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校博物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其通過打造專題展覽,開展實習、實訓活動,開展科普活動等方式發揮德、智、體、美、勞等育人功能。文章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為例,探究其發揮育人功能的經驗及不足,進而為高校博物館更好發揮育人功能提出對策。
關鍵詞: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實現路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18
1 高校博物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時曾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高校博物館屬于博物館大類中的一員,因其行政隸屬而得名。2011年,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指出:“高校博物館是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由高等學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文化財產設立并向公眾開放,致力于服務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社會公益性組織。”所以說,高校博物館具有顯著的育人特點和重要的育人功能。
1.1 高校博物館的育人特點
高校博物館與學校的服務面向緊密結合,伴隨著學校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科研產出逐步形成。高校博物館的藏品通常與學校的學科體系和研究密切相關,許多藏品就是相應學科的教學科研成果,同時能夠服務于教學科研。高校博物館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特殊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現為其育人對象的針對性、育人功能的具體性、育人路徑的相對單一性。
1.1.1 育人對象的針對性
高校博物館一般位于校園內,其建設多是依托學校的專業優勢與特色,以促進教學和科研雙向發展,而高校博物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背后的專業特性決定了高校博物館所針對的教育對象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本校師生。本校師生是高校博物館最直接、最根本的服務對象,無論是日常的參觀還是專業的實習、實訓,學校廣大師生是博物館各項活動的直接參與者。第二類,其他學校師生。高校博物館作為對外開放型機構,是展示校園文化的重要窗口。除本校師生外,高校博物館所在地區的其他大中小學師生都是高校博物館教育輻射的范圍。第三類,與學校有關的國內外政府、學校、社會人士。高校博物館是高校展示、研究、交流的重要機構,與學校有關的各界人士也是博物館服務的對象。
1.1.2 育人功能的具體性
高校博物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其通過打造專題展覽,開展實習、實訓活動,開展科普活動等方式發揮德、智、體、美、勞等育人功能。第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前,許多高校博物館依據自身優勢,建設以本校歷史學、考古學等為依托的高校博物館,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以保護和弘揚西部優秀民族歷史文化為宗旨,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二,專業啟智,文化潤心。高校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托高校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點,這能為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延伸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如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下文簡稱“南海文化博物館”)依托學校的民族、海洋建設等特色專業建設了相關展廳,其中黎族展廳成為民族學院學生日常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場所,海洋展廳成為海洋科學和海洋信息專業同學的第二課堂。第三,體育強則國興,加強大學生的體育教育意義重大。以南海文化博物館黎族文化展廳為例,展廳內介紹了黎族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如頗具特色的竹竿舞。通過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展覽,博物館能夠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養。第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搞清楚“什么是美、美在何處、如何創造美”這些問題就是審美教育需要達到的三個目標。高校博物館從大綱設計到具體陳展以及藏品本身,都需要體現出審美的重要性,學生和參觀者在參觀學習的同時就進入了一個“美”的載體,這種美會率先進入學生和參觀者的感官世界,在參觀過程中達到美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第五,馬克思說過“勞動最光榮”。勞動教育就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高校博物館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植樹節活動、勞動節活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感受勞動的魅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1.1.3 育人路徑的相對單一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博物館由于資金匱乏、技術落后,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展陳設計等并不完善,多數博物館還停留在傳統講解服務模式。此外,大部分高校博物館思維理念和服務意識較為落后,沒有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一些高校博物館周末不開館,一方面使博物館陳列展覽“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周末有閑暇時間的教師、學生又無法前去參觀學習,這種路徑的單一性極大限制了博物館育人功能的發揮。
1.2 南海文化博物館的育人功能
南海文化博物館創建于2013年,是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根據教學、科研及學校發展的需要組建的,涵蓋“民族”“海洋”兩大主題。目前設有黎族文化展廳、海洋展廳、海上絲綢之路古瓷文化展廳和深海大洋展廳四個展廳。建館以來,博物館通過打造特色學科專題展覽,開展實習、實訓活動,圍繞國家、社會、學校重大節日及熱點打造系列專題活動,培育了廣大師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養,發揮重要育人功能。
1.2.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黎族是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文化展廳通過黎族傳統文化綜合展、黎族原始制陶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黎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四個板塊,重點介紹了黎族發展的歷史及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衣被天下”“法音嘹亮”兩個板塊重點介紹了黎漢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參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黎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認識到黎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1.2.2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感召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瓊崖地區燃燒過熊熊的革命烈火,閃耀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光輝。海南歷史與文化板塊向參觀者展示和介紹了海南島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并最終走向勝利的故事。瓊崖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我國南方較早創建的一塊根據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瓊崖革命根據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進行了長達23年的武裝斗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寫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參觀者通過了解馮白駒、王國興等革命先烈的故事,激起他們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1.2.3 增強海洋意識,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海洋展廳介紹了我國走進南海、認識南海、經略南海的過程。通過參觀,觀眾能夠了解到我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我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權,這能夠有效增強參觀者的海洋意識。深海大洋展廳以海洋科技為主題,展示了我國海洋前沿科技模型和深海礦石樣品。博物館在展示深海科技的同時,也向參觀者展示了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所做的巨大努力,激勵參觀者努力促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1.2.4 堅持“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動構建共同體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中國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走向世界。海洋展廳介紹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充分說明了只有堅持以和為貴,方能萬國咸寧。當前,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借用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共同打造經濟融合、政治互信、人際和諧、文化包容的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在內的共同體。
2 南海文化博物館育人功能發揮的現狀
2.1 南海文化博物館育人功能發揮的經驗
南海文化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已接待海內外參觀者數萬人,積累了一定的育人經驗。
第一,建立學生講解員隊伍,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博物館建館伊始就秉持全心全意服務學生的理念,設立了學生講解站,由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指導。講解站以普及科學知識、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自建館以來,講解站已經先后培養了350多位學生講解員,充分發揮了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
第二,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提升大一新生綜合素養。每年新生開學,南海文化博物館通過安排學生講解員為廣大新生介紹黎族文化、海洋文化、海撈瓷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以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新生綜合素養。
第三,開展實習、實訓活動,增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博物館涵蓋“民族”“海洋”兩大主題,為我校海洋科學技術學院、海洋信息工程學院和民族學院的學生開展實習、實訓活動提供平臺,實現了學生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統一。
第四,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南海文化博物館面向本校廣大師生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如開展海洋知識競賽,舉辦博物館日、海洋日等主題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及舉辦臨時展覽,豐富了校園文化,增強了博物館的文化育人功能。
2.2 南海文化博物館育人功能發揮的不足
當前,博物館在育人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一是育人功能不強。據調研發現,博物館參觀者多數是由學院組織學生前去參觀學習,而積極主動前去參觀的師生數量較少。同時,參觀者普遍認為,參觀過后對博物館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也沒有二次參觀的想法。
二是育人范圍狹小。南海文化博物館依托學校特色專業建設,涵蓋“民族”和“海洋”兩大主題,這同時也限定了博物館的專業特色和傾向。博物館的日常參觀對象主要是民族學類和海洋學類師生,其他專業師生對博物館的展覽興趣并不大,這樣一來,博物館的育人范圍就相對狹小,未能把全校師生都納入服務范圍。
三是育人路徑單一。目前,南海文化博物館隸屬不明確,資金匱乏,技術落后,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展陳設計等并不完善,博物館目前主要通過傳統一站式的講解服務于參觀者。此外,博物館思維理念和服務意識落后,周末不開館,一方面使博物館陳列“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周末有閑暇時間的學生又無法前去參觀學習。
四是育人隊伍專業素養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專業團隊是博物館發揮教育、研究、欣賞功能的重要支撐。當前,南海文化博物館多數工作人員學科背景為非博物館學相關專業,這極大限制了博物館育人功能的發揮。
3 進一步發揮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的路徑
針對目前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的不足,高校應從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創新博物館育人路徑等方面著手強化博物館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3.1 加強博物館專業團隊建設,增強博物館育人功能
人才是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根本,也是博物館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支撐。專業人才匱乏是當前各高校博物館都面臨的現實問題,具體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第一,吸納國內一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文物博物館學專業、文化遺產專業、創意設計專業、計算機等專業的應屆碩、博畢業生。第二,面向社會招聘具有博物館工作經驗的人才、管理經營類人才和博物館陳列設計類人才。第三,加強對博物館現有隊伍的培訓,組織博物館工作人員外出交流和進修,并鼓勵大家考研考博,以提升專業能力和素養。
3.2 強化頂層設計,增強博物館與學校其他部門的協同聯動,打造博物館大思政課堂
博物館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需要全校多部門聯合互動,如要加強博物館與校辦、學工、團委、各學院、工會、組織部、教務處等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在重大時間節點為廣大師生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博物館思政大課堂(表1)。
3.3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博物館是開放性的文化機構,開放和交流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動力。各高校博物館要積極與其他博物館、學校、社區、各類教育基地等加強交流,通過建立機制,在展品陳列、藏品吸納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調動和整合育人資源,形成博物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育人合力。如南海文化博物館在科普活動月期間,通過進中小學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行科普宣講活動,同時邀請校外專家到博物館舉辦講座、與地方博物館聯合策展等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有機結合。
3.4 創新博物館育人路徑,讓藏品“活”起來,教育活動“新”起來
創新是博物館發展的不竭動力。首先,要與時俱進,打造“互聯網+博物館”育人新模式。20世紀以來,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博物館也迎來網絡化時代,虛擬博物館、網上博物館、智能語音講解服務、二維碼導覽等“互聯網+博物館”新技術出現在大眾面前,這對于打破博物館傳統“灌輸式”育人模式,提升博物館育人功能意義重大。其次,要與行業內最新技術接軌,展出一“技”之長。近年來,博物館通過技術創新用動態的教育活動讓靜態的展品“活”起來,根據不同主題,采用體驗式、觸摸式、參與式的互動,挖掘藏品中趣味性的故事,使參觀者獲得全身心的沉浸式體驗。最后,思維創新是博物館育人路徑創新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各大博物館通過思維創新設計出各種令參觀者耳目一新的活動,如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包括延長博物館開放時間、舉辦特展及教育活動、打造跨界融合文旅新樣式和消費新場景等,同時推出文創產品優惠活動,讓觀眾體驗“展覽+活動+文創+社交+生活”的綜合性博物館奇妙夜,這極大增強了博物館育人的趣味性,增強了博物館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西安博物院副院長.充分發揮博物院“大學校”功能(新知新覺)[EB/OL].(2019-07-11)[2023-06-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703698883653188amp;wfr=spideramp;for=pc.
[2]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EB/OL].(2019-07-11)[2023-06-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106/t20110601_120370.html.
[3]張婷.高校博物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8.
[4]林藝琳.高校博物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J].文學教育(下),2018(5):112-113.
[5]鄧怡.試論高校各類專題博物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123-126.
[6]張波.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7]張珺.淺論高校博物館的文化育人作用[J].新西部,2018(26):131-132.
[8]杜玉波.高度重視,統籌推進發揮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N].光明日報,2012-06-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