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素養是在教學中獨立于專業知識之外的內容,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教育領域人們開始認識到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以中職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為例,分析通過課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探究閱讀材料的主題選擇和主要來源,并總結本課外閱讀活動的文本的選材標準。
關鍵詞:中職英語;課外閱讀教學;人文素養;選材依據
自2014年國家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之后,關于如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話題就備受國家教育界重視。人 文素養契合了核心素養中文化品格的部分,而英語閱讀教學是人文素養培養的載體,對于培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單一的英語課本中的閱讀材料已經不能滿足其自身的發展。盡管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多是教育專家精心選擇的,因此具有語言的規范性,詞匯的廣泛性。但是相較于發展迅速的社會來說,其中包含的知識面廣泛性不足,且閱讀量不大,因此迫切地需要中職英語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材料,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
英語本身作為一種語言,就是承載思想與文化的媒介,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通過文字所傳達的思想、觀念等則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因此,要想培養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閱讀教育必不可少。
(一)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202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從職場語言溝通、思維感知差異、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學習四個維度,對中職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而這四個方面也構成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在所列舉的2490個義務教育階段和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所應掌握的詞匯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與文化相關的詞匯。
同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理解語篇的意義與情感[1],而閱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僅僅依靠課本中閱讀部分的內容,是很難滿足以上要求的。因此,除了有效利用課本內容以外,課外閱讀教學必不可少。
(二)滿足學生的需求
英語課外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想學生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必須要求他們大量地學習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的課外閱讀材料。然而經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至于有英語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則更是寥寥無幾。學生這一現狀,不但無法達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而且長此以往,還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要想開展課外英語閱讀活動,首先就要確定閱讀材料的主題。本次活動的選材主要考慮了三個板塊,即中西方文化對比閱讀,經典名著、童話故事、迪士尼動畫和職業板塊。這三個主題的選擇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一) 參考學生喜好,注重時代性
根據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觀點,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要想有效開展課外英語閱讀活動,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喜好。經調查發現學生對于中西方文化對比閱讀,名著、童話、動畫和職業板塊相對較為感興趣,因此在選擇英語課外閱讀材料時,可以偏重于這些方面的主體。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本身,并不是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腦力勞動,而是要在過程中使學生的情緒變得更加高昂,智力變得更加振奮。”中職學生相較于高中生來說,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限,一成不變英語教材更是讓學生感到單調、乏味,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拓展有趣的課外閱讀材料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英語教師在選擇材料的時候我們應該參考學生的喜好,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要注重閱讀材料的時代性,選擇具有一定時代意義的英語閱讀材料,可以促進學生與社會接軌,讓其適應社會的發展進程,為中職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奠定基礎。由此可見,針對中職院校的不同專業來說,英語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的時候,可以選擇與本專業有關的一些材料,特別是與本專業的發展趨勢、科技進步等有關的,更能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主專業知識領域的人文素養。
(二)立足閱讀要求,扎根于學生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教學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因此在英語課外閱讀的選擇材料上,我們應選擇篇幅不太長,且比較簡單的,這樣的課外閱讀難度更加適合于中職大部分的學生。同時還應增加一部分具有人文素養的英語閱讀材料,適當的難度有利于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意識和創新能力。值得關注的是,中職學生大部分英語成績不理想,且有一部分學生對應于存在厭學情緒,因此針對這一部分學生,英語教師應另選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并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從而幫助他們轉變學習思想,提高英語學習自信心。此外,除了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也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在閱讀材料主題的甄選方面,應考慮實際閱讀目的。只有確定閱讀目的后開展課外英語閱讀活動,才能有效地實現活動目標。本次活動的目標旨在通過課外閱讀培育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對于閱讀素材主題的選擇,教師在結合《課程標準》中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的相關內容后,選定了若干個主題,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投票,選出位列前三的主題,以對每一主題下的閱讀材料進行選擇。
(一)報刊、雜志等
報刊具有較強的時事性,英語于洋新奇,更加接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容易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具有一定專業性的報刊中所刊登的文章,多數和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有關,因此這樣的課外閱讀材料更具有知識的針對性,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閱讀,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其后續的工作就業或者再深造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英語閱讀領域的教輔資料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與現行標準教材內容相匹配的教輔資料。這種教輔資料中包含著豐富閱讀材料,在編輯這些資料時,出于對主題和載體的多元性的考慮,其選擇的閱讀材料形式多樣、圖片搭配文字更加具體化,且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同時還會綜合考慮中職學生的閱讀理解水準和心理特點等。與此同時,文后所配的考試題目極大的提高了課外英語閱讀的教學效果,還有部分教輔資料中會涉及閱讀策略的具體指導,有利于中職學生閱讀專業技能的塑造,具備很強的應用性。
(三)英文名著以及簡寫本
英文小說是歐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師選擇英語課外閱讀材料的時候可以接觸一些英文小說。通過選擇英語小說作為課外閱讀英語材料,可以幫助中職學生更多的掌握西方國家的人文風情、禮儀習慣、歷史故事等。例如英語教材中就涉及過《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部分內容。不難看出,將來的英語課外閱讀教材的選擇,也應增加英語名著內容,如果名著本身的語言較為晦澀,還可以選擇其簡寫本,讓英文名著趨向平民化,讓崇高的文學創作在每一位英語學生的心里展開。眾所周知,對學生而言,英語授課中由于英語教材的材料過度單一、枯燥,使得學生喪失了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基于此,中職教師在選擇課外英語閱讀材料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適合于學生閱讀的英文名著,例如風靡一時的《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老師也可對名著開展二次開發和運用,改寫和挑選其中部分材料作為課外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文章。
(四)互聯網資源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教師應合理利用網絡等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獲得和處置教育內容,并按照課程標準對所獲取的數據做好梳理、歸納和剖析工作。因此在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在選擇課外英語閱讀材料時,應該注重信息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借助互聯網檢索的方式,查找與英語教材中有關的資料,將這些英語資料進行梳理,依照閱讀材料的選材原則繼續歸納,不斷豐富閱讀材料的種類,為擴寬學生學習英語的方式奠定基礎,同時還可以有效推動學生與網絡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利于塑造學生的人性化特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適應學生的水平,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首先,文本的選擇應與學生的水平相適應。著名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克拉申曾提出“i+1”的二語習得理論,即 “i+1”中的“i”表示語言學習者,即學生當前的水平,而“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即語言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習得英語的途徑就是輸入可理解的語言,但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文本材料難度是i+0或i+2及2以上的,那難以就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故而在針對學生現有英語閱讀水平做了調查后,了解學生現有英語水平的基礎上,參考《課程標準》中所羅列的中職生 應掌握的詞匯,對于閱讀文本材料的詞匯難度和篇幅長度進行了一定的刪改,使文 本在充滿趣味性的前提下又充滿知識性,讓學生在閱讀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時,也能獲得知識的增長,最終實現學生的最佳發展。特別是通過課外閱讀的拓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可以實現以讀促寫的英語教學理念,將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積累的豐富語言文化資源,運用到英語寫作中,從而實現知識的運用,符合知識遷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
(二)聯系并補充教材,體現人文性
課外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還應參考現行教材文本的選擇,實現對于課內閱讀的補充,增加英語閱讀的人文性。目前使用 的英語教材中,部分單元詞匯量較大但復現率低,且文本限于單元主題的選擇,故而導致題材語料相對單一。學生僅憑課內閱讀,難以實現對于目標單詞的理解和運用。因此,課外英語閱讀活動在選材上,應盡量緊扣使用的教材,增加目標詞匯的復現率,豐富文本體裁的呈現,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詞匯及語篇。例如,本次課外閱讀活動設有名著、童話、動畫板塊,通過節選西方經典名著、童話、動畫臺詞,以閱讀理解的形式呈現,很好地補充了課本閱讀材料語篇上的不足,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學習英語,感悟西方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在這過程中要注重課外閱讀材料和英語教材中包含的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作為課外閱讀材料來說,應該是對教材的補充,因此在選擇過程中要注重二者之間的聯系性,切不可喧賓奪主,應該最大程度上展現出對英語教材的補充作用。
除此之外,英語教育不能只是片面強調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缺乏對于文化教育的關注。現行英語教材閱讀部分的文本更具工具性,而缺乏人文性,而課外英語閱讀文本的選擇相對更具靈活性,能選擇更具人文性的篇章,從而補充課內閱讀在此方面的缺失。在本次課外英語閱讀活動中的中西方文化對比閱讀板塊,不僅契合了《課程標準》中跨文化理解的要求,更能使學生在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認識到本國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心。
(三)主題豐富,樹立正確的情感導向
鄭國斌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刻板的獲取知識,還要了解其他國家的特色文化[2]。在現行使用的英語課本中,主題類 別相對單一,更偏向于職業相關的教育,因此課外閱讀需在此方面進行補充,突出材料主題的豐富性。讓學生接觸不同種類的主題,不僅能夠使學生增加閱讀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從多方面深入了解各國文化特色,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本次課外英語閱讀活動中的中西方對比閱讀板塊方面,設置了多種類型的主題,這符合《課程標準》中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也能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比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理解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針對中職學生來說,在英語教師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還應發揮其中所涵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其情感導向的塑造。積極的閱讀材料能對學生的心智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反之消極的閱讀材料則產生消極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材料,將其所傳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課外英語閱讀材料也應注重價值取向,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落實立德樹人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情感導向。
(四)貼近生活,體現職業特色
任怡丹認為,英語閱讀材料應符合學生生活實際體驗,這樣能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對閱讀效果產生積極影響[3]。而職校生在學習生活中,“職業”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輸出專業化人才的重要責任,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于其課外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體現職業性。這一要求在本次課外英語閱讀活動中的職業板塊中得到了深刻體現。該板塊結合中西方職場文化,為學生介紹了許多優秀的企業文化,體現職業特色,這有利于學生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養成,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文化基礎。因此,針對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英語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應有所偏差,盡可能選擇具有職業特色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
綜上所述,英語課外閱讀在培育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對于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應遵從一定的原則,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中職院校的特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展成為具有一定人文素養的專業型人才。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中職英語閱讀教學中人文素養培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92004219,主持人:曹潔)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鄭國斌. 人文素養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從,2020(05):100-101.
[3]任怡丹.初中英語群文閱讀選材策略探究[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二).[出版者不詳],2019:3.
(作者單位: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學校)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