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護理干預對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醫院收治的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中抽選8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比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相比對照組,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評分明顯更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明顯更低(P<0.05)。護理后,實驗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整體健康、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等評分明顯更高(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對比,實驗組為97.50%,遠高于對照組的85.00%(P<0.05)。結論 對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預防肺部感染,改善生活質量,肢體功能和身體指標恢復速度更快,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ICU;腦出血;腦外傷;肺部感染
ICU是醫院重要的科室,大多收治一些危重癥患者,其病情變化快、危險性高。其中,腦出血和腦外傷屬于常見ICU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通常需要連接機械通氣裝置進行治療,但很容易出現肺部感染,而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更好地預防肺部感染[1]。本文研究主要分析護理干預對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效果。
1一般資料與研究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醫院收治的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中抽選8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3~77歲,平均值(61.39±1.25)歲;顱內血腫19例、顱骨骨折15例、腦挫裂傷6例。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4~76歲,平均(61.45±1.29)歲;顱內血腫患者17例、顱骨骨折16例、腦挫裂傷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
實驗組運用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心理護理:大多數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病情嚴重,進展快速。因此,在疾病因素的影響之下,多數患者會出現緊張、害怕、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應充分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當發現存在明顯負性情緒時,利用鼓勵、暗示、安慰、勸導等方式進行引導,讓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積極配合完成治療。
(2)病情觀察:在接受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意識狀態、呼吸、心跳、體溫等。
(3)體位護理: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定期為患者改變體位,以免皮膚局部長時間受壓引發壓瘡;隨時觀察患者的情況,當出現頭痛、嘔吐等不良反應,表明該體位讓患者感到不適,需盡快恢復上一個體位,囑咐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等癥狀有所改善后,再更換體位。
(4)康復訓練: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通過醫師、護師集體討論、會議分析等方式,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計劃。隨后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包括坐位平衡訓練、被動訓練、良肢位擺放、站立行走訓練等。在康復訓練期間,如患者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以免出現意外。
1.3 觀察指標
以兩組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護理滿意度等作為觀察指標。其中,肢體運動功能選擇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MA)測定,分數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肢體平衡能力評分以肢體平衡能力量表(Berg)[2]測定,分數越高肢體平衡能力越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測定,分數越高神經功能改善情況越差;疼痛評分以CPOT評分測定,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嚴重;生活質量評分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測定,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再出血等;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檢測方式選擇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0~59分為不滿意,60~79分為滿意,90~100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3]。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不同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對比,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評分明顯更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明顯更低(P<0.05)。見表1。
2.2 不同護理模式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后,實驗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整體健康、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等評分分別為(73.11±7.47)分、(74.69±7.55)分、(72.04±7.89)分、(71.49±7.55)分、(74.56±7.99)分、(70.18±7.89)分、(75.85±7.64)分、(74.99±7.84)分,數據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不同護理模式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對比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不同護理模式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腦出血、腦外傷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癥,患者神經功能、肢體功能都會受到影響。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在加快,腦出血、腦外傷等發生率也在不斷提升。因為腦部結構的特殊性,患者在出現腦外傷、腦出血后,有很大概率會出現肺部感染。為了更好地促進康復,患者在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護理干預。目前,常規護理已經很難滿足患者的需求,臨床上需要進行優化,以便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綜合的護理服務。臨床在落實護理干預模式時,護理人員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將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主動了解患者的需求。進行心理評估后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從而緩解患者負面情緒,以積極心態接受治療;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指導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肢體功能、神經功能[4]。
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護理干預后,肢體運動功能、肢體平衡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疼痛評分明顯更低;肺部感染、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死亡率明顯更低,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表明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肢體平衡能力、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更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更高。該研究結果與顏小平[5]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護理效果中相關研究結果相似度高。
綜上所述,對ICU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預防肺部感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身體功能康復,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文德.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腸內營養支持聯合心理治療及對腹瀉便秘發生率影響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3):30-31.
[2] 卜曉紅.護理干預對ICU腦出血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應用效果觀察及有效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7):238-239.
[3] 孟齊.針對性護理干預預防ICU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8):147-149.
[4] 韓靜,洪瑛.基于循證理論的臨床護理路徑結合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對腦出血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康復積極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8(04):126-128.
[5] 顏小平.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腦出血和腦外傷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護理效果[J].實用醫技雜志,2020,27(12):1707-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