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一新生處于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tài)是人際交往產(chǎn)生矛盾的根本原因。進入新環(huán)境,由于缺乏社交經(jīng)驗,她們對社交情境焦慮、恐懼,對社交行為回避、退讓,對自我心理抱怨、苦惱,制約著自身和諧與成長。為緩解大一新生的社交回避及困擾,本研究在問卷調查法測試后,篩選出有社交回避及苦惱的本校新生30名(均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開展為期約一個月共5次的干預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團輔。團輔評估效果:社交回避及苦惱問卷前后測達到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學生對每次團輔的量表評分和自我主觀評價的滿意程度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
關鍵詞:社交回避及苦惱;團體輔導;效果評估
近年來,教育部不斷強調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大一新生剛從緊張的高中生活走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學業(yè)成績不再是評判大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這一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已經(jīng)轉變?yōu)楂@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此時社交對大學生社會化進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
Watson和Friend 在1969年首次提出社交回避及苦惱這一概念,表現(xiàn)為社會交往中的下意識回避行為和焦慮不安、懊惱的感受,由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惱兩部分組成。社交回避指人際交往中,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或遭到拒絕,而產(chǎn)生主動回避行為傾向,是主要行為表現(xiàn);社交苦惱是在社交回避后自我內(nèi)心感受到的苦惱、沮喪和懊悔,是主要情感反應[2-3]。社交回避及苦惱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無法得到他人肯定的評價;核心自我評價較低;社交能力較差;依戀型人格,過度關注他人;過度追求完美主義;過往經(jīng)歷中,有過不好的社交體驗,甚至后期改變過也沒達到預期結果等[4-6]。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可以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觀察、學習、體驗、分享,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學習新的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發(fā)展的助人過程[7]。團體心理輔導的優(yōu)勢在于短時間內(nèi)可以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心理服務,同時團輔方案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心理困擾,培養(yǎng)學生將所學技巧遷移到生活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本研究使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注重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設計自我體驗、角色扮演、分組辯論、制作“許愿樹”等環(huán)節(jié),每次團體心理輔導結束后均布置行為訓練、成長日記等,鞏固團輔的效果,從而達到改善社交回避及苦惱的情感反應,促進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模式。
(一)研究方法
1.團輔設計
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篩選出大一有社交回避及苦惱傾向的學生,選出男生12名,女生18名。對參與者進行了解,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團輔方案設計,邀請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進行把關,改善方案。為確保數(shù)據(jù)評估有效性,對收集到的素材進行內(nèi)容分析,同時采用前后測對比設計,根據(jù)對比的差異性對團輔效果進行評估。使用個體主觀評價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真實的反映內(nèi)容。
2.對無關變量的控制
團輔在固定的活動室進行,控制外部變量,如噪音、光線等;隨機分組,讓參與者接受不同程度的刺激,以觀察他們的反應。
(二)研究工具
1.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
采用Watson和Friend(1969)編制的國際通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共28個條目,社交回避、社交苦惱各14個條目,“是一否”兩級評分,得分越高,社會回避的行為和苦惱的體驗越多。大量調查發(fā)現(xiàn),此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均超過了0.7的可接受水平。
2.團輔反饋表
團輔反饋表由3個5級評分的量表題和2個主觀題組成,由團體輔導者自行編制,主要用來收集學生對輔導氣氛、社交行為和社交心理的評價。
(三)干預結果與分析
1.團體心理輔導實施
團輔名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團輔目標:協(xié)助參與者自我認識、自我探索,調整社交中的錯誤認知,了解社交技巧,建立正向的社交行為。
團輔內(nèi)容:詳見表1。

2輔導效果評估
2.1前后測差異檢驗

由表2可得,30名參與者在團輔前量表平均值為9.03,表現(xiàn)出高社交回避行為和高社交苦惱。經(jīng)過5次社交團體心理輔導,平均分為7.19分,得分明顯下降,在前后測上也存在顯著差異(sig<0.05),并且總分也低于常模分數(shù),表示參與者在社交上表現(xiàn)正常。說明社交團體心理輔導效果顯著,在社交方面回避現(xiàn)象有所改善,苦惱情緒有所減弱。
2.2團輔反饋表分析
團輔反饋表反映了參與者對輔導氣氛、社交行為和社交心理的評價,以及對輔導氣氛提升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對反饋表進行整理,得出以下結果:

由上圖可知,參與者對團輔的總體評分和活動內(nèi)容的滿意程度呈現(xiàn)逐步上升趨勢,社交情緒在第二次評分時下降,說明此次團輔參與者有苦惱情緒,究其原因,第二次團輔主要有故事分享,讓參與者找出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他們可能會想到不愉快經(jīng)歷,再加上剛認識,他們放不開自我,分享時會有退縮行為和苦惱情緒產(chǎn)生,屬正常現(xiàn)象。
設計的2個主觀題主要目的是收集學生對自己行為表現(xiàn)及心理活動的主觀評價。將提到的高頻詞進行整理,如表3:

可見5次團輔后,參與者的社交行為大致包括:學會傾聽、交流,注重互動并試著主動;自我感受大致包括:學會角色互換轉變心態(tài)、發(fā)現(xiàn)自我優(yōu)點,而輕松且舒適的感覺貫穿于整個團輔,都有不同程度進步與成長。
(四)團輔的應用
在本次團輔中,各成員各抒己見,不排斥、不詆毀、認真傾聽,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同學們從內(nèi)心學會接受和認同,相互理解,互相督促,進而改善認知和思想,隨之心理狀態(tài)也變得更加理性平和[8]。數(shù)據(jù)研究也表明經(jīng)過團輔后存在顯著差異。他們不僅從心理上解決了在社交中的苦惱、困擾,社交舒適感增強,也從行為上學會社交的一些技巧,社交積極性增強,說明團輔有正向作用。
本次團輔,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通過搜集新生入學后存在的社交困惑,在團體中創(chuàng)建和諧的氛圍,共同分享,相互學習。此次團輔中融入成長性元素,包含自我了解、希望重塑、重視團體凝聚力、學會洞察、贊美他人等,有助于提升學生幸福感,創(chuàng)建美好校園。
參考文獻:
[1]許可,馮衛(wèi)平.電影治療改善大學生社交回避與苦惱的實踐與反思[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3,38(01):61-65.
[2]安芹,陳浩.自我分化與社交回避及苦惱的關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05):791-794+798.
[3]尹訓寶,孫宏偉,劉曉芹.大一新生社交回避與苦惱的現(xiàn)狀及其與人格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0):1253-1255.
[4]宋彩榮,陳明,李偉強,李莉紅,李媛媛.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社交回避及苦惱和核心自我評價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0,8(07):423-430.
[5]王冰,李莎,王文婕,王旭梅.大學生自我認同感對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負面評價恐懼的中介效應[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21,50(12):1107-1111.
[6]張雪嬌,高晶.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與自我接納、自我隱瞞的關系研究[J].智慧健康,2019, 5(35):39-41.
[7]樊富民.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活動現(xiàn)狀調查[J].青年研究,1993(06):15-19.
[8]胡宗鵬. 大學生壓力知覺、自我分化與社交回避和苦惱的關系及其干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1.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