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化和數字化成為高校教育新生態,提升學習者智慧學習適應能力成為關乎數字賦能成效和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構建智慧學習共同體整合智慧學習空間適應性四大影響因素,搭建“學生-教師-同伴-智慧空間”共存、人際互動與數字交流雙向支撐的影響機制,依托“學習者需求促驅動、情境化教學促探索、協作式學習促內化、多元評價促反思”四階段,集聚功效,合力賦能,促進智慧系統學習適應能力發展。
關鍵詞: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干預機制
身處信息化教學和智慧化教學時代的當代高校學生,唯有具備適應智慧教學新生態的良好能力,才能提升核心技能和素養。智慧學習空間中的英語學習適應性是學習者基于英語學習需求,主動不斷調整身心,尋求心理狀態與學習行為適應英語學習環境的過程[1],是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國內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研究文獻量不足,系統性不強。據統計,至今發表在中國知網(CNKI)平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含擴展板)期刊中關于“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的有效文獻僅為17篇。研究者或聚焦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研究(如:高職學生[2])或探索特定網絡環境中學習適應性研究(如:翻轉課堂)。不難發現,文獻覆蓋面有限,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尤其缺乏針對智慧學習空間中學習者適應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探索“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構建智慧學習共同體干預機制,以期為培養高校學生智能化學習環境適應能力提供啟發。
智慧化學習環境指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構建的教學環境。本文中智慧學習空間特指超星泛雅一平三端智慧教學系統(含泛雅平臺、智慧課堂系統、超星學習通和大數據分析系統)。依托實時數據統計、學情精準分析、個性化資源和任務推薦等技術手段,教師與學習者依據特定教學目標和需求靈活選擇線上學習方式與途徑,展現智慧學習的“精準化、個性化、情景化、數據化”等特點。網絡化學習環境依托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如“網絡信息學習中心”、“自主學習中心”、“聽說學習中心”構建的教學環境。顯然,智慧化學習環境是網絡化學習環境的智能化發展,二者具有“交互式”、“自主式”、“遠程式”、“體驗式”等共性。因此,本文借鑒國內網絡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位列前四)為智慧學習環境下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即學習環境(占100%)、學習者因素(占85.7%)、學習支持(占57.1%)、學習/課程組織(占42.9%),它們在泛雅智慧學習系統中涵義如下。
(一)學習環境
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不同視角,學習環境涵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課程環境三維度。社會環境是社會群體對智慧學習技術的開發、學習效果的評估和學習成果的認可。本文中特指超星泛雅學習系統提供的線下集中培訓和在線及時指導。學校高度重視智慧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廣泛動員、獎勵政策、專家講座、科研競賽等一系列舉措在校內形成“智能化教學改革”的熱潮。鑒于學校政策鼓勵和泛雅平臺技術支持,本文中學習環境聚焦微觀層面,即超星泛雅學習系統中課程多模態在線資源的支持作用,涵括視頻、PPT課件、音頻、話題、測試、作業、拓展資源等。
(二)學習者因素
學習者因素是學習適應性發展的內在因素,是適應性發展的內因和原動力,包括:動機、成就目標定向、學習策略等。本文聚焦內在興趣動機和學習情境動機。內在興趣動機是學習者因喜歡學習而產生樂意在智慧學習空間中開展學習活動的動力。學習情境動機指學生喜歡在智慧學習空間營造的混合式、交互式學習氛圍而喜歡學習。成就目標定向是個體對學習能力和學習結果的知覺,是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整合。本文中成績目標定向聚焦成績-接近定向,即學習者展示自身學習表現和能力,獲得同伴和老師的肯定評價。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促進新知識的理解、內化和存儲而采取的思想和行為。本文中的學習策略聚焦學習者在智慧學習環境中依據教學目標設置自我/團隊特定活動目標、制定個體/協同計劃、實施混合式方案、評價多模態學習成果的過程。
(三)學習支持
學習支持指外部因素(教師、同伴)在適應力發展中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助推者和引導者。創造“平等共享、合作共進、亦師亦友”的教學方式扭轉教師知識“權威性”和話語“權勢力”。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增強他們與教師的探討和求助的意愿、頻次和實效。它更在虛實學習空間中構建彼此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有疑就問、有問有答、有答有學”的生師釋疑新路徑,彌補線上教學環境中教師無法即時感知和指導的缺陷。
(四)學習/課程管理
學習/課程管理聚焦特定的教學模式對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學習或教學模式是基于教學理論形成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范型,是抽象教學理論的實際具體化形式。應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意味著教學思想、目標、過程、策略和評價等教學有機整體的改革和創新。這需要學習者認可教學理念、共同制定學習目標、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曉和恰當運用學習策略、熟悉評價手段與標準。
總之,智慧空間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或活動,也是一種學習能力。從活動視角看,它需要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從能力視角看,它是學習者個體主動調整學習心理與行為,使內在學習影響因素與外在學習環境相互作用、彼此適應達到相對平衡的能力。在智慧學習空間中,學習適應性諸因素構成多維共生的影響機制。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學習群體為了共同愿景,平等尊重、共同參與、合作分享、協作共進的組織。當前,智慧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智慧學習共同體整合教學新生態的核心要素(教師、學生、智慧學習環境),構建內外并舉、協同共進的影響機制,激發學習者學習內驅力,發揮教師、智慧技術賦能優勢,彌補學習主體低能劣勢和激發其自我變革的動力。
(一) 學習者是主體
在內外動機的激發下,學習者覺知自身的主體性,在學習需求、目標、活動、評價和反思等智慧教學全過程中展現個體的判斷力、規劃力和行動力,提升個體運用智慧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效果的能力。
(二) 教師是助學者
教師與學習者地位平等、目標一致、行為同步。“地位一致”指教師與學習者在教學設計、評價等方面享有同等話語權。“教師的助學性”體現在教師通過探討、試驗等方式引導學習者改進設計與評價方案。“目標一致”指雙方都以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能力為宏觀目標,以掌握語言技能、提升個體技能為微觀目標。“教師的助學性”體現在宏觀構架課程與學習者目標,微觀引導學習者設計符合個體學情的單元目標。“行為同步”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行為中方向、過程、結果一致。“教師的助學性”體現在設計教學流程、組織教學活動、激發群體互助協作、指導學習策略運用、監督教學評價和實施教學反饋等。
(三) 同伴是主體和助學者
學習主體和助學者的雙重身份使同伴具有學習者視角體驗、思考和感悟的獨特性,增強同理心和共情力,給予恰當、及時、有效的指導、鼓勵與示范。
(四) 智慧學習系統是平臺
智慧學習系統的精準性和智能性是提升學生學習適應力的有力手段。“云計算數據、可視化分析報告”提供實時、精確的成果報告,利于學習者精準分析與總結學習優勢與劣勢。“公告提醒和截止日期提醒”督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聊天、討論、發帖”等功能創造私密與公開、主導與跟隨等個性化交流方式。
本研究借鑒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基于超星泛雅一平三端智慧教學系統構建的智慧學習共同體運作機制(見圖1),以“增強學習能力”和“提升學習適應力”為旨歸,重在增強多維影響機制整合功效。
(一)學習者需求促驅動
學習者自學多模態資源,提出個體疑問。教師基于教學目標,提煉、補充學習者疑問,形成自主預習任務。學習者基于任務通告中的預習任務,以在線小組協商、探討的方式研讀多模態資源,形成小組作業,教師批閱并基于作業中的難點和重點設計教學活動。因此,學習者需求、同伴釋疑和教師提煉三方共同形成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和難點。
(二)情境化教學促探索
教師依據教學重難點設計,運用多模態資源,創設“沉浸式、體驗式、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采用智慧系統的搶答、選人回答、限時回答等功能引導、鼓勵和支持學習者群體互助協作,分析現象和知識的本質,構建新認知,提升思辨力、表達力和協作力。
(三)協作式學習促內化

學習者、教師、同伴運用智慧系統的互助交流功能和多模態資源開展探究式、項目式、案例式學習活動。學習者與同伴群體設置方案和組織實施;教師線上語音、文字、視頻回帖,激發群體互助協作、指導學習策略運用、給予及時指導。智慧系統的“截止時間提醒”功能反復提醒學習者按期完成任務。
(四)多元評價促反思
以評促思,以思促學。學習者對照教師擬定的評價標準和智慧系統的數據分析,從學習者心理(學習的意愿、成績的正向引導)和行為(設置學習任務目標、實施學習行為、實現學習目標)評價個體表現,實現自我認知。同伴對照協作評價標準,評價個體在情感支持(鼓勵、同情、肯定)和學業支持(研判、探索、解惑)的效果,闡述個體在合作過程中的感悟。教師依據學習成果、學習者在線學習軌跡、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從情感、行為和能力等方面分析學習者學習表現和同伴協作效果,診斷學習效果和學習風格,生成個性化學情檔案。
學習環境智能化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升智慧學習空間學習者學習適應性是高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智慧學習共同體構建學習者、教師、同伴和智慧學習系統協作共生、多維共促的影響機制,通過“學習者需求促驅動、情境化教學促探索、協作式學習促內化、多元評價促反思”四階段,激勵學習者主動認可、適應和運用智慧學習新生態。
本文系1.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網絡課程背景下混合式學習適應性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2356);2.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思政課題《大思政格局下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ZKT231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呈領,吳丹丹,蔣志輝等.大學生學習適應性:源于網絡學習空間場域的追問[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02):78-86.
[2]于海波. 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J]. 教育與職業, 2023(14): 108-112.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