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外宗正司是宋代管理趙氏皇族宗室人員的專門機構。南外宗正司遺址的保護展示對于研究宋元時期泉州繁榮的海外交通貿易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遺址保護為出發點,對南外宗正司遺址的保護展示設計的特點進行探討,同時對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展示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南外宗正司;考古遺址;保護展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09
1 南外宗正司遺址概況
1.1 宋代南外宗正司的設置
南外宗正司是宋代掌管皇族事務的行政機構之一,1102—1104年設置于北宋王朝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主要管理居住在應天府周邊的皇族群體,負責其訓導、調解糾紛、賞罰等日常事務,并記錄和報送宗室的人口數據。兩宋之際,南外宗正司隨宋室南遷,先遷鎮江,后于1130年遷至泉州。
1.2 南外宗正司遺址簡介
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位于開元寺以南,其北為城市東西干道,東側靠近城市的行政中心子城,是宋代掌管趙氏皇族宗室的官署及居住遺址,主要由芙蓉堂、懲勸所、自新齋、天寶池等建筑組成①。
據明清方志記載,南外宗正司所處的這片區域,唐朝天寶六年(747)時為祝圣放生池,周回四里,之后在池子上修建了水陸堂,乾符六年(879)作為護國水陸院,北宋時仍然是作為寺院在使用,此后又被改為都監廨舍和添差通判廳。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宋室皇族遷來泉州后,水陸院被改為南外宗正司,就其建筑布局來看,內有懲勸所、自新齋、芙蓉堂及池、天寶池、忠厚坊諸勝。從懲勸所、自新齋的命名可以看出,其設置顯然是為了管理宗族成員遵紀守法,同時也有提醒宗室成員引以為戒、悔過自新的意圖②。
宋元改朝換代之際,蒲壽庚盡殺了在泉州的南外宗室,該地此后又屢有更易。元朝時,在此設立了清源驛,同時還有部分區域被復建為禪院。明朝時,此地作為水陸寺,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部分遺址被改為織染局。后來,御史汪旦又廢寺為宅,水陸寺也被遷往開元寺西側。現南外宗正司的相關建筑早已不復存在,多半被民居占據,只剩水池還稍有殘存。
根據已開展的考古發掘勘探工作,揭露出三處臺基建筑基址(分別編號為臺基1、臺基2、臺基3)、一處建筑基址(編號為F1)、一處水池的東岸線和南岸線以及水池進水渠等遺跡③,并出土了大量文物。對比研究表明,這一區域曾分布有高等級官署建筑,顯示出宋元泉州城北部行政性城區的布局特征。
1.3 南外宗正司對泉州的影響
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南外宗室廣泛參與泉州各項社會事務與海上貿易,極大地刺激了泉州的高端消費市場和貿易需求,進一步促進泉州海內外貿易的繁榮與發展。他們的到來大大地增強了泉州本地的消費能力,特別是在香藥、珍寶等高端舶來品的消費方面,增加了進口需求。宗人中也有部分擔任政府和市舶司官員,參與了港口建設和商貿經營,對海上貿易和港口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有的甚至以商人的身份直接參與海上貿易。在九日山的祈風石刻中就有許多是趙氏宗人,此外還參與泉州府文廟、安平橋等地方設施的修建活動。
南外宗室從中原地區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及技術,為泉州紡織技藝的改進、中原宮廷文化的傳播、泉州本土曲藝文化及五祖拳(包括太祖拳)等武術拳種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還推動了社會經濟、風俗文化的發展。
泉州南外宗正司的設置,加強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上貿易的監管,體現出官方管理的強有力保障。該遺址不僅說明了宋元時期泉州北部城市行政區的布局特點,而且提供了南宋時期皇族群體積極參與泉州社會生活的重要證據。
因此,南外宗正司對于研究南宋時期宋代外居宗室遷移到泉州、參與海外交通貿易,促進泉州政治地位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宋元時期泉州的世界性多元社群。
2 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法
2.1 保護方法
根據遺址的類型、現狀、展示的需要,對考古遺址本體的保護有多種方式,包括以下幾種④:
露天保護法是在沒有任何遮蔽手段的情況下,直接向公眾展示遺址本體的保護展示方式。采用露天保護展示方式的遺址通常其本身材質和構造對自然破壞有一定的抵抗力。
覆蓋保護法是在遺址本體上方架設、修建封閉或半封閉的建筑物或構筑物,以保護遺址不受外部自然因素的影響,并為參觀者創造一個舒適的人工環境⑤。
回填保護法是指采取適當的材料與方式對已經發掘的考古遺址進行回填,并在回填基礎上用植物、砂石、陶片等材料覆蓋,以進行遺址空間格局示意、展示,或在回填基礎上進行遺址結構、輪廓等模擬復原展示的保護展示方式。
2.2 展示方式
根據遺址本體狀況的不同,展示方式呈現多樣化,具體分為以下幾種⑥:
原狀展示是指不對遺跡本體額外附加任何設施,直接向參觀者展示原始狀態。
揭露展示是將考古發掘后的遺跡本體局部或者地層的剖面結構呈現給參觀者。通常在考古發掘工作完成之后,挑選能夠全面體現該遺址所有信息的剖面進行展示。
標示展示是針對考古發掘或者勘探之后對其布局形式及構造有了基本認識的遺跡,通常經過回填保護或者覆蓋保護之后,利用植物、鋪裝、構筑物等材料在保護層上方對遺跡的原始位置、形制、尺度、規模、體量、分布范圍、格局等信息進行標識和說明,以便參觀者能準確認識遺跡的布局結構。
場館展示是在遺跡本體上新建造的保護性場館內展示考古出土或正在發掘中的遺跡本體。
模擬展示是指采用實體模型或者虛擬模型對遺跡進行展示的方式,使遺址更具觀賞性、可讀性。
修復展示是根據考古及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對嚴重損毀或因歷史原因被拆除的遺跡進行保護性修復的一種展示方式。
3 南外宗正司遺址保護展示設計特點
南外宗正司遺址保護展示方案由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委托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和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主要以南外宗正司遺址所處的原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院內為展示工程區域,包括對建筑基址臺基1、臺基2、臺基3和水池遺址等進行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設計,根據各遺跡的實際情況分為陳列與綜合展示、原址標識展示、原址模擬展示、水景及池岸展示、標識展示等(圖1)。
3.1 總體設計思路
南外宗正司遺址尚未完全揭露,整體構成尚不確定,考古發掘也待持續,因此南外宗正司遺址保護展示整體設計思路以為未來遺址全面展示預留空間為原則。
3.2 遺址本體回填保護
鑒于場地空間的制約和考古工作實際情況,發掘區內的遺址本體以最小干預為原則,采用回填保護,有效地保護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3 模擬和標識展示
在發掘區回填保護的基礎上,方案擬對考古發掘遺跡進行原址模擬和標識展示。根據當前考古成果和考古發掘報告,主要遺跡有臺基1、臺基2、臺基3和水池岸線等,均為其局部,因此,模擬展示臺基1及F1,標識展示臺基2和水池岸線(東岸和南岸)位置,重點闡釋建筑基址和水池的遺跡,以傳達遺址的空間格局以及相關的歷史信息。
①臺基1現有考古信息相對較為豐富。在對考古發掘遺跡進行保護性回填的基礎上,擬提取近現代建筑石構遺存較多的元素特征,在現地表對考古發現的基址和石構遺存(基址西側擋土墻、房址墻基、室內磉墩、室外路面等)空間信息,原位址、原樣式進行模擬展示。
②根據現有考古資料,臺基2或為水池東、南和西三面臨水的建筑,尚不確定臺基上部建筑的具體形制及邊界位置,展示條件較弱。方案擬通過對原址暫進行保護性回填,在原址上的地表標識展示建筑基址。其中,大體勾勒出分布于建筑基址之上、作為房址基礎設施之地釘的分布范圍,以三合土進行標識,以等數木樁原位標識已知地釘;臺基2基址其他范圍擬采取硬質+生態鋪裝的方式標識出臺基2的范圍,同時承擔廣場的功能;臺基2鋪裝廣場上設置展示牌,圖文并茂,介紹該建筑基址的構造方式(圖2)。
③由于現有考古信息對于臺基3的認知基本處于初步了解其存在的真實性,尚不了解其形制,詳盡的資料有待后續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的成果,故擬采用原址保護性回填的方式。展示方面,以南部主入口門區廣場模糊化標識其大體位置,暫不予具體展示。
④保護展示區域的絕大部分空間在水池遺址內。目前,大體了解東岸線的位置及局部走向為正方向,東岸線邊緣發現護岸木樁兩組共5個;南岸線僅了解其局部位置。在發掘區域原址保護性回填的基礎上,擬在場地空間內以通透性較強的綠地景觀為主,展示呈現水池遺址;提取護岸木樁為元素,在地表用木樁標識水池東岸線和南岸線位置。水池東岸和南岸線方向參考已知東岸線,暫均取正方向。現狀水池為歷史上水域遺跡的殘余,擬予以保留,并通過修繕增強其安全性(圖3)。
3.4 遺址陳列館展示
保留現有的劇場建筑,改造設計為以遺址價值展示為主題的陳列館,通過遺址陳列館對南外宗正司遺址出土的文物以及相關發掘史料進行陳列展示,并應用多媒體展示等多種展示方式。
3.5 標牌說明
對于模擬和標識展示的遺跡進行標牌說明,標識遺跡的名稱等屬性及其包含的文化內涵。根據場地環境和展示內容的不同,擬設置三種形態的標識系統:入口處的總覽標識,高的遺址主要價值詮釋標牌,低矮的遺跡價值詮釋標牌。
3.6 景觀展示
水體景觀展示:根據考古工作及相關資料,擬保留利用現有景觀水池,以特色地被種植限定水池的范圍,實現示范區內模擬展示水體遺跡的空間格局。方案擬更新現狀水池周邊欄桿,對現狀水池駁岸基礎進行勘探,加固水池駁岸基礎,同時設置安全防護欄桿,欄桿樣式擬參考《營造法式》,運用南宋官式園林中欄桿樣式,并適當進行簡化處理,營造南外宗正司遺址的景觀風貌。
公園入口門戶景觀展示:擬提煉南宋時期構筑物相關元素作為景觀素材,圍繞南宋時期南外宗正司的相關主題,結合現有街區條件,打造彰顯遺址特色的入口景觀。
4 考古遺址保護展示的幾點思考
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采取什么樣的保護和展示方法至關重要,既要最大限度地保護遺址本體,又要通過科學、合適的展示方法來增強其觀賞性和可讀性,以此來傳遞考古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4.1 保護為主
考古遺址保護的最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地保護遺址本體,保護其價值,同時也為下一步考古發掘工作預留空間。考古遺址的展示也應該為保護而服務,不能為了經濟效益過度開發、建設,也不能讓遺址在不恰當的條件、環境中受到破壞,因為文物遺跡一旦被破壞就是不可逆的。因此,采取科學的保護措施,提前做好保護展示規劃是必要且必需的。
4.2 兼具展示、教育功能
由于考古遺址觀賞性、可讀性不強,因此利用遺址的展示方法幫助公眾理解考古遺址的價值,具有現實意義。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有利于公眾從多維度了解考古遺址所蘊含的相關歷史信息、歷史地位,實現考古遺址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教育功能,也有助于增強公眾對于考古遺址的保護意識。
4.3 兼具公眾休閑功能
考古遺址公園是近年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模式,代表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它是一種集文物保護、展示利用、城市綠化、公眾休閑于一體的公園類型。因此,在考古遺址的保護展示設計中提煉文化元素,增強文化游玩體驗感,注重公眾參與,保障當地居民利益,對考古遺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③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J].海交史研究,2021(2):2.
②林瀚.南宋泉州南外宗正司史事考略[J].福建文博,2020(2):67-72.
④陳思.城市中心區遺址公園保護與展示規劃探索:以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區遺址公園規劃為例[J].中外建筑,2019(12):129-132.
⑤譚婷婷.基于保護與展示的考古遺址公園設計研究:以嘉興馬家浜考古遺址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7.
⑥劉力維,丁山.遺址景觀保護與展示設計研究[J].美術大觀,2020(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