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是發生在結腸腸壁黏膜上的新生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結腸癌發生的前期疾病。結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等原因,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數據顯示,結腸癌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90%以上,所以早期篩查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結腸鏡檢查是結腸癌早期篩查診斷的金標準。
結腸息肉的分類
根據結腸息肉大小,直徑<1.0cm為小息肉,1.0~2.5cm為中息肉,≥2.5cm為大息肉。基于形態學表現是否有莖,常規分為無蒂、亞蒂和帶蒂息肉,特殊類型有匍匐狀息肉。形態學的分類決定醫生傾向于內鏡下治療還是外科手術治療。當然,更為關鍵的是息肉病理學類型,其分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兩大類。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性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錯構瘤性息肉等,這是決定是否有息肉轉變為癌的關鍵因素。目前有報道,管狀腺瘤癌變率為4.8%,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為29.8%~40.7%,混合性腺瘤癌變率居中。同時,腺瘤癌變的風險與腺瘤數量、大小也密切相關,因此臨床提出了“腺瘤-癌”途徑假說。此外,發現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的時間可能在10 年以上,<1.0 cm的腺瘤倍增時間大約10年,1.0 cm腺瘤發展為癌的時間約為7年。所以,臨床把具備以下三項之一者:(1)息肉或病變直徑≥1.0 cm;(2)絨毛狀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絨毛樣結構超過25%;(3)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定義為進展期腺瘤,這是容易癌變的息肉類型。基于上述闡述,臨床醫生就有足夠的時間窗來關注結腸息肉即息肉病理學類型,再采取治療措施預防結腸癌的發生。
如何發現容易轉變為癌的結腸息肉特殊人群
哪些人群容易得結腸息肉,尤其是腺瘤型息肉呢?
脂肪肝患者
脂肪肝多于體檢時偶然發現,這類患者往往無臨床癥狀,或僅有疲乏感,且多數較胖。有報道指出,脂肪肝患者伴有結腸腺瘤性息肉的風險是健康人群的 2 .16倍,相關原因可能與胰島素的抵抗機制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常表現為膿血便、腹痛等癥狀,治療周期長,息肉并發率為9.7%~39%,好發部位在直腸、乙狀結腸和降結腸。其結局可隨炎癥的痊愈而消失,或隨潰瘍的刺激長期存留而癌變。
2型糖尿病患者
與結腸癌發病的危險性有關,其原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結腸癌有許多共同的環境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脂飲食、缺乏體力活動等。此外,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發病機制,其與結腸息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群
這類人群具有高的易感性,是無結腸癌家族史人群的3倍,可能與遺傳因素和相同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
膽囊切除術后的人群
膽囊結石、膽囊炎和膽囊息肉作為常見病之一,較多的患者會行膽囊切除術。而有報道提出,膽囊切除術后的患者高濃度膽酸作用于腸道黏膜,可促使腸息肉的發病率增高;但臨床認為,膽囊切除術后至少大于 10 年發現的結直腸癌患者才認為與膽囊切除密切有關。
其他治療史的人群
盆腔接受放療治療術后,如子宮、卵巢腫瘤接受放療的患者患結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此外,小腸吻合術后、闌尾切除術后的患者患結腸癌的概率也會升高。
如何發現結腸息肉和鑒別腺瘤樣息肉
發現結腸息肉常用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隨著科技的發展,色素內鏡、放大內鏡以及放大色素內鏡技術逐漸被推廣應用,優點是不僅可在內鏡下觀察息肉等病變的大小、形狀、性質、數目等,還可以通過活檢組織做病理檢查確診。其中,色素內鏡對于小病灶的檢出率比普通白光內鏡高 2~3倍,在日本已成為內鏡檢查常規開展的項目之一。放大色素內鏡技術相當于給醫生的眼睛增添了“顯微鏡”,能清晰顯示病變表面結構和腺管開口,可使內鏡下對于腫瘤與非腫瘤的鑒別診斷接近病理診斷,對于息肉的分型也有很高的價值。
如何準備才能提高結腸息肉的診療效果
有效的腸道準備是結腸鏡檢查前患者首先要注意的事項,如檢查前3天避免有渣飲食,飲食宜清淡,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青菜、韭菜等粗纖維食物,以及西紅柿等有色水果和堅果等。檢查前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滲溶液清潔腸道,一般多采用分次服藥的方式。理想的清潔腸道時間不應超過24 h,最后服用清潔劑到檢查開始的時間,最好不超過4 h。有效的腸道準備可以避免結腸鏡檢查時糞便影響視野而漏診。
原則上,結腸息肉行內鏡下切除,無法切除的應做外科手術。切除的息肉應仔細做切片檢查,若無癌變,無需進一步治療。隨訪宜在術后1年內進行,以發現本次治療可能遺留的其他病變及治療后的部位觀察。如隨訪正常,下次隨訪檢查可為2~3年。
結束語
總之,通過有效篩查結腸息肉的易感人群,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能及時阻斷息肉向結腸癌的進程,從而降低結腸癌的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