為重點的創新創業核心素養,通過情境再現或還原情境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嘗試用張謇創業情境或專創融合情景點燃學生情感,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討論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是“拋錨”。其次,引導學生課前通過合作學習、網絡在線資源、實地訪問等方式,獲得張謇等企業家的創業經歷等第一手資料,而課堂則主要用來在古今中外的對比討論中,理解創新創業理論和當代企業的運營方式。經過課堂上的思維碰撞以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此教師要比學生知道更多,方便提出問題給學生做好引導角色,從而更好地翻轉課堂[2]。再次,將實踐運用作為課程的必修環節,提高實踐運用環節的考核占比,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優勢條件設計創業計劃書,選擇社會化實踐平臺,在主題任務驅動的基礎上,組合多項系統化實踐性活動項目,在實際運用中提升創新創業素養。
(五)以學生為中心豐富實踐性教育教學活動
解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性活動的形式、實效性等問題,還要從教學方法選擇上下功夫,與時協行創設實踐性活動,更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學習需求,提升實踐性活動的系統性、切實性、豐富性。首先,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深入挖掘課程知識體系,融合本土特色以增加活動吸引力、趣味性。可將張謇實業故事、實業精神與當代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相結合,對比研究理解創新創業的基本邏輯及未來走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使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等喚醒學生情感,注重學生實踐氛圍打造和情感體驗,教師要發揮引導而非教導作用,在課堂翻轉環節學生可以自主使用項目驅動法合作并模擬創業過程,問題探究法思考、辯證、共創、提升、分享實踐感受,構建有深度的實踐性雙創知識課堂。再次,可以開辟更豐富的系統化第二課堂實踐性項目,通過創業實訓、創業培訓、學科比賽、創業沙龍、創客空間、科研成果轉化、實地訪問等實踐方式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3]。最后,完善對實踐活動的評價反饋與考核監督機制是進一步增強實踐育人實效性的有益抓手,通過撰寫日志、督導參與、定期評教等,促進師生等多元主體信息互通、動態調整,保障實踐活動實施與效能提升,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改革形成閉環。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張謇實業精神對于高職院校雙創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基于此,高職院校應清楚認識到張謇實業精神融入雙創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認真梳理分析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不足,進而結合張謇實業精神內涵與要求,從多方面入手,打造出一套完善且有效的雙創課程育人體系,提升雙創教育有效性,從而為培養出更多具有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助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職業大學2022年校級立項項目《基于新時代張謇實業精神高職院校雙創課程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2JG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2]師海榮,向玉勇,賈小麗等.翻轉課堂理念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5):89-91+96.
[3]周興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中國輕工教育,2022,25(02):55-61.
(作者單位:南通職業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