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跨界融合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種創新策略,對博物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博物館運營模式已經向更開放、更多元和與產業融合的方向轉變。文章旨在探討跨界融合給博物館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作者策劃的展覽為案例分析如何通過跨界合作提升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力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跨界;多元化;共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14
“一座博物館帶動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句口號了,近年來“文博熱”不斷高漲,公眾的公共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他們不再滿足于固定陳列展覽,博物館定期策劃的臨時展覽讓觀眾流連忘返、定期打卡。日益高漲的觀眾熱情和行業內的趕超比拼,促使博物館展覽在展覽元素、敘事手法、多元展示等方面都要有翻天覆地的突破。這需要在展覽中不斷探索,借助與更多相關產業的共融發展,突出強強聯合的優勢。本文旨在探討博物館跨界融合的定義、形式、優勢及多樣性,通過筆者主持策劃的“挖出來的漢東大國—曾國青銅器精品展”在此方面的實踐和經驗,引發更多同行和專業人士的共同討論與思考。
跨界融合的定義是什么?“跨界融合—指不同領域、行業或專業之間的合作和融合,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和創意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穎、創新的解決方案或產品。”①博物館的跨界融合是指博物館與相關產業進行合作和整合,以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與互利共贏。它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有效結合的策略,旨在推動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并促進經濟增長。
1 博物館跨界融合的常見形式
博物館跨界融合可以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如旅游、文化創意、數字技術、多媒體和商業等。
1.1 與旅游業融合
博物館和旅游業融合,將博物館作為旅游景點和目的地,吸引游客前往觀看展覽和參加相關活動。博物館可以與旅行社合作,推出獨特的文化旅游線路,通過旅行社專業的導覽服務對博物館及其展覽進行深度展示。
1.2 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挖掘博物館專屬IP,設計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可以通過博物館授權和品牌推廣來實現,為博物館帶來經濟收益,目前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中共一大紀念館在此方面已經做了很好的示范。
1.3 與數字技術融合
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與時俱進,如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和在線展示平臺等,將展覽和文物數字化,為觀眾提供更有趣的互動體驗。此外,博物館還可以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數字化創新項目,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參觀體驗。敦煌研究院和騰訊游戲進行跨界合作,對石窟、壁畫進行開發,設計游戲皮膚,深受年輕人的追捧。2023年4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又聯手打造了“數字藏經洞”,讓觀眾有身臨其境般的線上體驗,這是博物館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又一成功案例。
1.4 與教育機構融合
博物館與教育機構融合,開發教育項目和培訓課程,為學校和社區提供相關課程和資源。這樣的融合可以促進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公眾的文化素養,同時也可以為博物館帶來正面的社會影響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鴉片戰爭博物館從2016年開始設立“探索工坊”體驗區,結合展覽定期開設體驗課堂,與本地優秀教育機構聯動,推出“展覽里的藝術課堂”“博物館里過暑假”等系列活動。
2 博物館跨界融合的意義
博物館在跨界融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其自身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跨界融合可以更好實現其社會價值。
2.1 創新展示方式
跨界融合能夠為博物館帶來新穎而有創意的展示方式。通過與設計師、科技公司和藝術家的深度合作,博物館能夠利用新技術、多媒體互動和現代設計理念,設計出令觀眾驚艷的展覽。跨界融合可以為觀眾打造更優質的展覽,激發觀眾的參觀興趣,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
2.2 資源共享和整合
通過跨界融合,博物館和合作方共享不同領域的資源和專長,可提高博物館展覽的質量和多樣性。合作方帶來的市場渠道、生產能力和品牌知名度等都可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相結合,擴大了展覽的受眾群體,增強了市場影響力。合作方也可以通過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和觀眾基礎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2.3 拓展受眾和增加吸引力
通過跨界融合,博物館可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有些年輕群體可能對傳統的線下觀展或者傳統展覽內容、方式不感興趣,博物館與時尚、科技、藝術等領域進行跨界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和不同興趣群體,從而擴大博物館的受眾面,增加展覽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2.4 豐富文化創意產品
跨界融合可以使博物館更直接地與文化創意企業或品牌合作,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文化創意產品。以展覽文物為母題開發衍生品、紀念品、時尚產品,博物館可以將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觀眾把文化帶回家。不僅可以拓展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還可以為博物館創造收入。
2.5 跨學科研究與教育
跨界融合為博物館提供了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機會。與學術機構、教育機構及專業研究團隊的融合,可以促進知識交流、學術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化和藝術的多重層面,使博物館成為知識傳播的中心和跨學科合作的平臺。
2.6 互利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跨界融合可以為博物館帶來更充足的資源支持,為展覽的呈現、宣傳提供更多可能性,增強博物館的創新能力,也為企業帶來文化鑒賞、社會認可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合作伙伴進行跨界融合,博物館可以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更多觀眾和合作伙伴,提高博物館的行業影響力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與產業的結合,為社會發展和創新帶來積極影響。
這些跨界融合的優勢,能夠促進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擴大其影響力,并通過與不同產業的合作,創造出更有創意和影響力的展覽體驗。
3 博物館跨界融合實踐
根據以上對博物館跨界融合的形式與意義的討論,結合筆者2022年主持策劃的“挖出來的‘漢東大國’—曾國青銅器精品展”,進一步從細節探討博物館跨界融合的實踐。此處所討論的博物館展覽中的跨界融合意為:在展覽中通過多角度、多視野的展示或多種表現手法的相互碰撞,對展覽的主題進行更新穎、更有表現力的演繹。以此形成一種相互融合的展覽現象,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和思考,相較于傳統展覽更強調對話性。
3.1 展覽背景
2022年8月10日,由東莞市文廣旅體局指導,鴉片戰爭博物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東莞分社主辦的“挖出來的‘漢東大國’—曾國青銅器精品展”在海戰博物館隆重開展(圖1)。展覽甄選109件(套)曾國青銅器,展出時間3個月,吸引47萬人線下打卡、150余萬觀眾線上關注。展覽舉辦了線下海邊開幕式,演繹歷史情境穿越劇,舉辦服飾潮流秀,還有二次元動漫cosplay、香酒雅集、傳統音樂會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很多人慕名來打卡,稱其為“網紅”。
一個地方性博物館的臨時展能有這樣的影響力,和展覽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那就是該展覽采用跨界融合的模式讓多個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展覽,共同為展覽助力。讓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展覽是當下發展的新趨勢,是實現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走進民眾生活,實現社會資源與博物館之間良性互動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展覽得到了東莞市奧盈紀元服飾有限公司、城市簡史、幸運天使實業有限公司、東莞市云水衣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三古藝術、慧通文化傳播等優秀企業的支持。
3.2 碰撞出博物館跨界融合多種形式
3.2.1 “博物館展覽+產業、商業”
經過展前大規模的篩選和溝通,最終選擇了東莞市奧盈紀元服飾有限公司這家虎門服裝界的龍頭企業。虎門一直有著“服裝之都”的美譽,將歷史文化與潮流符號相融合,選擇一家發展良好且有著國潮元素的公司至關重要。服裝公司設計團隊通過對紋飾的解讀和提取進行二次創新,如從青銅器虎形云紋編鐘中提煉出可愛的小老虎造型,為立鳥懸蓋青銅罍上的鳳鳥設計二次元形象(圖2),把龍紋青銅卣上的龍紋轉化為潮服圖案,并將潮流元素融入傳統服飾,開發了限量版文化衫,舉辦了青銅造型服飾走秀(圖3)。展覽開幕式上將歷史劇和服裝走秀完美融合為大型舞臺藝術。開幕式當天,合作企業也邀請了自己全國的高端經銷商到場參加,這場文化盛宴使企業在行業內的美譽度得到提升。2022年10月,東莞市奧盈紀元服飾有限公司在參加澳門服裝節“傳承與未來”時,以青銅造型服飾參賽,成為珠三角唯一晉級的企業,取得了優異成績。這場傳統與時尚的對話開啟了“漢東大國”與“時裝之城”的碰撞,打開了傳統文化新的解讀方式。
3.2.2 “博物館展覽+藝術機構”
在展期中的特殊節點上,展覽結合有著同樣背景的藝術機構、傳統服飾生活館舉辦沉浸式互動雅集,以周代服飾與周代禮儀為活動核心,還原商周文化(圖4)。此外,還邀請觀眾參與古今結合的服裝體驗和商周時期的沃盥之禮,并舉辦了閉幕音樂會。閉幕式以音樂會為主要表現形式,與東莞科技館編鐘樂團、東莞妤舞團、廣東陳升號茶業有限公司等合作,以青銅樂器配合周代舞蹈,編鐘古樂、優美舞蹈、茶藝表演、笛簫合奏,意境悠遠(圖5)。
3.2.3 “博物館展覽+城市商業圈”
為了讓展覽融合現代文藝潮流氣質,融入城市商業圈,更貼近大眾生活,展覽走進東莞CBD商圈—東莞民盈國貿城,為觀眾提供了商場里“輕觀展”“趣互動”的時尚文化體驗。同時,還開展了博物館露營夜和音樂藝術time等夜間專場活動,將展覽融入城市時尚標志活動,讓大眾感受別樣文化體驗。
3.2.4 “博物館展覽+教育體驗”
展覽與學校、教育機構合作,開展特色線下活動。展覽開幕前由社教團隊開發設計了與青銅器相關的手工體驗類、藝術類、文化類教育活動50場次,由博物館聯合中小學的第三課題、藝術培訓中心等教育機構的專業老師共同開展。包括藝術類的石膏畫、雕刻、布貼畫、剪紙、音樂賞析樂器體驗,文化類的線上青銅課堂、特色導覽服務、展覽尋寶活動,手工體驗類的泥塑青銅器、紙皮鼎模型、拓印等,讓大眾多樣化感受青銅國寶的魅力。
4 啟示與思考
展覽推出的以歷史文化為基礎,多元交流互鑒、深度碰撞融合的“展覽+N”跨界融合,無論是將國寶展覽與城市CBD相結合,將傳統編鐘音樂會與城市藝術Time火柴盒音樂會相結合,還是將夜游尋寶與海邊露營相結合,都是從“文化+生活”“歷史+潮流”“展覽+體驗”的視角為博物館展覽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走進市民生活做出的新探索和嘗試。
也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跨界融合,該展覽的觀展人數和受關注度一直很高,珠三角地區新媒體達人、網絡大V紛紛打卡,新媒體系列宣傳讓該展覽的熱度在展期內迅速膨脹。博物館在充分挖掘展覽內涵的同時使觀眾獲得了極佳的體驗,是博物館資源與本土優勢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該展覽也榮獲廣東省博物館第四屆(2021—2022年度)陳列展覽最具活力推介獎。
在“博物館+”的時代背景下,“跨界”無疑成為當下最潮流的字眼之一。從傳統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跨界融合的火花愈演愈烈,已經代表了一種新的審美方式和態度。就如鴉片戰爭博物館推出的“挖出來的‘漢東大國’—曾國青銅器精品展”一樣,以曾國青銅器、青銅文化為設計靈感,實現了青銅文化與服裝藝術、潮流元素、傳統音樂的交融,是文化展覽與特色產業的一次碰撞,它形而上又不超脫于形,不僅開啟了“漢東大國”與“時裝之城”的古今對話,也打開了傳統文化新的解讀方式,走出了文產結合、互利共贏的新路子。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當代,博物館要想更好地傳遞文化內涵,就需要更多元、更直接地服務于觀眾,產業融合、跨界出圈路徑非常有效。跨界融合可以有效地為博物館構建良性循環的博物館文化圈,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1+1gt;2”,是一條博物館公眾服務的新路徑,值得更多同行和業內人士共同研究與實踐。
注釋
①李曉華,張雪梅.經濟融合發展動力研究:兼論經濟布局結構優化[J].經濟學,2017(2):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