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坐落于攀枝花市仁和區,作為當今國內占地面積最大、展覽陳設最完全、藏品數量最多的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攀枝花市的文化底蘊,促進城市文化地標的打造有著特殊的意義。但博物館建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場館建設、文物保護、陳列展覽、教育傳播等方面尚需完善提升。基于這一背景,選取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為研究個案,采用SWOT分析法對其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并對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進行剖析,進而對未來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博物館;三線建設;優勢;劣勢;機遇;挑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31
近年來,紅色旅游蔚然興起,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無論是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還是其館內收藏的文獻資源都對紅色基因的傳播與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博物館的轉型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變化和新要求。綜上,如何牢牢抓住博物館轉型發展新機遇,勇于接受新挑戰,探索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是當前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1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和價值體現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旨在展示宏偉壯麗的“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三線建設歷史,大力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2010年年初,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建設前期準備工作正式啟動,并于2015年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際,全面建成并免費開放①。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建筑面積約2.4萬平方米,在國內同類型博物館中居于領先地位。其中,館內的各個展廳逐一展示了涵蓋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的三線建設產生、興盛、發展過程中的大事要事,全景呈現出深沉而厚重的“三線畫卷”。此外,一批珍貴的三線建設的決策文獻史料以及千余件的三線建設文物、多達2萬張的圖片,為研究三線建設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創下多個“全國之最”的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既銘刻了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又謳歌了三線建設者的不朽功績,更充分展示了攀枝花的獨特風采,成為攀枝花市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既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活教材”,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載體”。歲月更替,雖然三線建設大潮已漸行漸遠;華章日新,三線精神卻更顯雋永綿長。憶往昔,三線建設的歷史功績永不磨滅;看今朝,新征程上三線精神永遠震撼人心②。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因與眾不同的魅力、琳瑯滿目的文物、空氣清新的環境,成為傳承三線文化、弘揚三線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廉潔教育的重要窗口。
2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SOWT分析
2.1 擁有的優勢
2.1.1 紅色旅游蓬勃興起
現如今,具有紅色元素的文旅項目深受人們的喜愛。據《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顯示,中國國內“紅旅”人數在2004—2019年短短的15年間,從1.4億人次增長至14.1億人次,呈現大幅度增長。按旅游人數統計,紅色旅游已占據國內旅游的“半壁江山”。伴隨“紅旅”的蓬勃興起,地區經濟發展也迎來一波新的發展契機。2020年,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響,旅游產業遭遇了巨大沖擊。2023年,隨著旅游市場出現復蘇態勢,紅色旅游也再掀熱潮。紅色旅游不僅成為最先恢復、回暖的行業之一,還為經濟復蘇增添了新活力。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作為四川省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三線建設紅色資源,已經成為游客來攀枝花的“必打卡之地”。用好用足用活這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著力打好“三線牌”,處處呈現出“紅色初心”,進而彰顯出攀枝花這一全國唯一以花命名城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紅色氣質。
2.1.2 文化底蘊豐厚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從多個視角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三線建設的歷史原貌,娓娓講述三線建設的前世今生。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三線建設者手模墻和腳印路。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采集和收集到100位勞模的手模,這是撐起“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雙手。很多參觀者都會在手模墻前駐足良久,細細品讀勞模事跡,不由得伸出自己的雙手完成一次跨越時空的擊掌。腳印承載了三線建設的歷史點滴,昭示著三線精神的高度和厚度。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自建成開放以來,不斷追求卓越,勇攀高峰。2016年,正式冠名“國字號”,代表了國內三線建設專題博物館的最高水平。短短幾年內便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形成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更加凸顯了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記錄三線建設歷史、傳承三線建設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
2.2 存在的劣勢
2.2.1 文創產品方面存在不足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紙膠帶、口紅等文創產品,南京科舉博物館推出的“鹽水鴨別針”等文創產品,都逐漸進入大眾的視線,令人眼前一亮。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故宮博物院旗艦店的累計訪問量已經達到16億人次,這個數字是全國博物館線下接待人次的1.5倍。《報告》顯示,2019年實際購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消費者數量已近900萬。這種廣闊的市場前景是任何一家博物館都無法忽視的。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開店至今,已有數百萬粉絲關注。在2019年,幾乎所有成規模的博物館都正式成立了專門的文創部門。
目前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價值還未充分凸顯。融入了三線建設元素的文創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值得關注。
2.2.2 人才隊伍建設不夠完善
人才是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博物館的運營與管理絕非一項簡單的工作,會涉及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美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除了需要專業型人才以外,也離不開復合型人才的支撐,兩者缺一不可。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應關注專業型人才,重視復合型人才,“專業型人才+復合型人才”雙管齊下,才能助推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取得更好的社會成效。
2.2.3 宣傳推廣力度有待加強
對絕大多數博物館而言,媒體曝光率是提升博物館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雖已在西南地區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全國的影響力還有待加強??蓢L試策劃、制作、播出“三線建設的前世今生”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國家寶藏》一般,讓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蛘吲c短視頻平臺聯手,讓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走向大眾。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有效吸引央媒和省內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吸引更多人到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去零距離接觸三線建設歷史文化。
2.3 發展的機遇
2.3.1 做強內圈
要做強內圈就要練好“內功”,應立足大三線建設的龍頭—攀枝花,按照“總館+分館+微博館”的建設模式,構建起以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為總館,以大田會議紀念館、攀枝花開發建設紀念館等具備一定規模及影響力的紀念館為分館,以東區蘭尖故事微博館、西區習風園三線文化展廳、米易縣歷史文化展覽館、鹽邊縣展覽館、苴卻硯博物館、攀鋼重軌生產線現場活態展示廳、攀煤索道運煤線現場展示館、中國十九冶集團“西部鐵軍”陳列館等各類陳列室、三線工業遺址等為微博館,建構帶動力強、輻射面廣、定位清晰、運行有序、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的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博物館總分館體系。以總館為龍頭,各分館百花齊放,更好地發掘展現三線建設歷史的文化資源,促進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
2.3.2 做大中圈
做大中圈,要提升“外功”,進一步發揮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集聚、輻射效應,與涼山、昭通、楚雄、大理、麗江等地博物館開展深度合作。擴大文旅“朋友圈”,共畫紅色“同心圓”,是構筑未來發展優勢的發力點,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應牢牢把握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的優勢,與“圈內”不同屬性、類型、層級博物館攜手合作,在藏品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社會教育、文創研發、文化交流等方面探索合作新模式,促進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提升服務質量,拓展客源市場,塑造優質品牌,多措并舉推動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3.3 做優外圈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應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重大契機,以“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為重要支撐,選好切入點和著力點,積極主動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駛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隨著新成昆鐵路的建成通車,攀枝花與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的聯系愈發緊密。攀枝花的開發建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與老成昆鐵路、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共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三線建設在推動川渝兩地城鎮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③。綿陽、德陽、樂山、廣安、宜賓、瀘州、重慶等城市的“三線記憶”從未褪色,“三線歷史”仍有回響。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要發揮“頭雁效應”,有效帶動云、貴、川、渝四地三線建設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主動尋求與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為吸引優秀人才打開便利之門;持續深化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博物館的展覽合作、學術交流和技術交流,在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中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
2.4 面臨的挑戰
文化產業通過為人們提供音像、藝術、文字、信息、知識來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博物館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支柱,更應注重文化傳播的多樣性,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旅游消費需求,產品供給形式也應更為豐富。
目前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參觀模式還略顯單一,不足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從資源種類上看,四川省紅色旅游資源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其中以偉人故里、紅軍長征、抗震救災、脫貧攻堅等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備受游客青睞。從分布情況來看,四川省所有地市基本實現紅色教育資源全覆蓋④。在如此飽和的市場中,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如何脫穎而出并擁有一席之地無疑是一大挑戰。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訴說著令人動容的英雄史詩,彰顯了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記錄了一群不能忘卻的英雄。三線建設,是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葉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經濟(工業、軍事、國防)建設戰略,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目前,新一代年輕人對于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耳熟能詳,卻對三線精神知之甚少。往往把“三線”與劃分城市等級的三線城市混為一談,也甚少有人知道彭德懷曾經擔任過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甚至將“彭德懷在三線”的客觀史實與“彭德懷在三八線”的歷史記憶混同,令人啼笑皆非。凡此種種,無一不在說明,無論是對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還是對三線建設的歷史功績,或是對三線建設的歷史人物,國人仍然存在著若干認識的誤區。隨著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不斷宣傳弘揚三線建設的歷史和精神,一定會帶給人們積極的影響。
3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發展路徑建議
3.1 促進文旅融合化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當今的時代潮流和必然趨勢。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將文化活動與游覽觀光深度融合,不僅能提升廣大游客的幸福感、獲得感,還對相關產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如燈光展覽、品牌文創、文化藝術餐廳、影視文化IP、智慧互動展陳等。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要緊緊圍繞三線建設這一鮮明的主題,為不同群體提供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體驗。比如針對學生群體的研學游、家庭群體的親子游和老年人的“夕陽紅旅游”,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應設計不同的體驗項目。不僅要讓游客欣賞到珍貴的“三線”文物藏品,還要引導游客探尋藏品背后的故事,同時也能帶動餐飲、教育、康養等產業的共同發展。因此,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要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上下功夫,讓游客直觀領略三線建設文化的精髓與魅力,生動呈現三線建設者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奮力開創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3.2 研究創新創意化
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力保障。對于博物館而言,人流量是衡量其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新時代背景下,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更應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開發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這也是文化創新最好的路徑之一。例如三星堆博物館就推出了“祈福神官”系列盲盒,它選取了青銅大立人、青銅縱目面具、平頭金面具、圓頭金面具和銅鳥5個極具代表性的文物形象,用擬人化方式呈現,展示出了古蜀文明的獨特魅力,彰顯了巴蜀文化的神奇。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對三線建設文物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深度挖掘與提煉,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藝術高度與情感溫度的三線文創產品,使游客在享受三線文化熏陶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成為三線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傳播者。
3.3 探索用戶體驗化
單一的文物展覽極易使旅游者感到枯燥乏味,還會加深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在現代商業中,游客的參與感與體驗感才是關鍵,以視覺為中心,以聽覺為補充的參觀模式很難打動年輕的游客。當前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要緊抓游客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全方位地進行多感官信息刺激,給參觀者身臨其境之感,在參觀的過程中,游客仿佛回到那段令人難忘的三線建設歲月,置身于那個“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火熱年代。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要用好VR虛擬現實技術這把“利器”,既高度還原歷史,又帶來精彩的體驗盛宴。游客們可以戴上VR頭盔,行走在祖國的大好河山,觸摸三線建設歷史的印記,讀懂三線精神;在體驗背水小道環節,游客們頭戴草帽、肩背水桶,相互鼓勵,相互攙扶,相互幫助,在崎嶇的山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探秘環節,直面熾熱的“鋼花飛濺”,繼承三線報國志,爭做強國棟梁材。
注釋
①朱云生.三線建設之光:英雄攀枝花的三線情緣[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9-10.
②何悅.三線精神的歷史考察與內涵意蘊[J].文化學刊,2021(12):167-168.
③薛蕾.三線建設中的四川省城鎮化進程研究[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22(24):76-77.
④趙志立.四川紅色旅游羊皮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