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急救常識志愿宣教應用于危急重癥患者院前救護的作用。方法 選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危機重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常規組采用常規院前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急救常識志愿宣教干預,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急救效率、急救知識掌握情況及入院前后的GCS評分。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均有一定的救治效果,但觀察組救治效果高于常規組(P<0.05);觀察組對急救知識掌握程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干預后,兩組FACT-B評分顯著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 GCS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 急救常識志愿宣教應用于急危重癥患者院前救護效果顯著,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急救效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及GCS評分,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救常識志愿宣教;急危重癥患者;救護質量
當前臨床采用常規院前急救措施對重癥患者實施干預,但科學性、有效性較低,難以滿足實際急救所需[1~2]。為了提高急救質量,需要選擇更加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急救常識志愿宣教應用于重癥患者院前救護中更具科學性與有效性,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探究重癥危急患者院前實施急救常識志愿宣教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接收的重癥危急患者8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常規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范圍40~65歲,平均年齡(52.5±12.5)歲;急性腦血管13例,腦梗死13例,心血管病14例。常規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范圍41~66歲,平均年齡(53.5±12.5)歲;急性腦血管12例,腦梗死14例,心血管病1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重癥診斷標準,診斷參照《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試行)》[3]《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的修訂和心肌生化標志物》[4];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資料不完整;不能配合治療。
1.2 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院前急救措施干預。相關工作人員接到120急救電話后,保證急救模式于30 s內完成反應,急救車在1 min內出發。常規院前急救措施共有3個急救組,并在相關地點保持待命,急救車所覆蓋的范圍內有充足的監護型救護車,車上配備充足的急救儀器及設備。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將重癥患者轉運醫院展開護理。當醫院急救車未達到醫院前,在路途行駛過程中,常規院前護理急救措施主要內容為:(1)相關急救工作人員要積極與家屬保持聯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發病時間及原因、患者以往的用藥情況。幫助患者采用合適的體位,需保持靜臥,適當將頭部墊高,同時做好氣管插管、持續呼吸機輔助呼吸工作,進行心肺復蘇。(2)如果患者出現嘔吐,應及時清理嘔吐物,采取冰敷。觀察患者的綜合體征,如瞳孔是否處于正常狀態。采取GCS法對患者昏迷狀況實施評估,當昏迷狀態較輕時,可以幫助患者清除呼吸道中的異物,保持吸氧,幫助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后采取常規護理,時刻監測血壓、心率;對意識不清較嚴重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口腔護理、皮膚沖洗和創面消毒,及時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當患者血壓異常,需及時采取降壓措施,幫助患者維持基本體征后實施轉運,并與相關科室聯系,隨時做好接應準備。
觀察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急救常識志愿宣教干預。具體內容為:(1)組建志愿宣教團隊。組建急救常識宣講隊,召集志愿者,共同開展“急救常識”“院前急救技能培訓”“心肺復蘇技術”等多場主題宣教活動。(2)院前急救中,及時組織專業急救人員組建急救常識志愿宣教小組。將心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病的具體病因、發病機制以及現場急救具體要點收集并整理成為冊子,明確突發事件的具體處理方法。(2)對患者及家屬展開全面培訓,培訓為12課時。除宣教小組6課時以外,其他課時專門邀請資深專家講解關注危急重癥診斷、治療等要點,將心肺復蘇作為培訓重點。培訓結束后,可以實施考核。開展急救演練,切實提高急救護理質量。(3)開通專門的健康咨詢熱線。使患者有渠道咨詢重癥疾病急救措施,并對患者所在社區開放,豐富急救知識宣教方式,如廣播、講座等。(4)建立綠色急救通道。為確保患者在院期間的生命安全,滿足患者的急救服務需求,對急危重癥患者實施“一患一議”急救服務措施。院前急救人員、轉運人員和搶救車輛在接到急診呼救電話后,即會按照就近原則及時出車。急診醫生可根據現場情況及患者病情進行初步評估和診斷,迅速與醫院急診科聯系溝通。為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接到呼救電話后,院前急救人員立即啟動急救流程,攜帶相關醫療設備和藥品到達急診現場,與醫院急診科協調溝通后,迅速開展急救工作,同時為患者開辟“綠色通道”,做好轉運工作。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2)急救效率:包括發病至呼救時間,呼救至到院時間。(3)比較兩組急救知識掌握情況:包括知曉(掌握系統化的急救知識、知道常見的并發癥的急救措施),基本知曉(基本掌握急救知識、知道常見并發癥的急救措施),不知曉(未能掌握急救知識、不知道常見并發癥的急救措施)。(4)入院前后的GCS評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評分項目包括睜眼反應、語言反應、肢體運動等,最高分15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意識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急救效率
觀察組的急救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比較兩組急救知識掌握情況
干預后,兩組FACT-B評分顯著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比較兩組GCS評分
入院后,觀察組的GCS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4。
3討論
院前急救屬于醫院急診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是針對急、危、重癥患者未入院實施急救的救護環節。傳統急救方法以搶救治療為主,隨著醫療改革不斷深入,急救方式逐漸轉變為以預防為主的急救模式,也可稱為預見性管理模式[5]。急救常識志愿宣教可以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連,在院前急救中具有良好的救護效果。心腦血管疾病屬于慢性疾病,病程長、病情遷延不愈,發病率逐年上升。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飲酒、肥胖,與不良生活習慣有較大關系。心腦血管疾病會導致患者產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甚至出現運動神經失靈、感覺功能障礙及意識障礙,對患者健康產生極大威脅。研究表明[6],大部分院前急救中的患者發病地點為社區或住宅內。因此,社區與患者家庭成為院外急救的主要場所。為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率,本研究針對危急重癥患者院前急救采取急救知識宣教干預展開研究[7]。對心血管疾病危急重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對疾病發生預測能力,加強患者對疾病突發的自救能力[8]。
研究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總率低于常規組(P<0.05),表明通過專業救護小組的急救常識志愿宣教,實施專業性急救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的急救效率、急救知識掌握情況、GCS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通過對患者疾病特點加以分析后,將相關知識整理為冊發放,開展健康講座,及時解答相關問題,可增強患者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加強自我護理能力;提供咨詢通道,及時掌握患者的體征變化;建立患者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幫助患者掌握疾病情況;患者疾病發作時,可提供針對性的院前急救,同時為患者預后、健康宣教工作提供依據。在院前現場救護中,志愿者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將搶救知識和技能準確及時傳遞給患者家屬,有效縮短搶救時間[9]。此外,實行急診科、兒科、呼吸科、胸外科等多學科聯合的急救機制,在院前急救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科室的優勢,將急診患者在院內搶救時間從原來的2 h縮短至30 min,提高搶救成功率及轉運效率。
綜上所述,急救常識志愿宣教應用于急危重癥患者院前救護中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加強急救知識掌握程度,提高醫院急救效率,優化醫院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姜艷,石天奇.宣教培訓對社區民眾院前急救知識掌握的效果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6):2748-2750.
[2] 楊嵐.急救知識宣教在急危重癥病例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8):106.
[3] 趙建國,高長玉,頊寶玉,孫怡,韓景獻.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試行)[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0):948-949.
[4] 潘柏申.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的修訂和心肌生化標志物[J].中華醫學雜志,2001(7):63-65.
[5] 馮玉麗,阮泳瑜,黃燕霞.急救知識宣教在突發危重癥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8,8(15):109-112.
[6] 展琳琳,井國防,周華,林愛進.院前急救社區化研究進展[J].青島醫藥衛生,2021,53(2):142-144.
[7] 陳建英.基層醫院護士急救知識認知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8,38(1):92-93.
[8] 董娜,白皛,仇子鈺,盧南君,羅軍,李錄.1138名非醫務人員院前急救技能知曉及培訓的調查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2,35(23):4108-4111.
[9] 丘向偉.新形勢下院前急救人員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21):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