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古代玉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清代玉雕工藝在繼承前代基礎上,實現了新的創新與發展,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和人文信息,體現了我國玉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精湛技藝,具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和藝術審美價值。文章結合明溪縣博物館館藏部分清代玉雕精品,對其工藝特色和人文價值展開分析與闡釋。
關鍵詞:清代;玉雕;紋飾;特色;人文;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27
1 清代玉雕紋飾的發展傳承與工藝特色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也是我國玉雕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清代的玉雕作品不論是材質還是工藝都達到了發展的頂峰,創造了大量精美的宮廷和民間玉雕藝術品。清乾隆時期平定了準噶爾叛亂,打通了新疆和田玉原料的運輸通道,有力地促進了玉石加工行業的繁榮發展。
根據玉器功能,清代玉器可分為實用玉器、陳設玉器和裝飾類玉器。實用玉器主要指生活用的玉石制品,如文房用品。陳設玉器包括各類玉擺件、造像,主要用于收藏與展示。裝飾類玉器主要用于各社會階層人士服飾和頭飾。
從工藝特點看,清代玉器造型豐富、種類齊全,普遍采用打磨和拋光工藝,還有浮雕、鏤雕等工藝。這一時期玉雕作品表面光澤度高,線條細膩,立體感和層次感強,發揮出玉料的天然質感和美感。清代玉雕作品一般通過手工雕刻完成,不同于現代社會所使用的機械化流水線生產,清代玉雕工匠會根據玉料的大小、形制和色澤,確定題材與紋飾,最大限度發揮玉料的天然屬性和優勢。
清代玉雕題材豐富多樣,從表達形式來看,多采用寫實手法,工藝細致,造型生動,古樸典雅,體現了清代玉雕的精湛技藝。
2 清代玉雕紋飾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鑒賞
玉雕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好的玉石材料需要經過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雕刻,才能賦予玉石生動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玉雕的紋飾和題材也來源于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各社會領域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現,因此,玉雕文化與各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清代玉器上雕刻的紋飾寓意豐富,每一種紋飾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總的來說,都代表著吉祥、幸福與美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期望與追求。如瓜果糧食類題材的玉雕作品,象征著豐收與喜悅;葫蘆造型的玉雕,其諧音與“福祿”相似,代表福祿雙全和多子多福的寓意;佩戴玉雕白菜紋飾的飾品,寓意財源廣進;花卉和魚類等題材的玉雕,體現了年年有余和富貴吉祥的含義;蓮花、青松、翠竹等題材的玉雕,象征著高貴和純潔的道德品質;壽星造型的玉雕飾品,代表了一種長壽和健康的美好期盼;佩戴佛教、道教以及中華傳統神獸等題材的玉雕飾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驅邪避害、消災祈福的作用,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此外,清代玉雕紋飾中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與哲理精神,如清雕錢紋玉片(圖1),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此件藏品直徑4.72厘米,厚0.58厘米。玉質溫潤,呈現出青白色,體形較扁。紋飾題材以文字為主題,整體造型呈錢幣狀,是我國古代錢幣最具代表性的“外圓孔方”的樣式,兩面的圖案不同,一面陰刻有“長命富貴”的字樣,另一面刻有“金玉滿堂”的字樣。玉雕紋飾的銅錢造型,代表著富貴與財富,是吉祥的象征。我國古代社會講究天人合一,外圓代表天,內方代表大地。秦始皇統一貨幣時,就采用了“外圓內方”的貨幣形制,同時這種哲學理念也是我國道教所秉承的文化精神。發展至清代,錢幣造型的玉雕飾品依然十分流行。此件玉雕上的文字紋飾,還體現了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的魅力與觀賞性,具有較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2.1 神獸題材玉雕紋飾的藝術鑒賞
吉祥神獸類題材的玉雕紋飾,在我國玉雕文化中源遠流長,屬于文化圖騰的重要表現形式,發展至清代依舊是主流紋飾之一,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清代玉龍帶鉤(圖2),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此件藏品為清代玉雕飾品,長7.34厘米,寬1.5厘米,高2厘米,玉質呈青白色,玉質柔潤,琢磨細致,光澤度高,局部有褐色沁。帶鉤呈“S”形,采用了浮雕工藝,鉤首為龍頭,龍頭雕刻得栩栩如生,闊嘴、尖鼻、半閉眼、翅眉、高額、長角,兇猛傳神。玉帶鉤一般作為生活類裝飾品,是用于系腰帶的掛鉤,據史料記載,玉帶鉤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著名的如湖北曾侯乙墓就有此類帶鉤文物的出土。至明清時期,玉帶鉤工藝更加精美,紋飾簡潔大方。在我國封建社會,龍是天子和皇權的象征,對龍紋的使用有十分嚴格的限定,只有上層統治階級才可以佩戴使用。此件清代玉龍帶鉤工藝精美,藝術審美度高,是清代玉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又如:清鏤雕如意鎖形玉片(圖3),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此件藏品玉片體大,玉質溫潤,雕工較細,長9.26厘米,寬6.25厘米,厚0.57厘米。玉質為青白玉,體形較扁。造型為如意鎖形,正反面紋飾相同,采用了鏤雕加陰線的雕刻手法,圖案下部有一位老者騎著麒麟,應為神話中的人物。如意鎖的周邊飾有纏枝蓮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麒麟為五大瑞獸之一,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麒麟的傳說。在我國民間麒麟還有消災驅邪的作用,可以用來鎮宅、保平安。此外,麒麟送子也是我國經典的神話傳說,寓意佩戴者多子多福。
2.2 人物題材玉雕紋飾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清代人物題材的玉雕紋飾,較為常見的有嬰戲紋、名人高士、人物故事、侍女生活、文學人物等。
清鏤雕嬰戲紋玉片(圖4),明溪縣博物館館藏。直徑8.82厘米,厚0.49厘米,玉質呈青白色,此佩飾為圓形,體扁。正反面紋飾均為嬰戲圖,且兩面紋飾相同,皆采用了鏤雕加陰刻的手法。紋飾中兩個孩童面面相對,其中一人手里抱著罐,罐中應為食品,另一人手持荷葉,舉過頭頂,荷葉猶如張開的雨傘,葉邊用纏枝蓮花裝飾。此件藏品的紋飾為中華傳統的嬰戲紋,早在唐代瓷器紋飾中就已出現,清代嬰戲紋十分流行,孩童的姿態和服飾豐富,孩童的姿態包括釣魚、玩鳥、舞龍、蹴鞠、騎馬、趕鴨、捉迷藏、折花等,生動活潑,趣味十足。孩童的數量也可多可少,有兩子、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在嬰戲紋的玉雕作品中,也常常加入折枝蓮紋,寓意多子多福和連生貴子。此外,從此件藏品可以看出清代孩童的服飾特點,人物刻畫得較為細致,表現出濃厚的清代民俗文化特點,為清代玉雕佩飾的精美文物之一。
又如:清圓雕玉人物(圖5),明溪縣博物館館藏。長5.26厘米,寬1.96厘米,厚1.57厘米。玉質呈青白色,采用了圓雕工藝。紋飾題材為人物主題,刻畫了一位老者,老者光頭、長臉、五官清晰,留著長須,身著短衫,下穿長褲,露腳,雙手持一蓮藕,扛于右肩上。對人物的雕飾比例適中,老者體態端詳,寓意健康長壽。蓮藕寓意多子多福、身體健康。總體而言,此件藏品紋飾清晰,線條明快,玉質溫潤,具有較高的藝術與人文價值。
2.3 植物花卉類玉雕紋飾的藝術特色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植物花卉是吉祥和富貴的象征,其中梅、蘭、竹、菊都是較為傳統的題材,這四種植物分別代表了冬、春、夏、秋的氣質和情趣,被譽為“四君子”,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其中,菊花紋飾代表秋季,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曾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代表著歸隱田園和不愿被世俗左右的人生感悟。此外,菊花也是長壽的象征之一,菊花開放于金秋時節,具有長久和長壽的含義。
清淺浮雕菊花紋玉片(圖6),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此玉片玉質溫潤,雕琢精細,直徑5.74厘米,厚0.43厘米。玉料呈青白色,造型為圓形,體扁。紋飾為菊花紋,雕刻手法精湛,包括浮雕和鏤雕,正面中間淺雕有兩層圓環,環邊圍有24瓣花瓣,背面有鏤雕痕,中間鏤有一孔,但無修飾。此件清淺浮雕菊花紋玉片展現了清代玉雕工藝的精美絕倫,彰顯了吉祥花卉紋飾的豐富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
清鏤雕折枝蓮紋玉件(圖7),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此玉件為清代作品,長6.2厘米,寬5.77厘米,厚0.43厘米。玉質呈青白色,造型為正方形,相對較扁。從工藝和紋飾來看,玉件的正面采用了鏤雕加陰刻手法,紋飾為折枝蓮紋,中間為綻放的花蕊,四邊飾有連珠紋,背面有鏤雕痕但無修飾。折枝蓮紋是我國瓷器、玉雕中常見的吉祥紋飾,流行于宋金時期,后逐漸應用在民間玉雕工藝中并普及,折枝蓮紋象征著富貴和吉祥。此件玉件雕工細膩,形態完整,寓意吉祥。
葵花紋在明清玉雕作品也被廣泛使用,象征著繁榮、富裕、溫暖等寓意。如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清雕葵花紋玉片,此件藏品玉質潔凈溫潤,形態完整。直徑4.07厘米,厚0.77厘米。玉質呈青白色、圓形,采用了淺浮雕工藝。紋飾正面雕有一朵綻放的葵花,共有15瓣,背面淺刻有莖脈,中間鏤有2小孔,具有重要的藝術感染力和收藏價值。
2.4 動物昆蟲類玉雕紋飾的藝術魅力
動物昆蟲類玉雕紋飾,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自然界中的現實動物和昆蟲形象,包括魚兒、老虎、獅子、大象、鳥類、蝙蝠、喜鵲、蝴蝶等,這些動物和昆蟲被賦予了吉祥寓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樂趣與希望。
清代鏤雕魚紋玉件(圖8),明溪縣博物館館藏。直徑5.66厘米,厚0.31厘米,保存完好,玉質呈青白色,體形較扁,主題紋飾為雙魚圖案,正反面紋飾相同,采用了鏤雕加陰線雕刻的手法,從紋飾的特點來看,中間雕有一對相對的魚紋,魚眼、魚嘴、魚鱗、魚尾清晰可見,魚眼圓睜,魚唇厚實,魚鱗排列有序,線條簡潔明快,雙魚間鏤有一圓形錢紋,周邊用纏枝蓮紋修飾。我國是漁業發展最早的國家,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出現了魚類紋飾,魚的形象深受勞動人民的青睞,魚兒生殖繁盛,象征著人丁興旺、多子多福,“魚”與“余”諧音,具有富貴有余的含義。此外,雙魚紋飾在我國佛教文化中也被認為是八吉祥圖之一。此件玉雕佩飾采用寫實手法,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立體感強,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又如:清鏤雕“福在眼前”紋玉片,明溪縣博物館館藏。藏品直徑5.85厘米,厚0.4厘米,保存完整。玉質呈青白色,通體為圓形,體形較扁。主題圖案為動物類紋飾,正反面相同,采用了鏤雕加陰線手法,紋飾刻畫了一只展翅飛翔的蝙蝠,蝙蝠前刻有一錢紋,寓意“福在眼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較為常見,“蝠”與“福”同音,蝙蝠因其自身帶有一個“福”字,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動物象征,在清代時期的玉雕紋飾中十分常見。在玉雕紋飾中,蝙蝠紋飾還常常與其他吉祥紋飾相伴出現,比如銅錢紋飾,就將蝙蝠與銅錢結合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給人以美好的希望和期待。
清鏤雕福慶有余紋玉片,明溪縣博物館館藏。該藏品玉質溫潤,雕琢精細,形態完整。直徑5.7厘米,厚0.4厘米。玉質呈青白色,圓形,體扁。此件藏品正反面紋飾相同,采用了鏤雕手法,紋飾為組合型圖案,包括蝙蝠、磬、雙魚及纏枝蓮紋,既有吉祥動物,又有古代樂器,寓意“福慶有余”。磬是我國古代的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起源于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后來用于帝王、上層統治者的重要宴慶以及祭祀活動。因此,此件玉雕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其除了具有的傳統紋飾特色外,還對研究中華樂器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清鏤雕蝴蝶紋玉片,明溪縣博物館館藏。此件藏品玉質溫潤,雕琢精細,形態完整,直徑5.36厘米,厚0.49厘米。玉料為青白色,造型呈圓形,體形較扁。主題紋飾為蝴蝶,正反面紋飾相同,皆以鏤雕加陰線飾兩只面面相對的蝴蝶,兩只蝴蝶觸須前伸交錯,尖嘴、圓眼、蛹身、兩翅伸展并雕有紋飾。此件藏品描繪了在春意濃濃的美好時節,兩只蝴蝶翩翩起舞,飛翔在花叢之中,格外美好動人,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活力與希望。蝴蝶紋飾的玉雕圖案早在唐宋時期就已開始流行,明清時期較為常見,蝴蝶玉雕采用了寫實手法,藝術感染力強。此外,蝴蝶也是愛情的吉祥物,比如我們常說的蝶戀花,蝴蝶與花蕊相伴,體現了愛情的忠貞不渝。蝴蝶的“蝴”有“福”的諧音,說明蝴蝶玉雕也代表著幸福與安康。
3 結語
清代玉雕紋飾題材廣泛,內涵豐富,美輪美奐,藝術表現力強,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價值和社會發展信息。加強對清代玉雕紋飾的研究,對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強文創產品開發,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實現文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琳.清代玉器的玉雕藝術與藝術品市場分析[D].廣州:中山大學,2007.
[2]祝燕琴.中國古代玉器造型的演變[J].藝術生活,2009(2):66-69.
[3]郭莉莉.淺析玉飾吉祥紋樣的寓意特征[J].藝術科技,2015(5):297.
[4]周穎.明清玉器形態及文化內涵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
[5]翟振玉.中國玉器鑒賞[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