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8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死亡人數分別位居全球第二和第三位。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結直腸癌主要是因為腸胃功能紊亂,腸道蠕動減慢,腸道內垃圾增多所致。結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癥狀,容易被忽略。而化療作為最有效、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廣泛應用于結直腸癌的治療中。在此,談一談結直腸癌化療的效果如何。
化療對于組織器官的影響
有些患者可能對化療存在顧慮,因為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使得正常組織細胞受到損傷,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在化療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可能會影響到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所以,要根據結直腸癌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化療藥物。
結直腸癌的化療藥物
結直腸癌的化療藥物有十多種,常用藥物包括卡鉑、順鉑、長春新堿及長春新堿結合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上常用于聯合應用化療。單藥治療或兩種以上化療藥物聯合治療時,需根據腫瘤的分期、放療敏感性、放化療反應、腫瘤周圍淋巴細胞等情況來決定選用。目前,國內普遍采用順鉑與長春新堿聯合治療晚期結直腸癌。
延長生存期
對于局部未發生遠處轉移以及部分遠處轉移的患者,局部化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無明顯毒副作用。對于局部不發生遠處轉移且病灶直徑小于1 cm的患者,可以選用化療,但期間需嚴密觀察各項指標數據,防止化療損傷。對于局部未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可選擇術前化療,術后繼續進行化療,在病理組織學未發生轉移且穩定前再做放射治療。對于復發及轉移病例,可采用手術切除治療,手術前后均要進行化療。手術切除可減少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性,術后對殘留腫瘤進行全面清掃,降低腫瘤復發風險,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對于那些沒有獲得手術切除、術后復發或放療后再次復發的患者,化療通常可以減少復發或轉移。
針對小病灶開展局部治療
手術是結直腸癌晚期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且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前均有放療或化療計劃,術后1~2年應停止放療或化療。但也有少數病例因腫瘤小、病灶局限、無轉移等原因不建議手術。在腫瘤復發或轉移時,仍可進行手術治療。目前認為,對部分病灶或遠處轉移的患者可進行術后局部化療,主要針對微小病灶以及轉移部位較小的病灶。腫瘤已經局限于腹腔,在放射治療無效時,可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進行早期應用輔助化療,主要是針對直徑小于2 cm的微小病灶。對于直徑在3 cm以下的,臨床上多采用小范圍手術切除。大的腫瘤如浸潤腸系膜淋巴結,可根據患者的年齡、手術部位不同,術中及術后均給予適當的化療,治療效果應與手術分期相適應。大的腫瘤及廣泛淋巴結在術后仍可復發及轉移,但化療在腫瘤切除后可起到促進癌細胞凋亡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且能減少患者對化療的敏感性,且起到保護作用。局部化療后,多數患者可存活一年以上且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故目前臨床上局部化療的應用仍為結直腸癌患者爭取生存時間的主要手段。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局部直徑小于2 cm的轉移灶或遠處轉移灶局部化療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轉移灶,提高術后5年生存率。
術后輔助治療
放化療對晚期結直腸癌有多種作用機制,其中之一是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放化療后,腫瘤細胞增殖和遷移速度都加快,但仍處于潛伏狀態;且腫瘤細胞還會釋放大量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白蛋白等營養物質,能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增殖、轉移。對于結直腸癌患者,放化療后要進行一系列病理檢查以判斷腫瘤是否存在復發和轉移的可能。一旦發現有轉移跡象或可疑轉移灶,可考慮化療。
提高局部治療效果
對于部分殘留和遠處轉移的患者,若通過常規化療無法完全緩解,或化療后復發或轉移面積較大,也可進行局部化療,以控制病情。目前,醫學界研究認為,對于有較大殘留或遠處轉移,術后不能達到完全緩解或局部緩解率低的患者,以及化療后復發或轉移面積較大的患者,單純采取局部化療效果不理想。此時,可通過多種治療方法組合起來,提高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治療目的,制定個體化的局部化療方案。其中,部分患者可選擇經血管內照射治療或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等聯合化療方法,有效降低放射野周圍正常組織照射劑量和影響正常組織敏感性,以提高化療效率、降低副作用等。腫瘤已發生遠處轉移時,可在局部化療的基礎上配合輔助化療繼續進行治療,以提高局部治療療效。手術切除后,若未完全清除癌組織,則需要對局部進行化療,可改善癌組織的代謝,增加其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毒性,減少局部復發或轉移的風險。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也可進行局部化療。如果淋巴結轉移出現時間較晚且沒有擴散的情況,可繼續局部化療直至手術切除后3~5年。
結論
總而言之,結直腸癌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癌癥,與其他類型腫瘤相比,更容易進展和轉移。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和放化療。近年來,化療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對化療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