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公共衛生護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善的效果。方法 研究時間為2020年1月~2021年1月,回顧性分析實施公共衛生護理前后管理轄區內,年齡小于70周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與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60例)生活方式改善情況、健康行為轉變、體格指標測算結果。實施前,60例研究對象未進行護理干預,實施后介入公共衛生護理。結果 問卷下發60份,回收率為100.00%。實施后,生活方式中飲食口味適中人數與經常運動人數更多、經常飲酒與吸煙人數更少,與實施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健康行為知曉程度更高,保持規律用藥、自愿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自愿參考相關資料的人數比率更高,與實施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凈體重、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比更低,與實施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相關高危人群中可協同管理患者生活方式,并持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與體格指數測算結果,為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有力保障,同時預防心血管疾病。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公共衛生護理;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影響全人類生存質量且對人生存可能構成危險的首要因素[1]。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16年,我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434萬[2],其中,腦卒中死亡人數占死因譜首位,其次為冠心病[3]。截至2021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趨勢,國內心血管患病人數總和超過3億[4]。如何預防并有效控制心血管發病,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多數心血管疾病具備起病隱匿、病情長等特點,但可通過早期控制、有效預防來延緩病情發展。因此,如何進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已經成為公共衛生事業領域中需要克服的重點課題[5]。
加強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監督力度,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進行早期篩查以及持續性隨訪,并對該類風險人群進行早期健康教育,使其不良生活習慣與方式得到高度改善是預防與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關鍵途徑,也是公共衛生領域需要重點關注的工作內容。公共衛生護理是將預防醫學與護理學理論技能以及經驗性理論進行充分融合的臨床護理路徑,使得護理工作能夠落實于患者自我護理過程中,并為患者自我保健提供可靠依據。相較于普通門診護理與常規臨床護理,公共衛生護理具備持續性護理干預效能,使得患者在脫離醫療衛生單位后仍能夠獲得持續性護理效果,對于疾病的預防以及控制具備指導性價值。本研究旨在分析公共衛生護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改善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研究時間為2020年1月~2021年1月,隨機篩選管理轄區內年齡小于70周歲心血管疾病患者與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樣本數為60例,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37例(61.67%),心血管風險人群23例(38.33%)。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年齡39~65,平均年齡(52.24±6.77)歲。心血管風險人群中男8例,女15例;年齡41~67,平均年齡(52.18±6.85)歲。
心血管疾病危險人群判定標準:父系與母系存在家族心血管病史,或父母雙方患有心血管疾病;體質量指數至少28 kg/m2,腰臀比至少為0.88;每日鹽分攝入量大于6 g(包括精制鹽與咸味制品);無運動習慣或每日運動量不超過1次;每日至少吸煙10支;每日至少飲用白酒或其他有色酒、酒精飲料100 g。
心血管疾病患者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小于70歲;精神狀態穩定;對研究內容已詳細閱讀,并表示自愿參與并簽署相關協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標準:存在重度營養不良或近一個年內接受重大手術的患者;中途退出、死亡的患者;患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惡性腫瘤晚期,或近期接受過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
1.2 方法
調度具備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社區護理人員成立公共衛生護理小組,并圍繞心血管疾病護理預防與控制開展的培訓,然后制訂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認知程度以及體格測試調查問卷,以患者與高風險人群例數為依據印發,隨后在進行護理前,由社區人員對患者進行電話溝通,告知患者需要進行問卷填寫,并組織社區服務中心對患者問卷調查內容中的項目進行相應檢查,隨后在印發調查問卷同期舉辦心血管疾病講座,并在社區范圍內通過下發彩頁宣傳冊、線上公眾號宣傳等路徑,對患者和高風險人群進行自我保健知識宣傳以及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本次研究對象為社區服務中心中已經完成健康檔案建立的群體,因此應按照患者預留聯系方式以3個月為單位進行電話或線下隨訪,同時將講座形式的健康教育宣傳頻率定為3個月1次。
將高風險人群與心血管病患者群體進行分組,指導相應組內患者或高風險人群養成對應健康生活方式,通過直白通俗的語言講解心血管疾病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正確生活方式、積極面對疾病態度與正確疾病認知在心血管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具備的價值,適當通過情景教學使患者與高風險人群明確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吸煙或酗酒以及體重長期超標的危害。在遵循營養元素攝入比例正確原則的基礎上,保證高優質蛋白、高纖維、低脂肪、低不飽和脂肪酸、低油、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向患者講解膳食干預在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的重要性,使其提高膳食管理的配合度。
在家屬的監督與配合下,督促研究對象進行常規體育鍛煉,依據基礎體格指標測算結果結合飲食攝入計算每日運動量。對沒有運動習慣或體質較差的研究對象,可使其先從低強度、有氧訓練開始,如慢速走、公園散步。將體育鍛煉項目進行生活化,如指導研究對象參與采購、接孩子上下學等環節,隨后上調運動強度,如爬坡走、爬樓梯、登山。若患者接受度高,可自行選擇高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跳繩,但需要結合心血管疾病程度與特點進行酌情考量,嚴重心臟病患者應避免高強度有氧運動。
1.3 觀察指標
觀察研究對象生活方式改善情況、健康行為轉變、體格指標測算結果。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實施前后生活方式改善情況比較
實施后,生活方式中飲食口味適中人數與經常運動人數更多、經常飲酒與吸煙人數更少,與實施前相較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施前后健康行為轉變比較
健康行為轉變方向:實施后健康行為知曉程度更高,保持規律用藥、自愿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自愿參考相關資料的人數占比明顯升高,與實施前相比,各項健康行為轉變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 實施前后體格指標測算結果比較
實施后凈體重、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比更低,與實施前相較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心血管疾病是指發生于循環系統中疾病,即包括動、靜脈,微血管等血管基本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如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心內膜炎、心律失常、主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以及其他血管和微循環系統疾病等都屬于心血管疾病[6~7]。該疾病的發生與多種風險因素以及身原因有關,包括吸煙、肥胖、飲食結構差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8]。心血管疾病多發以及其引起的嚴重后果,已經使得該類疾病控制與干預成為醫療領域需要重點克服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后,生活方式中飲食口味適中人數與經常運動人數更多、經常飲酒與吸煙人數更少,與實施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健康行為知曉程度更高,保持規律用藥、自愿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自愿參考相關資料的人數比率更高,與實施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凈體重、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比更低,與實施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公共衛生護理能夠改變心血管疾病患者與高風險人群的認知模式,并使其配合度提高,可為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控制提供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相關高危人群中可協同管理患者生活方式,并持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與體格指數測算結果,為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有力保障,同時預防心血管疾病。
參考文獻
[1] 劉紅.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8):151-153.
[2] 付晗妤,時曉鑫,王靜,等.鄭州市某警校教育人員心血管疾病部分高危因素影響分析[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34(4):463-466.
[3] 花語蒙,劉愛萍.風險溝通在心血管病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22,16(2):140-144.
[4] 王佳,朱疆艷,封曉榮,等.西安市某三級甲等醫院老年心血管科老年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認知的干預效果評價[J].職業與健康,2022,38(3):341-346.
[5] 程艷,潘虹.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12):73-74.
[6] 李娜.公共衛生護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影響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6):162-163.
[7] 陳海蓮,陳曦,鄒雙.可穿戴設備在心血管病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22,21(8):92-95.
[8] 劉思雨,尹安春,黃秀美,等.日本本科公共衛生護理教育現狀及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20,20(12):1915-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