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在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患者治療中實施膝關節鏡技術及微創處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88例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4例,參照組實施開放手術治療,研究組實施膝關節鏡技術+微創處理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4項手術指標值、總并發癥率均更低(P<0.05);研究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與常規開放手術治療相比,在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治療中應用膝關節鏡技術+微創處理效果更為顯著,術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速度快。
關鍵詞:膝關節周圍骨折;微創處理;并發癥;膝關節鏡技術
膝關節是人體構造最復雜、最大的關節,對人體承重、行走以及負重能力均有重要作用[1],但膝關節較為脆弱,容易因暴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如車禍、高空墜落、劇烈運動等[2]。目前,臨床通常采用常規開放手術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雖然該種手術能夠復位、固定骨折[3],但手術切口較大,對患者膝關節軟組織損傷較大,患者術后易出現感染、久不愈合以及疼痛感大等不良現象,不利于患者骨折恢復。本研究旨在探討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患者治療中實施膝關節鏡技術及微創處理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內容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88例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年齡在18~60歲;自愿參與本研究且依從性較好;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認知能力;一般資料較為完整。排除標準:已接受其他研究或治療;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存在中途退出;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嚴重的肢體功能障礙;心理異?;蚰I、臟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1.2 方法
參照組接受常規開放手術治療:完善CT檢查,明確骨折創傷情況,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常規麻醉后在骨折膝關節內側與外側適宜處作一切口,大小為10~15 cm,充分暴露膝關節腔,根據骨折情況進行清創、固定治療,治療完畢及時縫合手術切口,并進行引流、消毒。術后進行鎮痛、抗感染治療,康復情況良好后增加康復訓練,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研究組接受膝關節鏡技術+微創處理治療:術前完善CT檢查,固定膝關節,進行全身麻醉,于膝關節髕腱處作一1 cm切口,將消毒后的關節鏡鏡鞘置入切口處,使用生理鹽水灌洗,適當清除切口部位組織,使關節鏡能夠置入;清洗膝關節內部,清除骨折碎片,確認膝關節塌骨塊以及錯位情況后進行微創復位;對需要植骨的患者,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自體髂骨、同種異體植骨;采用適宜固定法固定膝關節,沖洗、縫合傷口;術后2~4 h給予手術部位冰敷,術后引流2 d,并給予鎮痛、抗感染治療,待康復情況良好后增加康復訓練,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切口長度、愈合時間。(2)比較兩組膝關節疼痛及功能: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膝關節Bostman功能評分表進行評估,NRS總分為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Bostman功能評分總分為27分,評分越低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差。(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4)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顯著有效,膝關節功能恢復功能正常、無痛感;有效,膝關節仍存在痛感,但功能基本恢復;無效,膝關節疼痛明顯、功能不全。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手術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參照組,兩組膝關節疼痛和功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6.36%,明顯高于研究組的6.8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2%,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7.2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膝關節及其周圍出現骨折創傷,患者可表現為疼痛、腫脹、功能不全等癥狀[4],若不采取有效復位及固定治療,不僅會引發各種并發癥,還可能導致患者膝關節功能無法恢復正常,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臨床治療關鍵在于盡可能恢復患者關節功能及其穩定性。現階段醫療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微創技術在各醫院中應用較為廣泛。有研究數據顯示,在膝關節骨折治療中應用微創、膝關節鏡技術,可以減小手術切口,減輕對膝關節軟組織的損傷,提高手術治療效果[6]。
本研究數據中,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手術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微創+膝關節鏡技術可以有效改善手術出血、時間等指標,減少術后脫位、壞死、關節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與李毓軍的研究結論相符[7]。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治療有效率更高,且疼痛評分更低(P<0.05)。證實微創+膝關節鏡技術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對膝關節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整體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與許丹等[8]的研究結論相一致。膝關節鏡可通過很小的切口將患者關節內情況展現出來,避免了常規開放手術切口大、軟組織損傷嚴重等情況,有效降低術后膝關節感染、壞死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還可以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減輕術后疼痛,促進患者康復[9]。
綜上所述,與常規開放手術治療相比,在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治療中應用膝關節鏡技術+微創處理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骨折愈合以及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且術后并發癥少,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占魁,王文利,張民澤.膝關節鏡下骨折復位微創鎖定加壓鋼板螺釘固定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36):83-85.
[2] 王星,妙永強.膝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創傷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16):72-75.
[3] 殷再宜.鎖定鋼板微創術配合中藥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1,37(2):187-189.
[4] 張文波,馬國駒,褚慧賢,等.微創內固定系統治療復雜性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近期療效及對患者膝功能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9,34(6):629-631.
[5] 李忠偉,張樹文,努爾哈那提·沙依蘭別克,等.外固定架固定聯合有限內固定在膝關節周圍開放性骨折序貫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12):1251-1254.
[6] 王興山,周一新,邵宏翊,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后創傷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20,13(4):284-289.
[7] 趙振英,周婷,曹云麗,等.運動療法聯合CPM促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臨床誤診誤治,2020,33(3): 83-88.
[8] 李毓軍.膝關節鏡輔助在膝關節周圍骨折微創治療中的應用[J].雙足與保健,2019,28(12):181-182.
[9] 許丹,呂文鳳,賀占坤.膝關節鏡輔助下微創內固定治療SchatzkerⅡ~Ⅳ型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評價[J].創傷外科雜志,2020,22(9):696-700.