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菌引起的一種動物源性傳染病。布魯菌是革蘭氏陰性菌,可分為六種,對人有致病性的主要是牛種、豬種和羊種。其中,羊種布魯菌流行最廣泛,導致的臨床癥狀最嚴重。人群對布魯菌普遍易感,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其癥狀因不同病程一般呈多器官病變,或局限某一局部,如局部出現膿腫。臨床分型為亞急性及急性期、慢性期感染,不同時期癥狀也會有所不同。人感染布魯氏菌病多呈慢性發病,主要癥狀為不規則發熱、多汗、明顯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等。布魯氏菌病潛伏期大概為1~3周,平均2周,最短僅有3天,最長可達一年。潛伏期一般沒有任何臨床癥狀,進入到臨床期才會出現發熱癥狀,而且體溫會不斷上升,可能高達39℃以上,伴有四肢乏力、寒戰、精神萎靡、頭暈頭痛。絕大多數布魯菌病患者經規范治療可徹底痊愈,極少數病例會死亡,致死主要是心內膜炎以及嚴重的神經系統并發癥等。少部分病例痊愈后可留有后遺癥,包括骨和關節的器質性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等。
布魯氏菌病的傳播方式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桿菌造成的一種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性傳染病,傳播渠道有多種,最后會在淋巴管里進行傳播、繁殖,隨著血液以及淋巴的循環影響到組織器官。消化系統是布魯氏菌病的關鍵傳染途徑,次之是受損的皮膚、黏膜和生殖系統。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是豬、牛、羊,人與人之間傳播病例非常罕見,獸醫及畜牧養殖人員是高危職業人群。布魯氏菌病主要包括羊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和犬布魯氏菌。其中,羊布魯氏菌致病性最強。牧民、有關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和屠宰場工作人員可通過吸入含有大量布魯氏菌的氣溶膠而感染布病。許多患者都是由于去草原、農村等地區與患有布病的動物接觸,還包括動物皮毛、糞便和遺骸等。另外,食用了被布魯氏菌感染動物制作的食品,如未經消毒的奶制品、未充分烹煮的肉類都有一定概率感染上布病。
布魯氏菌病的危害
布魯氏菌病會侵害全身多系統,表現為器官性損害,如骨骼肌肉是最常見的損害部位,表現為大關節損害、關節腫痛、肌腱痙攣等。神經系統受累會出現周圍神經炎、腦膜炎、腦炎、脊髓炎等。累及到消化系統,個別急性期患者因肝臟損害比較重,出現尿黃、鞏膜黃染、肝區不適、食欲減退等癥狀。累及泌尿生殖系統會出現炎癥,男性具體表現為睪丸炎或附睪炎;女性為卵巢炎、輸卵管炎或子宮內膜炎,非常容易造成不孕癥或小產。急性布魯氏菌病沒有得到有效及時治療會遷延成慢性,造成靶器官功能損害,出現長期發熱等癥狀。大部分布魯氏菌病經積極治療預后較好,且不會留下后遺癥。但因為特殊職業及不良習慣仍然會有復發,需加強預防才能避免感染。
布魯氏菌病的治療
布魯氏桿菌病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首選標準治療方案,治療期間多休息,積極補充營養,遵醫囑用藥,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臨床主要采取聯合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如多西環素、利福平,或者多西環素聯合鏈霉素都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案。布魯氏菌病急性期主張積極、規范、足療程治療,以免疾病慢性化及出現并發癥。
布魯氏菌病的護理
布魯氏菌病除了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還要做好隔離措施,加強日常護理,防止交叉感染。布魯氏菌病的護理需要個人和醫護人員的有效配合,包括保障休息時間、合理飲食、及時擦汗避免風吹、采取正確的降溫方法等。
健康教育
患者如缺乏對布魯氏菌病的了解往往不重視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還可能面臨反復發作的問題。實施健康教育全面了解患者的個人情況,結合該病的發病原因詳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讓患者正確認識到本病的危害并引起重視。患者對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可以明顯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治愈后,隨著患者疾病預防意識的增強,在日常生活中會更注意避免受到感染從而減少復發。
心理護理
布魯氏菌病患者會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除了要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還要重視其心理狀況。醫護人員和家人應多安慰、鼓勵患者,認真做好思想工作幫助患者增強治療信心,勇敢面對疾病。
飲食護理
一般布魯氏菌病患者體質較差,免疫力也很弱,容易造成繼發性的嚴重并發癥。除了積極應對并發癥,布魯氏菌病患者應加強營養,提供大量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攝入足夠多的水分及電解質。飲食應選擇清淡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以補充消耗的水分;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和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身體護理
布魯氏菌病急性期發熱患者應臥床休息,除上廁所外一般不要下床活動,間歇期可在室內活動,運動量不宜過大。每日溫水擦浴并更換衣褲一次,出汗要及時擦干避免風吹。高熱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溫,持續不退者也可用退熱劑;中毒癥狀重、睪丸腫痛者可用皮質激素;關節痛嚴重者可用硫酸鎂滯敷;頭痛失眠者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等。布魯氏菌病具有傳染性,治療期間需要做好隔離直到痊愈之后才能夠撤離。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后應徹底清洗身體接觸部位,全面殺菌消毒,避免發生醫源性感染。
日常預防
布魯氏菌病患者治愈后應遠離傳染源,盡量減少接觸致病菌防止再次發生感染。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應加強個人防護,防止病畜或排泄物污染水源。對牧場、乳廠和屠宰場的牲畜定期衛生檢查,對病畜要采取合理的處理措施,加強對畜產品的衛生監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提高傳染源管理質量,從業人員應增強自我防護意識,積極進行布氏桿菌疫苗接種。
布魯氏菌病患者要加強自我護理,治愈后仍不能松懈。盡量避免去牲畜比較多的地方,個人的生活物品要消毒,減少直接接觸活的動物。烹飪肉類一定要熟透以徹底殺滅細菌,防止再次感染的風險。平時還應加強運動,提高對疾病的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